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论文网! 识人者智,自知者明,通过生日认识自己! 生日公历:
网站地图 | Tags标签 | RSS
论文网 论文网8200余万篇毕业论文、各种论文格式和论文范文以及9千多种期刊杂志的论文征稿及论文投稿信息,是论文写作、论文投稿和论文发表的论文参考网站,也是科研人员论文检测和发表论文的理想平台。lunwenf@yeah.net。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学论文 > 初中物理论文

对一道物理实验探究题的探讨

时间:2016-04-17  作者:佚名

摘要:本文通过对一道物理实验探究题进行讨论后认为:在组题、编题时,要注意反复推敲,仔细斟酌,以达到表述简洁、思维严谨、指向精准的效果;深入理解《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认真研读物理教科书,是教学之根本,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实验探究类问题,带领学生进入实验室进行分组实验,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利于促进学生团队精神的形成,利于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提升。
论文关键词:探究题,探讨,熔化,温度,质疑,解答,感悟

如图1所示,为了探究“冰的熔化特点”,小明和小强设计了下述实验方案(环境温度为20 ℃):A.将碎冰盛入烧杯中;B.测出碎冰熔化前的温度;C.用“水浴法”给碎冰加热,记录冰熔化过程中不同时间对应的温度;D.描绘出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分析规律。在实验中发现下列问题,请你作答:

(1)应选用颗粒较_____________(选填“大”或“小”)的碎冰。

(2)他们发现还未用酒精灯加热,碎冰就已开始熔化,小强认为这说明冰的熔化过程并不需要吸热,他的观点正确吗?____________。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实验过程中,他发现较难测出碎冰在0 ℃以下的温度,于是他将烧杯中的水换成了盐和碎冰,便顺利解决了这一问题。你认为改进后即可测出冰在0 ℃以下的温度的原因是: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小明采用改进后的方法进行了实验,测得的数据如表1所示。分析实验数据可知:冰的熔点是______ ℃。

该题考查考生的内容在《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1]界定框架范围之内,在教科书中能找到雏形,是对教科书的挖掘、拓展和升华,具有原创性,实属命题人用心编制的题目,检测效果好,对考生区分度大。从总体看,这是对考生知识与能力检测的一道优质题目。同时,笔者对该题有两点质疑,与同行商榷:

首先,该题是否应该介绍“水浴法”?

“水浴法”虽是一个简单概念,但《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1]和学生所用《义务教育教科书物理九年级全一册》[2](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中均未提到,说明“水浴法”不属于考查考生的内容,至少不属于考查考生的重点内容。该题中提到“水浴法”,但未进行简洁介绍,这可能对考生答题产生无谓的干扰和障碍。因此,该题应该介绍“水浴法”。

其次,该题是否应该将“A.将碎冰盛入烧杯中”改为“A.将碎冰盛入试管中”?甲图是否应该删除?

若不更改并保留甲图。那么,该题中“B.测出碎冰熔化前的温度”的含义就有歧义,模糊不清:是指测出烧杯中的碎冰熔化前的温度呢?还是指测出试管中的碎冰熔化前的温度呢?若按甲图所示方案在烧杯中装入足量碎冰,温度计玻璃泡插入烧杯内的碎冰中间,在一定时间内,因碎冰多,碎冰团外部的碎冰吸热升温。但碎冰团内部的碎冰温度仍然很低(因冰是热的不良导体),且相对稳定,因此容易测出烧杯中的碎冰在0 ℃以下的温度,那就不会产生第(3)小题表述的现象——“他发现较难测出碎冰在0 ℃以下的温度”。大学毕业论文笔者曾用冰柜冻结的冰块敲碎做过多次实验进行验证:在烧杯中装入足量碎冰,容易测出碎冰在0 ℃以下的温度;在试管中装入适量碎冰,因碎冰较少,从外界吸热后温度迅速上升,不容易测出碎冰在0 ℃以下的温度。该题讲到“他发现较难测出碎冰在0 ℃以下的温度”,应该是指按照图乙所示的方式进行实验,较难测出试管中所装的碎冰在0 ℃以下的温度。在《义务教育教科书物理九年级全一册》(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中,探究冰的熔化现象时,也是测量试管中的碎冰熔化前后的温度,不是测量烧杯中的碎冰熔化前后的温度,也只有乙图,没有甲图。因此,该题应该将“A.将碎冰盛入烧杯中”改为“A.将碎冰盛入试管中”,甲图应该删除。

