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论文网! 识人者智,自知者明,通过生日认识自己! 生日公历:
网站地图 | Tags标签 | RSS
论文网 论文网8200余万篇毕业论文、各种论文格式和论文范文以及9千多种期刊杂志的论文征稿及论文投稿信息,是论文写作、论文投稿和论文发表的论文参考网站,也是科研人员论文检测和发表论文的理想平台。lunwenf@yeah.net。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社会科学 > 哲学论文

试析《庄子·大宗师》篇的“真知”

时间:2016-04-29  作者:崔海亮
庄子虽然说过“道不可言”、“道不可知”、“道不可得而闻”等,但他也说过“知道”、“闻道”、“得道”,而且也描述了一些“闻道”、“得道”的人。实际上“道”并非不可知,也并非不可言。庄子的这些貌似矛盾的说法是为了提醒人们,对“道”的“知”、“言”、“闻”不同于对一般事物的认识。庄子虽然说“道不可言”,但还是对“道体”进行了描述,认为人可以得“道”。

 

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极之上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黄帝得之,以登云天;颛顼得之,以处玄宫……傅说得之,以相武丁,奄有天下,乘东维,骑箕尾,而比于列星。(《大宗师》)

“道”无形但实存,自为根本,亘古永存。“道”生天地万物,是一个伟大的造物者。这里的“道”虽然有“本体”的意味,但也有“道路”、“方法”的含义。一些圣人得到它,可以进入逍遥自由的境界。“道”是通向自由的方法和途径。

(三)闻道是一个过程

接下来,庄子通过女偊“闻道”的寓言故事,说明得道需要这样一个过程:外天下—外物—外生—朝彻—见独—无古今—不死不生。“外”就是遗、忘的意思,就是把世俗欲望的东西从自己的内心逐渐剥离出去。庄子认为许多东西本来就不属于自己,是外在的。天下非吾有,物非吾有,生命和形体亦非吾有。这些东西应该剥离出去,这个剥离的顺序是由远及近。首先要“外天下”,而不想着去拥有天下、治理天下,天下对人的生存意义来说,是最远的、最无足轻重的。其次要“外物”,而不是去拥有财富、追逐物欲,物欲反而会扰乱心灵的宁静和自由。再次要“外生”,而不是执著生命为己有,整天恐惧死亡的来临,为自己的形体所累。

“外”是忘,是排除,关于农村学前教育的几点思考-教育论文网其目的是为了“得道”。只有把自己内心空虚了,才能得道。所以和老子一样,庄子所说的得道的过程是一个“损”的过程。不是不断地“学道”以增加,而是不断地剥离以减少。经过了“外天下”、“外物”和“外生”这几个阶段后,就进入“朝彻”、“见独”、“无古今”和“不死不生”。“朝彻”即心境清明澄彻,“见独”即得道,“无古今”即没有了时间观念的限制,“不死不生”即死生一如,生死无挂于心。又经过这些阶段后,就能体悟到生杀喧闹世界背后的宁静。道生杀万物而其本身却不生不死,表面撄乱却不妨碍本质上的宁静,世事纷扰而心灵仍可逍遥。

三、如何获得“真知”

接下来的部分,庄子通过一些寓言故事来说明如何获得“真知”。

(一)打破对生死的迷执,不为形体所累

在《大宗师》的五、六、七节,庄子用了三个寓言故事来说明人要打破对生死的迷执。形体本非我有,死生存亡本为一体。忘却生死,安时处顺,才能不为形体所累。

第五节庄子通过子祀等四人相与为友的故事来说明死生存亡本为一体的道理。

子祀、子舆、子犁、子来四人相与语曰:“孰能以无为首,以生为脊,以死为尻,孰知死生存亡之一体者,吾与之友矣。”四人相视而笑,莫逆于心,遂相与为友。(《大宗师》)

庄子构想了一个东西:无是头,生是背,死是尾,“无”就是不生不死的“道”,有了“道”才有生,有了生才有死,而死实际上是复归于“道”,无、生、死是连为一体的。如果能把无当作头,把生当作背,把死当作尾,就可以知道死生存亡为一体的道理。“孰能”和“孰知”相连就说明“能”而后“知”,“能”是所达到的一种境界,“知”是达到这种境界后所获得的“真知”,“有真人而后有真知”。子祀等四人无疑就是这样的真人,所以他们能心意相契,相与为友。后来,子舆有病,子祀去看望他。虽然子舆的形体变得畸形而丑陋,但他一点也不在意,认为他的形体是在参与道体的大化流行之中,他要顺应这种变化。

且夫得者,时也,失者,顺也;安时而外顺,哀乐不能入也。此古之所谓悬解也。而不能自解者,物有结之。且夫物不胜天久矣,吾又何恶焉!(《大宗师》)

