内容摘要:“粗心”是很多初中学生易有的毛病,从心理学角度看,是必然的;从学生个体看,是偶然的。它可能是:1、受已有知识干扰、思维定势造成的;2、学生知识的片面性、解题不注意条件造成的;3;审题不清、脱离实际造成的。解决的方法有: 1、建立“学习合作小组”进行广泛有效的讨论;2、培养学生良好的解题习惯;3、在教学上要做到规范化4、教师要及时的对学生的作业进行面批。让学生与“粗心”告别。
论文关键词:“粗心”,必然,偶然,形式,方法,告别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粗心”是必然的。初中学生的年龄一般是在13周岁到15周岁,在心理学上称为“少年期”或“学龄中期”。这个阶段是一个人从童年期向青年期过渡的时期,是个体心理发展史上的一个急剧变化的时期。这个时期的学生无论在生理上或心理上都开始发育,由于性激素的产生和增加,直接影响大脑的脑垂体,使得神经活动的兴奋和抑制过程不大稳定,对行为的调节作用有所降低。所以,少年在各种活动中容易分心,心理活动的选择性和指向性不稳定;虽然他的有意注意已经发展,但无意注意还在起主导作用。总之一句,初中学生正处于一个半幼稚、半成熟的状态。因此,“粗心”总会存在的。
一份不同难度的试卷会使他们的心理反应出现两种极端倾向:一是试题过难导致紧张、焦虑,表现为心浮气躁,精神不稳定,坐立不安,不能正常发挥,答卷时“粗心”;另一类则是认为试卷过易导致骄傲、浮噪,往往是表现为不认真的看题、审题、答题时较为“粗心”不经过认真复查而抢着缴卷。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生情绪与解决问题有密切的联系,其关系表现为如图所示:
就学生个体而言,“粗心”是偶然的,它的出现有以下几种可能:
1.受以往知识的干扰、形成思维定势的“粗心”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一些物理现象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和理解,但有些习惯的认识是不正确的,不科学的,学生却误以为是真理,在头脑中留下不易消除的深刻印象,直接影响对新知识的认识和理解,例如:学生经常在电台等地方听到某地的气温为多少度、汽车时速是多少码、教室中没有回声等说法,在物理中,他们也会拿来应用,而与物理学中的准确叙述相抵触。
随着学生知识的增多和经验的累积,各种知识、尤其是相近、相似的知识之间会不自觉的产生一些干扰,从而容易混淆不清。例如,在学习了质量和重力以后,学生会对一个物体从地球移到月球后的质量不变,错误的理解为重力而变小。
有时,由于学生认识能力的局限性,对一些事物的本质不能有深刻的认识, 容易受表面的、非本质的现象的困扰。比如,在研究平面镜成像问题中,当一个人向平面镜靠近时,他在镜中的像的大小将如何变化?学生很容易答:变小。“变小”是由视觉成像引起的,而平面镜成像是等大的;有这样一个选择题:匀速运动物体的速度与路程的关系是:A:成正比;B:成反比;C:在时间一定时成正比;D:无关。学生很容易根据数学知识分析公式选择C,而忽视匀速的概念。
2.学生认知的偏面性、解题不注意条件造成的“粗心”
有些学生对知识掌握得不牢固,理解不深,或者对问题考虑不周,就会出现乱套公式的毛病。例如一重10牛的物体底面积为10厘米2,把它放在面积为100厘米2的物体上,它对物体产生的最小压强是多少?有的学生答:p=F/S=10牛/100厘米2=0.1帕。这里,学生没有分析物体的受力面积究竟是哪部分。
物理公式和定律的存在往往有它的条件,有的同学只注意结论而忘记了它们成立的条件。例如有的学生认为“汽车在匀速上坡的过程中,总的机械能是不变的”,机械能守恒的条件是:只有重力或弹力对物体做功,而此题中有外力对汽车做功,因此,机械能是不守恒的。
还有一些学生对一些事物尽管已有一定的体验,但往往是建立在直观知觉的基础上的,甚至有时仅凭自己的想象和主观臆断,从而产生错误。例如:子弹离开枪膛后能继续向前飞行,以为它受到的力除了重力以外,还有一个推力的作用。在讨论电流时,认为导体就是金属导体,电流就是自由电子的定向移动形成的,等等。
3.审题不清、脱离实际造成的“粗心”
不认真审题是造成“粗心”的一个最大的原因,有些学生没有良好的审题习惯,在没弄清楚题目意图的情况下就给出答案,例,加快液体蒸发的方法有哪些?学生往往答:液体温度的高低、表面积的大小、液面上方空气流动快慢。这是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而题目要问的是加快蒸发的方法。
有些学生在运用知识解答实际问题时,不注意研究实际情况,只是停留在理论上,脱离实际进行答题。例:现手边有一些节日用的小彩灯,额定电压都是3.8V,如果将其接在36V的电路中,应怎样连接?最少接多少个?求解过程如下:36V/3.8V≈9.4个,四舍五入得:需要9个小灯串联。仔细分析,如果用9个这样的灯泡串联的话,每只灯泡的实际分压是4V,超出了灯泡的额定电压,灯泡容易损坏。
虽然初中学生出现上述“粗心”问题是难免的,但作业一个教育者,不能听之任之。通过几年的实践我认为应从三个方面着手,避免他们的“粗心”、努力提高其解题能力、降低学生的失分。
1.首先,要建立“学习合作小组”进行广泛有效的讨论
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生生之间的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补充,求真去伪。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都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体验与观念,丰富学习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新课程所提倡的教学模式,人们用得最多的就是“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它也是学生减少初中物理中“粗心”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例如在一次作业批改中我发现了有一条题目全班有5个不同的答案。我就找了5个代表分到同一个小组中进行讨论并且按下面程序:
(1)明确5个同学需解决的“粗心”问题;
(2)小组内成员面对面互动,各自说出自己的理由;
(3)其他同学分别指出他们错误的原因;
(4)教师做最后的总结。
2.其次,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解题习惯
许多学生反映,学习物理“一听就懂,一看就会,一做就错”,这说明学生除了必须掌握教材中的物理概念、定理、定律、定则等知识外,还必须具备一定的解题能力,即要解决好“怎样做”的问题。教给学生规范的解题方法,培养一定的解题习惯,是每个教师不容忽视的课题。一是要培养良好的审题意识,这是解好题的基础。有时学生到办公室来问问题,若反问他“疑”在何处,往往他自己也说不上来,显然他并没有认真审题,连题目的意思都不明白,不会解题当然也在情理之中。教师可以选择一些“差之毫厘,似是而非”的问题进行训练,在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方面寻求突破。二是确定物理情境,建立物理模型,运用物理规律、应用数学工具正确进行求解。在弄清题意的情况下,根据题目的意思,建立正确的物理图景或模型。
1/2 1 2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