该题是一道分值为9分的科学与实验探究题,前4空每空2分,最后1空1分。第(1)(2)(4)小题较简单,第(3)小题难度大。由于颗粒较小的碎冰受热面较大,受热较为均匀,因此第(1)小题的答案是“小”;由于外界温度高于碎冰的温度,虽未用酒精灯加热,但碎冰不断从外界吸收热量,因此第(2)小题两个问的答案分别是“不正确”,“ 因为外界温度高于冰的温度,冰从外界吸收了热量,所以温度升高到熔点后开始熔化”;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可知,第6分钟至第12分钟的这段时间,酒精灯在不断加热,冰不断吸热熔化,且温度保持0 ℃不变,因此第(4)小题的答案是“0”。

第(3)小题的正确答案是:“盐和碎冰混合后,降低了烧杯中的碎冰的熔点,避免试管中的碎冰的温度迅速升高,利于测出试管中的碎冰在0 ℃以下的温度”。在全市5万多考生中,该小题抽样统计的完全正确率不到3%,可见该小题的难度确实较大。不少学生考完试后,面对正确答案仍是不解。

面对学生的不解,笔者这样解释:因为该实验的数据记录中,需要记下冰在0 ℃以下的温度,以便绘制图像。实验中,若不向烧杯中加盐,烧杯中的纯净冰的熔点为0 ℃,在酒精灯对烧杯进行加热的过程中,烧杯中的纯净冰的温度就会一直迅速上升到0 ℃时才能停止一段时间,吸热熔化;试管中的纯净冰因不断从管外的烧杯中吸热,试管中的纯净冰的温度也会一直迅速上升到0 ℃,故较难测量试管中的纯净冰在0 ℃以下的温度。当向烧杯中加盐后,烧杯中的冰含有杂质,熔点低于0 ℃,在酒精灯对烧杯进行加热的过程中,烧杯中的冰上升到0 ℃以下的某一确定温度时,停止上升一段时间,吸热熔化;试管中的纯净冰因不断从管外的烧杯中吸热,试管中的纯净冰的温度也会一直上升到0 ℃以下的某一确定温度时,停止上升一段时间,利用这段温度停止上升的时间,测出试管中的纯净冰在0 ℃以下的温度。所以,第(3)小题的正确答案是:盐和碎冰混合后,降低了烧杯中的碎冰的熔点,避免试管中的碎冰温度迅速升高,利于测出试管中的碎冰在0 ℃以下的温度。

对该题深入探讨,有上述质疑和解答,并获以下3点感悟:

1.在组题、编题时,要注意反复推敲,仔细斟酌,以达到表述简洁、思维严谨、指向精准的效果。在整个命题工作中,难免有疏忽遗漏的一些因素,但在我们的思想里必须对命题工作有高度的认识,要尽最大可能避免表意模糊、数据错乱等现象的发生,否则试题旨意不清,就会对学生答题产生无谓的干扰和障碍,达不到或训练、或检测、或选拔的良好效果。教师表述简洁,思维严谨,能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将为学生清爽的表达能力、严密的思维能力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一生坚实的基础。

2.深入理解《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和认真研读物理教科书,是教学之根本,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1]第12页中,对学生有这样一段要求:“经历物态变化的实验探究过程,知道物质的熔点、凝固点和沸点,了解物态变化过程中的吸热和放热现象。用物态变化的知识说明自然界和生活中的有关现象。”这段文字明确告诉教师,需要带领学生经历实验探究过程,知道、了解和能够说明、解释相关的现象。第(3)小题虽然难,但仍在《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界定框架范围之内。

查看相关论文专题
加入收藏  打印本文
上一篇论文:初中物理课堂如何实现精彩“落幕”
下一篇论文:凸透镜部分镜片受遮挡后成像情况分析
教学论文分类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 小学数学论文
德育论文 小学英语教学论文
语文教学论文 小学语文论文
班主任论文 幼儿教育论文
初中数学论文 教育教学论文
小学德育论文 小学教学论文
小学教育论文 高中语文教学论文
小学体育教学论文 小学美术教学论文
初中英语论文 数学教学论文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 初中班主任德育论文
初中物理论文 学前教育论文
国防教育论文 素质教育论文
初中语文论文 远程教育论文
相关初中物理论文
最新初中物理论文
读者推荐的初中物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