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论文网! 识人者智,自知者明,通过生日认识自己! 生日公历:
网站地图 | Tags标签 | RSS
论文网 论文网8200余万篇毕业论文、各种论文格式和论文范文以及9千多种期刊杂志的论文征稿及论文投稿信息,是论文写作、论文投稿和论文发表的论文参考网站,也是科研人员论文检测和发表论文的理想平台。lunwenf@yeah.net。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社会科学 > 哲学论文

试析海德格尔的思、语言和人的存在

时间:2016-04-29  作者:李艳平
存在之真理达乎语言而思想进入这种语言中,也许在这个时候,语言所要求的并不是仓促的表达,而倒是适当的沉默。

 

这倒令人想到中国禅宗的境界。《景德传灯录》中云:

“如何得见本面目?”

“不劳悬石镜,天晓自鸡鸣。”

无须言说而存在之澄明自显,思在其中起了极大的作用。同时,思完成存在对人的本质的关联。“完成”就是把某种东西展开直至展出其本质的圆满,思正是把存在对人的本质的关联作为存在交托给它自己的东西,向存在供奉出来。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海德格尔认为,思的本质就是做好准备,“准备性的思要做的,就是敞亮一个空间,在此空间里,存在本身也许再次把人带入和存在的本源关联中。”思是存在之真理,这同时也意味着:思人道的人的人道。事关宏旨的是为存在之真理效力的人道,而不要形而上学意义上的人道。

三、人——存在

在《世界图像的时代》中,海德格尔详细分析道:近现代的本质,即现代性在于人把自己从中世纪的羁绊下解放出来成为他自己。但在这过程中起决定性的不是自我解放,而在于人的本质同时发生了变化,人成了主体。“主体”这个词是从希腊文中翻译过来的,中西方教育差异论文指“眼前现成的东西” ,“主体”最初与人并无特殊的的关系,同自我更无关联,因为在近现代这个新时代开始之前,“主体”这个概念不单纯地意味着人,石头、植物、动物等等都曾被当作主体;而直到近现代,随着人在世界中地位的突现,“主体”这个名称和概念至此在新的含义上转化成人的专有名称和本质概念。当人成为基本的和唯一真正的主体时,人这种存在者就处在于一种存在者的中心,成了一切存在者的存在方式和真理的基础。至此,人看世界的主体性原则,伴随着人类中心主义与人本主义的确立,现代性的本质——主体性形而上学终于确立起来了,人类也因此在完全的意义上进入了近现代。

海德格尔说,对于近现代之本质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两大进程——亦即世界成为图像和人成为主体——交互为用,这一相关性说明了乍看起来近乎荒诞的现代历史的基本进程。这也就是说,对世界作为被征服的对象世界的支配越是广泛和深入,客体之显现越是客观;则主体也就越主观的,亦即越迫切地突现出来。世界观和世界学说也就越无保留地变成一种关于人的学说。毫不奇怪,唯有世界成为图像之际才出现了人道主义。正是原始地伴随这种以主客二分为特征的世界图式,以人自视为世界的出发点、中心、归宿为特征的主体性原则,人道主义精神与理性精神才得以出现,由此主体性形而上学才最终确立起来。海德格尔说,只要人道主义以形而上学方式进行思考,那么这种思想就肯定不能被称为人道主义。海德格尔认为的人道主义是:要沉思和忧切人是合人性的而不是非人性的,不是“不人道”的,亦即不是在他的本质之外的。但人之人性究竟何在呢?人之人性就在人之本质中,就是存在。“本质性的东西并非人,而是存在,即作为绽出之生存的绽出状态之纬度存在。”

