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是大学老师的话,不管教什么课程都一样,我要让学生知道他们要如何有协调的能力、沟通的能力、运用团体的能力。在上课中藉由话题引导的方式,可以增加学生(之间)的感情,也可以从中让学生学到一些协调能力、沟通能力。我觉得这种方式对以后学习比较有帮助。因为在企业界里面,开会是很频繁的,但是开会的时候主管都不大愿意讲话。一般主管不愿意讲话,就是因为在求学过程中,他们没有经过一些团体共同探讨的活动,所以他们就不大容易有(好的团体)沟通方式,可能一个会议就是一个人一直在讲。如果我是大学老师的话,我一定会先做这样的事情。
(二)重视“从工作经验中学习”,强化课程与产业发展及学生就业需求的连结。
具体措施包括:1、在课程规划及改进中应纳入产业界人士及毕业校友的意见,并明确设定要培养的核心能力及达成指标。2、 鼓励教师在课程大纲中明确说明教学内容与学生未来可能职业发展的关系。如果可能的话,说明课程内容与哪些就业市场需求有关,以及能够发展哪些就业能力。3、 适度引入企业师资协助教学,提供学生实际应用及产业发展知识,并开拓其职业生涯视野。4、促进学校教师与业界之间的互动,提升教师对于产业企业的了解。5、 提供学生见习工作机会,实施职场体验课程化。
对于不少核心就业力技能而言,从实作经验中学习是最为有效的方式。因此,最好是让学生在他们整个课程学习当中,有机会在具真实性的工作环境里面练习这些核心就业力技能。换句话说,在课程教学中最好能够纳入让学生练习核心就业力技能,而教师最好也能在教授学科知识之外,引导学生有系统的检视与反思这些工作经验。
(三)提升大学职业生涯辅导功能,使其能有效支持就业力教育系统的各个层面。
学校应当在学生入学时就开始协助其了解及规划职业生涯发展方向,而不是等到学生即将毕业时才进行这个工作。因为学生越早对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方向有概念高等教育,会让其对自己的学习历程及时间运用有更好的规划,也可以强化其学习动机。大学内专业化的职业生涯辅导机构可以发挥以下功能:
协助学生了解自己的未来职业生涯发展方向,一方面要协助学生了解产业环境、发展、及可能的生涯进路,另一方面则要协助学生了解自己的性向、优势、弱点,并据此规划适性的学习与生涯发展蓝图。提供学生个人咨询;学生可以利用心理测验,帮助自己进行职业生涯相关决策;学生可以使用一个资料齐备的职业生涯图书馆,并从因特网取得丰富资源;举办“职业生涯日”等活动,让学生能够接触雇主并讨论毕业后的就业;针对求职技巧举办研讨课程,并提供求职技巧的预演;提供机会,让新近的年轻毕业生担任在校生的“短期职业生涯导师”等。
(四)针对就业能力开设通识教育课程。
具体有以下几方面内容:首先,在通识课程中开设职场知能相关课程,其中可特别重视“沟通与表达”相关技巧,例如职场人际关系学、沟通礼仪、职场伦理等。课程应由校内外人力资源、职业辅导专家进行规划,并由受过相关专业训练的教师担任教学工作。其次,在短期而言,以快速强化大三、大四学生就业力为目标之就业力课程仍有设置必要,特别是针对跨专业的就业力养成。就业力课程应当真正能使学生接受完整与有系统的就业力教育。其中可以包括:职业生涯规划、重要核心就业力训练、职业素养、职场见习等部分,构成完整课程系统。
(五)建立科学的大学生就业力评价和跟踪机制。
学校在制定学生培养方案时,需要综合研究大学生走向工作岗位满足就业时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态度,调研设计出既符合专业发展规律,又满足市场需要的各专业大学生就业能力模型,按照通用能力、专业能力的分类体系将培养目标转化为能力标准,培养效果也应以能力标准的达成作为衡量标志。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在2002年推广试用了一种新型的就业能力记分卡,这种工具主要用来考察学生是否满足雇主的技能要求;学生既可以通过审核记分卡以证明自己的就业能力和就业态度,雇主也可以通过记分卡进行筛选。我们在明确“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这一高等教育目标的基础上,完全可以借鉴这种方式,在大学生就业能力模型上涉及学生的就业能力测量标准,通过应用性工具的开发一方面帮助高校评价和跟踪大学生的就业能力现状,不断调整教学方向和教学方法,另一方面能够把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分析自身优劣势,帮助学生和用人单位实现双向匹配。
参考文献
[1]Reichert,S. & Tauch, C. (2004). Reforming Europe’s Higher Education Area: As the FogClears, New Obstacles Emerge. International Educator, 13(1), 34-41.
[2]Harvey, L., Locke, W., & Morey,A. (2002). Enhancing Employability, Recognising Diversity. London: Universities UK.
[3]郑晓明.“就业能力”论[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2002, (5).
[4]台湾青辅会,大专毕业生就业力调查,2006.
[5]United Nations (2003). Towards aGlobal Alliance for Youth Employment – the Next Five Steps, www.un.org/esa/socdev/unyin/documents/yeninfopack.zip
[6]Commonwealth of Australia (2002). EmployabilitySkills for the Future. Canberra: AusInfo.
[7]李政.当代大学生就业力问题研究[J].广东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7年3月.
[8]台湾青辅会,大专毕业生就业力调查,2006.
[9]麦可思研究院.2010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6 203-204.
[10]Tariq, V., Scott, E., Cochrane, A.,Lee, M., & Ryles, L. (2004). Auditing and Mapping Key Skills withinUniversity Curricula. Quality Assurance in Education, 12(2), 70-81.
[11]Crebert, G., Bates, M., Bell, B., Patrick, C-J., & Cragnolini, V. (2004). Developing Generic Skills atUniversity, during Work Placement and in Employment: Graduates’ Perceptions. HigherEducation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23(2), 147-165.
Studentscreate employability and business forces convergeXia Peng(Fujian Sports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echnical college, Fuzhou 350003)
2/2 首页 上一页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