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苏格拉底“产婆术”和孔子启发式教学思想开创了启发式教学的先河。本文通过对两者的程序及功能、特点进行分析比较,以阐述其对现代启发式教学程序设计与应用的意义和启示。
论文关键词:苏格拉底“产婆术”,孔子启发式教学思想,程序
(一)苏格拉底“产婆术”程序:倾听、反讽、暗示、归谬、助产、归纳定义
苏格拉底关于精神助产术的论述,是西方教育思想史上最早的学习理论或教学理论。[1]
永恒主义代表人物赫钦斯曾经对此给予了高度评价:“无论学生是儿童还是成人,苏格拉底式的对话都是教学法的伟大的借鉴。”[2]其实,“苏格拉底的方法,也就是他的精神产婆术在教学中的具体运用。”[3] 在阅读色诺芬的《苏格拉底回忆录》和柏拉图的《理想国》等之后,我们对苏格拉底的“产婆术”所遵循较为固定的程序印象深刻。它们旗帜鲜明、递进深入,又相互依附、相互贯穿,清晰明朗又环环相扣地构成了“产婆术”的全过程,促使谈话对象自行回忆起心中的真理。我们可以引用一段材料来具体分析“产婆术” 的程序运用并分析其特点、功能。

美诺:“美德究竟是从教诲获得,还是从实践中获得?”

苏:“对不起,我连你所谓‘美德’究竟是什么都不知道,
怎能回答‘如何’获得‘美德’问题呢?你能回答‘美德’是什么吗?
美:“回答这个问题并不困难。男人的美德是管理国家,女人的美德是管理家务,……不管男女老少、奴隶还是自由人都各有不同的美德。”苏:“我问的是‘美德’是什么,你回答的却是各种不同的美德。好像问你什么是‘蜂’的一般本质而你回答的是各种不同蜂之间的区别一‘蜂’作为蜂,彼此之间有区别么?”
美:“没有。”

苏:“那么,不论‘美德’有多少种,要回答的是它们的共同本质是什么,你明白吗?”
美:“开始有点明白了。但是我还没有像我所希望的那样把握这个问题。”

苏:“‘美德’作为美德,男女老少都一样吗?”美:“我感到不一样。”
苏:“你不是说男人管理国家、女人管理家务么?”
美:“是这样说过。”
苏:“不论家务、国家或别的什么,若不施以节制和正义能管理么?”
美:“不能。”
苏:“你认为‘美德’是什么呢?”
美:“美德是支配人类的力量。”
苏:“小孩子能够支配他的父亲吗?奴隶能够支配主人吗?”
美:“不能。”
苏:“你说美德是‘支配力量’,你不加上‘正义的和并非正义的’行吗?” 美:“是的,应加上,因为正义是美德。”
苏:“你说的是‘美德’,还是一种‘美德’?”
美:“是的,除了正义以外,还有勇敢、节制、智慧、豪爽等美德。”
苏:“但我们还没有找到贯穿在这一切美德中的‘共同美德’啊!”美:“是的,现在我也还不能照你的意思取得出一个‘美德’的共同概念,像发现别的东西的共同概念一样。”
 
苏:“别惊讶!如有可能,我们将设法去接近这种概念。因为你已经知道一切事物都有一个共同概念。”……
苏:“那么,‘美德’是什么呢?”
美:“现在,我赞成诗人的说法:美德就是对高事物的向往和获得这种事物的能力。”[4]
1、倾听 “产婆术”的“倾听”发生在谈话之始。哲学论文它有两大特点:(1)佯装无知;(2)善从对方熟悉的具体事务切入。其功能在于能帮助苏格拉底从开始就把握住谈话对象的问题所在,确立整个谈话思路。
2、反讽 “反讽即通过反问揭露对方谈话中的矛盾,迫使对方承认他对原来自以为十分熟悉的事物实际一无所知。”[5]此处“反讽”特点为:在表达时采用间接方式,从相反角度使谈话对象把握其言外之意,以遮蔽真理反衬真理。在上述对话中,苏格拉底使用“反讽”指出了探讨的是“美德”的本质,而非一种“美德”,以向谈话对象清晰透明地展现出问题,使谈话对象似乎循入绝途而开始醒悟。
3、暗示 当苏格拉底发现美诺已经对自己在“美德本质”问题上的无知开始有所认识后,他开始运用“暗示”。“产婆术”的“暗示”的特点在于常与案例相结合运用,如上述对话中列举了“蜂”这一案例。因此,“暗示”能积极启发谈话对象的思路于主动修正错误的意识之中。
4、归谬 “产婆术”的“归谬”的特点在于主动指引谈话对象于不期然中导向苏格拉底的思维圈子里。“归谬”功能在于:(1)使得苏格拉底的谈话犀利深刻,且不失幽默诙谐,有助于整个谈话过程良好氛围的营造;(2)苏格拉底由此获得了谈话的主控权。色诺芬在《苏格拉底回忆录》中有一段关于苏格拉底与雅典青年欧迪德谟有关“正义”的对话,其中“归谬”程序的运用更为典型。
5、助产 这是“产婆术”的关键一步,建立在前面程序的基础上。它有两大特点:(1)伴用启发、诱导、比喻等多种谈话技巧;(2)将教师比作“助产士”,作用在于“助”;将谈话对象比作“临产者”,目的在于“产”,强调自行性。“助产”程序具有以下功能:(1)训练谈话对象的思维推导能力和发现真理的能力;(2)激发学生不断修正错误意识以获得真知的能动性和强烈求知欲。这是启发式教学的很好体现。
6、归纳定义 它紧接“助产”之后,通过分析、比较一些个别事物,揭示其本质和共性。“归纳定义”的特点即从特殊到一般,从个性到共性;功能即使得谈话对象获得普遍的概念,完成整个谈话。
总之,苏格拉底的产婆术基本程序是遵循着“三大阶段、六小步骤”的定式而来。“三大阶段”概括起来即“讥讽——助产——归纳定义”;“六小步骤”则是在此基础上的细化,这里不再赘述。
(二)孔子启发式教学思想程序:观察了解、交互式对话、点拨启发、实践历练
《论语》也是对话录,记录了孔子关于启发式教学思想的很多经典诠释。其中,“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述而》)[6]是总的概括。孔子进行启发式教学同样遵循着一定的程序,但较之“产婆术”,它不仅限于他与学生的对话过程。因而,观察了解、交互式对话、点拨启发、实践历练共同构成了孔子启发式教学思想的基本程序,它们彼此配合、相得益彰。不过,我们似乎很难从《论语》中找到像《理想国》等文献那样能反映苏格拉底“产婆术”全部程序的一个或几个完整案例,来展现孔子启发式教学思想的全部程序。这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论语》对孔子言行记载不比柏拉图和色诺芬等对苏格拉底谈话的记载那般详细完整;二是孔子进行启发式教学不局限于他与学生某一段对话之中,他对学生的观察、与学生的行动交流及点拨启发,需要我们另寻他文或总结概括来予以阐释和理解:
1、观察了解 “观察了解”是基础程序和起始阶段。《论语·先进》中记载了孔子对学生特长进行的评价:“子曰:‘从我于陈、蔡者,皆不及门也。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7]。这充分展示出了一点:即孔子十分善于并勤于观察学生以致相当了解。通过观察了解,孔子可以掌握每个学生观念获得方式的不同,从而又为因材施教提供了准备和前提。
2、交互式对话 孔子的对话有以下三大特点:一是形式多样,因此被称为交互式对话。
1/2 1 2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