海德格尔以“存在”对人作出的理解有很强的针对性。针对西方哲学传统对人的理解,海德格尔破除了人的实体性概念,从“存在论”的角度重新诠释了人。“实体”是一个具有两义性的概念,既可以指某种作为实体的存在者的存在即实体性,又可以指这个存在者本身即实体。柏拉图的“理念”已具有了这种实体的性质,笛卡尔讲实体理解为“能自己存在而其存在并不需要别的事物的一种事物”,使实体之间本质上不存在相互依赖关系。在这种基础上,西方哲学对人作出了实体性的理解,这种理解在近代则主要表现为对人的理解的把握,在现代则主要表现为对人的非理性的捏拿,而二者的实质都在于将人视为主体。在海德格尔看来,理性也好,非理性也好,主体也好,西方哲学作为形而上学都是从生物性方面理解人,也就是说,人被理解为一个简单的存在者。但实际上,人是一个与众不同的存在者,人存在论的存在着。海德格尔表明,一切从人类学、心理学、生物学上对人所作出的规定都未能真正的把握人的存在。将人把握为肉体的人也好,将人领会为主体、灵魂、意识、精神、人格、生命体验也好,将人定义为理解的“生物”也好,将人把握为某种超出他自身的东西也好,都始终遗忘了人这种存在者的存在问题,都是把人的存在理解为其他存在者的现成存在。因而,在海德格尔那里,人不是亚里多德式的“理性的生物”,不是笛卡尔式的“思维实体”或“我思”,也不是尼采式的体现着权力意志的永恒轮回的“超人”。也就是,人不是由理性、意识、精神、思维、主体或生命体验等规定的实体。

海德格尔对存在的双重性质的规定进一步标明了存在的本质在于它去存在,存在就是存在,存在就是它的可能性;另一方面存在具有向来属我性,存在总是我的存在。但这并不是“唯我独尊”的唯我论观点,存在的向来属我性进一步标明,人不是某种孤立的现成存在者,存在总是与世界关联在一起的,不可分离。这也就消解了人的二元性,从而结构了形而上学所建构的主体,对世界作出存在论的理解:人之本质基于“在世界中存在”。人不需要透过窗户才能观看到世界的存在,人本来就身在户外。人与世界不是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也不是观察者与被观察对象的关系。人与他人“共在”。

因而,在《论人道主义的信》中,海德格尔直接指出:“人决不首先在世界之此岸才是作为一个主体的人,无论这个主体被看作自我还是我们。”在海德格尔看来,人“在世界之中存在”时,让存在者是其所是时,方能显出存在的意义或存在的真理。

在现代工业社会中,人日益被物化,成了工具化、零件化、技术化的人,整个世界亦越来越成为一架巨大的控制人的机器,生存于其中的“单向度的人”(马尔库塞语)的行为,是一种以功利为目的的“剧场化行为”(哈贝马斯语),这种人处在自我与他人之间的游离状态中,与世沉浮,没有创造性,是“生活世界的殖民化”(哈贝马斯语)的“在者”。在这里海德格尔表达了一种宗教性的终极关怀,他“看到了存在于每一个特殊状况中的关于人类一般困境的真理。”他说:“在这纯属辛劳的境地中,人被允许抽身而出,透过艰辛,仰望神明。”


参考文献:
1.孙周兴主编,《海德格尔选集》,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6年。
2.王炜编,《熊译海德格尔》,上海:同济出版社,2004年出版。
3.荷尔德林,《在可爱的蓝色中闪烁着》,出自海德格尔《荷尔德林诗的阐释》,商务印书馆,2000年。

查看相关论文专题
加入收藏  打印本文
上一篇论文:试析《庄子·大宗师》篇的“真知”
下一篇论文:试论亚里士多德法治思想的理论限度
社会科学分类
职称论文 政治论文
小学音乐论文 音乐论文
音乐鉴赏论文 美术论文
社会实践论文 军事论文
马克思主义论文 职业生涯规划论文
职业规划论文 人文历史论文
法律论文 文学艺术论文
企业文化论文 旅游论文
体育论文 哲学论文
邓小平理论论文
相关哲学论文
最新哲学论文
读者推荐的哲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