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论文网! 识人者智,自知者明,通过生日认识自己! 生日公历:
网站地图 | Tags标签 | RSS
论文网 论文网8200余万篇毕业论文、各种论文格式和论文范文以及9千多种期刊杂志的论文征稿及论文投稿信息,是论文写作、论文投稿和论文发表的论文参考网站,也是科研人员论文检测和发表论文的理想平台。lunwenf@yeah.net。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社会科学 > 哲学论文

试析《庄子·大宗师》篇的“真知”

时间:2016-04-29  作者:崔海亮
本节是通过意而子和许由的对话来说明仁义是非本为齐物,忘却仁义、泯灭是非才会有精神上的解放。中学德育论文

儒家认为仁义是天所赋予人的,人的本性中就有仁、义、礼、智“四端”,是非之心也为“四端”之一。但庄子认为,儒家所讲的仁义是非却是桎梏人性的人为的刑具,是对人性的伤害。儒家认为天然的东西在庄子看来却是人为的,是“以人助天,以心捐道”,这是庄子坚决反对的。在这个故事中,庄子用作为人间刑罚的“黥”和“劓”这样的字眼来表现仁义对人性的戕害。尧教给意而子的仁义是非在许由看来正是对意而子的刑罚,使意而子不能得以“游夫遥荡恣睢转徙之途”。但意而子仍然执迷不悟,固执于仁义是非,被人为的规矩所限制,画地为牢,作茧自缚,就象盲者和瞽者一样,不能欣赏世界的丰富多彩和壮美。对于“心盲”的意而子,许由用“道”来为他打开迷执。“道”周遍万物、泽及万世,何尝有什么仁义和智巧。只有以“道”为师,效法大道,才能处于恣睢逍遥的造化之途。

(三)通过“坐忘”,同于大通

第九节讲“坐忘”。人间世的人总有许多已经进入了藩篱,被套上各种各样的枷锁,比如仁义、名利、欲望之类。怎样才能去掉这些枷锁呢?就必须在天地造化的大炉中进行锤炼。经过锤炼,外在于人性的东西就会脱落,剩下的只是真实的人心和人性。庄子把这个脱落的过程称为“坐忘”。

颜回曰:“回益矣。”仲尼曰:“何谓也?”曰:“回忘礼乐矣。”曰:“可矣,犹未也。”他日,复见,曰:“回益矣。”曰:“何谓也?”曰:“忘仁义矣。”曰:“可矣,犹未也。”他日,复见,曰:“回益矣。”曰:“何谓也?”曰:“回坐忘矣。”仲尼蹴然曰:“何谓坐忘?”颜回曰:“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仲尼曰:“同则无好也,化则无常也。而果其贤乎!丘也请从而后也。”(《大宗师》)

在这个故事中,从“忘礼乐”到“忘仁义”到“坐忘”是一个由外到内、逐层剥落、步步解放的过程。有礼乐就有桎梏,有仁义就有藩篱,没有礼乐和仁义,还有形体和智识的拖累。所以还要忘掉自己,将桎梏连根拔除。“坐忘”就是要忘掉自身的存在,不执著于生死。忘掉自己的聪明智识,不再以所知的去限制规定所不知的。“离形去知”,一切的限制和束缚都不复存在,就可以达到“同于大通”,“道通为一”的境界。也是“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境界,也是“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境界。顺任于造化之途,逍遥于玄冥之境,才真正找到了回家的路。

四、获得“真知”后的归宿——安命

第十节讲“安命”。《庄子》书中,一直存在着精神的逍遥和形体的伤害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即便人真的可以实现精神上的“逍遥游”,但人毕竟是有血有肉的客观存在,这个血肉之躯处在人间世之中,却是很容易受伤害的。庄子也提出了许多解决肉体束缚的方法,如“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养生主》),“处乎材与不材之间”(《山木》),“以无厚入有间”(《养生主》)等。庄子幻想通过避免矛盾的方法来“苟全性命于乱世”(诸葛亮《出师表》),希望能“终其天年而不中道夭者”(《大宗师》),但是这样的愿望在乱世之中是不可能实现的,《庄子》书中描写了许多受刑戮的兀者和肢体残缺之人就证明了这一点。庄子希望能在当时为人们心灵和形体的安顿找到出路,但是,这个世界充满着太多的无奈、痛苦和不公平,而这些都是作为生命的个体所不能改变也无力改变的,无力改变也就只能接受。所以,庄子是痛苦的。人一生下来就伴随着无法摆脱的“命”,直到死,才没有了“命”,才得以解脱。庄子也无法消除人们在人间世的痛苦,所以就告诉人们,也许人死以后要比生时幸福自由得多。对于伴随人一生的“命”,庄子的态度是让人接受,这也就是“安命”。这实在是不得已的一种选择,我们或许可以从子桑的悲歌中体会到庄子无奈而痛苦的心情。