“得”为生,“失”为死。对于生死的态度是“安时而处顺”,这样生亦不喜,死亦不忧,喜怒就不会挂碍于内心,就可以从倒悬的状态下解放出来。不能自解的人,是由于他的心被物欲所束缚,心被物欲所左右,就只能是永远不能解放的倒悬之人。死生本为一体,大化总在流行,不必留恋生,也不必厌恶死,善生善死,死生一如。

接下来的第六节,庄子通过子桑户等三人相与为友的故事来说明“相忘以生”的道理。

子桑户、孟子反、子琴张三人相与语曰:“孰能相与于无相与,相为于无相为?孰能登天游雾,挠挑无极;相忘以生,无所终穷?”三人相视而笑,莫逆于心,遂相与为友。(《大宗师》)

三人的相与相为都是处于无心,在“登天游雾,挠挑无极”的境界中,一切的的差别都不存在了,彼此相忘就可以自由自在的生活。还要那些以差别作为本质的丧礼干什么呢?那不过是世俗之人的一种表演罢了。所以当子桑户死的时候,孟子反和子琴张并不象世俗之人那样悲哀,反而在弹琴唱歌。

嗟来桑户乎!嗟来桑户乎!而已反其真,而我犹为人猗!(《大宗师》)

死亡在他们看来不是离去,而是回归,向本真的回归,就象回家一样自然。子桑户已经回到了老家,而他们却还在人间世受着煎熬。受儒家礼节束缚的子贡是不可能会理解游心于造化的“方外之人”的。这些“方外之人”,不知“死生先后之所在”,“相忘以生”,实际上已经超脱了生死,找到了回家的路,这条路就是“道”。

鱼相造乎水,人相造乎道。相造乎水者,穿池而养给;相造乎道者,无事而生定。故曰,鱼相忘乎江湖,人相忘乎道术。(《大宗师》)

水是鱼的家,道是人的家。鱼在水里闲适自然、自得其乐,还需要相吁以湿、相濡以沫的相与相为吗?人得道以后就不会为世俗的事务所牵累,自适其性,自然可以逍遥于无何有之乡,还需要用那样一些仁爱的礼节来点缀吗?所以鱼在江湖里就可以相互忘掉,人得道之后就可以相互忘掉,都已经回到自己的老家就不必要有什么牵挂了。

第七节庄子通过孟孙才处丧的故事来说明人的生死都是道之所化。

孟孙才以善处丧而闻名鲁国,但是他的母亲死后并没有任何悲哀的表现。颜回对此大惑不解,庄子借孔子之口说出了其中原委。

孟孙氏不知所以生,不知所以死;不知孰先,不知孰后;若化为物,以待其所不知之化已乎!且方将化,恶知不化哉?方将不化,恶知已化哉?吾特与汝,其梦未始觉者邪!且彼有骇形而无损心,有旦宅而无耗精。孟孙氏特觉,人哭亦哭,是自其所以乃。且也相与吾之耳矣,庸讵知吾所谓吾之非吾乎?且汝梦为鸟而厉乎天,梦为鱼而没于渊。不识今之言者,其觉者乎,其梦者乎?造适不及笑,献笑不及排,安排而去化,乃入于寥天一。(《大宗师》)

人的生死如四时变化一样自然,如昼夜更替一样平常。孟孙氏不知生死先后,正是因为他知道人的生死都在道体的大化流行之中。道化生万物,而道本身却没有变化。人的生死都只是人形体的变化,而人的精神并没有什么损害,人的死只不过是人的精神换了一个居所罢了。所以根本无所谓生死,有的只是无穷无尽的变化。这些变化之间也是没有什么根本区别的。天地万物本为一体,“鸟”与“鱼”、“梦”与“觉”、“吾”与“非吾”都不过是一体之所化,明白了这个道理,就可以“安排而去化”,达到“寥天一”的逍遥之境。

(二)打破对仁义是非的迷执,不为名教所累

第八节是为了说明要破除仁义是非对人精神的束缚。

查看相关论文专题
加入收藏  打印本文
上一篇论文:苏格拉底“产婆术”与孔子启发式教学思想的程序比较及现代意义
下一篇论文:试析海德格尔的思、语言和人的存在
社会科学分类
职称论文 政治论文
小学音乐论文 音乐论文
音乐鉴赏论文 美术论文
社会实践论文 军事论文
马克思主义论文 职业生涯规划论文
职业规划论文 人文历史论文
法律论文 文学艺术论文
企业文化论文 旅游论文
体育论文 哲学论文
邓小平理论论文
相关哲学论文
最新哲学论文
读者推荐的哲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