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历代思想家关于心性说也提出过许多不同的见解,儒家对此也是有自己不同的见解,从孔子到郭店楚简,再到孟子,荀子等人的著名的关于人性的理论不同程度地显示了这一理论在历史上的发展演变。郭店楚简中关于心性说的认识是以前所未见的,这一重要材料的发现也为我们研究儒家心性说的发展提供了宝贵资料。
关键词:儒家 心性说 郭店楚简 孟子荀子
儒家文化是影响我们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一种文化,大思想家孔子历来被人们尊为圣人,但一位大思想家一旦故去,他的弟子虽以恪守师说为务,但往往各执一说,各自发展。《韩非子》说:“儒分为八,墨离为三”便说的是这种情况。众所周知,孔子学说主要强调仁和礼两方面,这两方面中礼是传统既有的,而仁则是孔子的发明,对于人间需要礼是我们熟知的,但对于为什么人性是仁这个问题,孔子都没有给出一个明确的答案。
随着时间的发展,人们试图从人性的角度解决这个问题,而孔子的弟子们在解决这个问题上大体也分为向内求索与向外求索两种方向。向内求索的是明见心性的由子思到孟子、《中庸》这一方向;向外求索是从宇宙本体到社会功利,推天及人,是由《易传》到《大学》、荀子这一方向。
一、历代关于心性说的几种说法
历代思想家关于心性说也提出过许多不同的见解,如周人世硕的人性有善有恶论,告子的性无善无不善论,有性可以为善可以为不善论,以及有性善,有性不善论等。其中最具特色、最系统的是孟子的性善论与荀子的性恶论两种截然相反的理论。
孔子并没有明确提出过性善、恶的问题,但他对于仁有一个明确的说法。所谓“克己复礼为仁”,同时礼不能离开仁,“人而不仁如何礼”。所以说要成就道德,既要外学于礼,又要内求于仁,不外学于礼,不知礼义法度,必然不知什么是善,更谈不上如何性善;不内求于仁,缺少行善的内心基础,即便知道了什么是善,也会因贪图食色利欲而不去行善。另外,孔子有:“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论语·阳货》)的“性相近”说。究竟从孔子的“性相近”到孟子的性本善之间是如何发展演变的,以前许多学者苦于没有资料可循而无所研究,但郭店楚简发现之后,其中许多重要的关于儒家类的典籍资料给我们提供了许多宝贵资料,尤其是对孔孟之间的一百年来的思想、学说的发展演变来说意义是非凡的。
二、郭店楚简的心性说
后来儒家必谈的大题目——心性说,从楚简中来看,当时并没有成为讨论的问题,因为所出土楚简的儒家书籍中没有讨论性善性不善的问题。对于人性是什么,有这样的记载:
喜怒哀悲之气,性也。及其见于外,则物取之也。
好恶,取也。四海之内,其性一也。
凡有血气者,皆有喜有怒,有慎有□。
由此看来“它所谓的性,既非食色自然之性,也非善恶道德之性,而是一种存在于中、未见于外的气”。【1】这种气,无所谓善与不善,至多可以是为善与不善的素材。小学语文教师教学论文因此简中还说:人之有性,犹如“金石之有声”,“弗取不出”。这里将性比作金石之声,金石是需要借助外力敲击方能发出声音,否则金石只具有发声这种属性,没有外力是不能发出的,性也是如此,它存在于人体,只是人体内的一种喜怒哀悲之气。
这些待发的气被引发出来就称为情。在楚简的《性自命出》中说:“性自命出,命自天降。道始于情,情生于性。始者近情,终者近义。知情者能出之,知义者能纳之。”我们可以将其归纳为一个模式,即天-命-性-情-道,性处于核心地位。《中庸》中有“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这一说法与简文颇为相似。
前面我们提到简文中有“金石之有声,□□□□□;□□虽有性,心弗取不出。”的说法,因此处于核心的性,是需要“心”的帮助才能将其“取出”成为真实之性。楚简中还有这样的记载:“凡人虽有性,心无奠志;待物而后作,待悦而后行,待习而后奠。”性是人的一种潜能,需要心这种动力去激活,但“心无奠志”,即没有既定的方向。孟子曾引述告子的一段话:“告子曰:‘性犹湍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人性之无分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告子“水”与“决”的比喻与楚简的性与心的关系很类似。
1/3 1 2 3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