子舆与子桑友,而霖雨十日。子舆曰:“子桑殆病矣!”裹饭而往食之。至子桑之门,则若歌若哭,鼓琴曰:“父邪!母邪!天乎!人乎!”有不任其声而趋举其诗焉。子舆入,曰:“子之歌诗,何故若是?”曰:“吾思夫使我至此极者而弗得也。父母岂欲吾贫哉?天无私覆,地无私载,天地岂私贫我哉?求其为之者而不得也。然而至此极者,命也夫!”(《大宗师》)

面对困苦的境遇,子桑也会鼓琴而哭。“父邪!母邪!天乎!人乎!”的近乎愤怒和绝望的呐喊,显然不同于庄子所说的“安时而处顺”的态度。在这里,我们看到了庄子思想的另一面。庄子也并不总是一位冷静甚至冷漠的智者,庄子也会愤怒,也会抗议,关切人间世人们的疾苦,声讨这个世界的荒谬和不公平。但是控诉和愤怒又能怎么样呢?眼前的世界还是这个世界,我仍然还是处在这个困苦的境遇中。我也知道这个困苦的境遇不是父母的愿望,也不是天地的罪过,那么谁应该对我困苦的境遇负责呢?庄子把它归为“命”,我的痛苦的境遇都是“命”造成的,对于不可抗拒的“命”,只有接受和安顺,当然这种接受也是痛苦的。知道“命”是人力所不能改变的,就只能接受。“安命”是获得“真知”后的必然归宿,成了庄子安顿人们疲惫心灵的最终的方法,是一种无奈的选择。

五、结论

综合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对《大宗师》篇的“真知”作出简要的概括。

“真知”是“真人”才能达到的一种天人合一的境界。“有真人而后有真知”,庄子所说的“真人”是人的一种本真的存在状态,纯朴自然,率情任性,“真”是相对于“伪”而言的,而“伪”就是人为,只有把当时社会中违反人性的种种丑恶去除掉,人才能反朴归真,才可能有“真知”。

“真知”实际上就是“知道”。“道”生天生地,为万物所化之根本。人的生命形体都来自于“道”,有了“道”才有生死。cssci期刊目录所以首先要知生死都是“道”之所化,是必然而不能摆脱的“命”。“道”就是通向“真知”的方法和道路,要想获得“真知”就要接近“道”,要“知道”、“闻道”、“得道”,得道需要这样一个过程:外天下—外物—外生—朝彻—见独—无古今—不死不生。只有把外在于人性的东西从内心剥离出去,才能逐步接近“道”,然后才能悟“道”、见“道”,最后进入“不死不生”与道合一的境界。

获得“真知”要破除对生死的迷执。形体本非我有,死生存亡本为一体。忘却生死,安时处顺,才能不为形体所累。获得“真知”还要破除对仁义是非的迷执。仁义是非乃是心灵的桎梏,精神的枷锁,忘却仁义、泯灭是非才会有精神上的解放。获得“真知”还要经过“坐忘”的过程。就是要忘掉自身的存在,不执著于生死。忘掉自己的聪明智识,不再以所知的去限制规定所不知的。这样就可以达到“同于大通”的境界。经过“坐忘”后的“不知”才是“真知”,才是最高的“知”。“不知”不同于“无知”。“‘无知’状态是原始的无知状态,而‘不知’状态则是先经过有知的阶段之后才达到的。前者是自然的产物,后者是精神的创造。”[4]冯友兰先生认为,圣人并不是保持原始的无知状态的人,他们曾经有过丰富的知识,只不过后来忘掉了,忘掉之后的“不知”是一种精神的创造,也是圣人才有的一种境界。“不知”实际上是对“真知”不断去蔽后的结果,因为“真知”即是“知道”,而“道”却是无待的绝对,任何“知”都是“道”的一偏,都是对“道”的遮蔽。所以,对“道”的“知”也就是不断地让“道”自身显现出来,去蔽的最终只能是“不知”。

查看相关论文专题
加入收藏  打印本文
上一篇论文:苏格拉底“产婆术”与孔子启发式教学思想的程序比较及现代意义
下一篇论文:试析海德格尔的思、语言和人的存在
社会科学分类
职称论文 政治论文
小学音乐论文 音乐论文
音乐鉴赏论文 美术论文
社会实践论文 军事论文
马克思主义论文 职业生涯规划论文
职业规划论文 人文历史论文
法律论文 文学艺术论文
企业文化论文 旅游论文
体育论文 哲学论文
邓小平理论论文
相关哲学论文
最新哲学论文
读者推荐的哲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