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论文网! 识人者智,自知者明,通过生日认识自己! 生日公历:
网站地图 | Tags标签 | RSS
论文网 论文网8200余万篇毕业论文、各种论文格式和论文范文以及9千多种期刊杂志的论文征稿及论文投稿信息,是论文写作、论文投稿和论文发表的论文参考网站,也是科研人员论文检测和发表论文的理想平台。lunwenf@yeah.net。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社会科学 > 政治论文

构建和谐社会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

时间:2011-04-22  作者:秩名
第三是人自身和谐。个人自身内外的和谐是保证个人全面发展和人际和谐的基本前提,是构建和谐社会不容忽视的因素。首先要保持社会成员的心理和谐。和谐社会说到底在于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而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在一定程度上依赖心理上的和谐。论文参考网。人们的心理状况对于和谐社会的构建有着重要的影响。由于心理不和谐、不健康给社会和他人造成的伤害,从而影响社会和谐,这种影响力有时会带来十分严重的后果。所以社会的和谐与社会每个成员的心理和谐有着密切关系,心理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

研究表明,心理问题与社会变革密切相关。正在经历社会变革的国家,精神病患者的比例相对较高。特别是处在社会和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思想观念的碰撞导致的心理困惑与冲突、利益关系的调整使人的不平衡心理加剧、社会竞争的加剧让人深切感受到生存压力的增大。这些给人们造成了剧烈的“心理震荡”。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在给我国经济社会带来巨大发展、综合国力大大提高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带来诸如社会竞争加剧、升学压力增大、就业形势严峻、贫富分化和城乡差距拉大等社会问题。这些不和谐是造成人们心理不和谐的重要原因。再加上人们无止境地追求感官享受,致使身心失调、人格分裂,由于心理不平衡引起的精神失常、酗酒、卖淫、仇杀、自杀等,造成了自我身心的扭曲,已成为一种社会病,严重地影响了社会安宁。

人的心理和谐是心理健康的重要体现。它首先表现为个体内部心理和谐,即个体内部心理成分(认知、情感、意志、个性等)的协调统一;其次表现为人事心理和谐,即在处理事情时冷静、适度、乐观;第三表现为人际心理和谐,即人与人交流上的默契和融合。心理和谐人善于调节自己的心理,坦诚地看待外部世界和自我内心世界,能够愉快地接纳自我,承认现实,欣赏美好的事物,而且能够大度平静地生活和接受生活中的各种挑战。总之,对内协调和对外适应是心理和谐的集中表现。如果心理不和谐,将会产生挫折感。对一个耐挫折能力差的人来说,就会出现悲观、泄气、愤懑、反抗等消极情绪,就可能产生过激或攻击性行为。事实上,社会上许多故意伤害他人和危害社会的攻击性事件就常常是由心理挫折这种心理不和谐状态所引起的。因此,和谐社会不能不重视社会成员的心理和谐问题。保持人们的心理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其次要维持社会成员道德价值观的和谐。和谐社会中的每一个人,也要协调好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的关系,树立正确的道德价值观。一般来说,在同一个人身上存在着市民、公民、德民三个侧面。三种不同的身份有相应的三种价值观。市民的价值观是指市民的活动动力和目的是获取更多的利润,其心理根源是“情欲”、“本我”,其价值取向是追求感性欲望得到满足后的身心愉悦。这是人自然欲望的满足和自爱的表现。公民的价值观是以正义为核心,以理性、权利、劳动等价值为基本内容的一套观念体系。德民的价值观是以高尚为核心,以诚心、信任、信誉、仁爱、利他、宽容等为基本内容的一套观念体系。论文参考网。三民价值观具有存在的独立性、合理性和冲突性。如果能将三者的冲突协调好,对建设一个和谐社会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伟大实践

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也为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具体的现实依据。只有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才能使我们不断实现理论创新、体制创新、科技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才能使我国生产力持续稳定发展,才能使全国各族人民生活富足、精神愉快,共享改革和发展带来的丰硕成果。就此而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伟大实践。

2.1科学发展观是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新观念,也是对马克思主义发展观上的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的进步是一个从低级文明到高级文明、从片面发展到全面发展的客观过程。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要建立一个全面发展的和谐社会。在这样的社会里,消灭了“三大差别”,人们共同富裕,在物质需求得到极大满足的基础上,其精神需求也得到极大满足。马克思主义非常注重人和社会的全面发展,提出要在生产力发展基础上实现人与社会的全面发展,把人的全面发展确立为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并强调在扩大物质生产的同时加强精神生产。科学发展观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基础之上,同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于发展的理论一脉相承,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推进改革和发展。这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认识规律的进一步深化,是在新的形势下对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丰富和发展。

2.2科学发展观适应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需要,把和谐作为实现全面小康的基本特征与发展目标。

在改革开放初期,我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目标是实现20世纪末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两翻,人民生活基本达到小康水平。党的十六大提出,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目标,符合我国国情和现代化建设的要求,符合人民群众的愿望。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指明了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进一步明确回答了中国要发展、为什么发展和怎样发展的重大问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的根本指导方针。

3、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强调的是以人为本。由于各种利益关系的不平衡造成矛盾冲突显然是违背以人为本原则的。不同社会阶层人之间的矛盾冲突必然破坏社会的和谐。因此协调不同社会阶层人的各种利益关系,解决突出矛盾,这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

3.1统筹兼顾,协调利益关系

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是对我国现代化建设经验的总结,也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所面临问题的积极应对。我们的发展目的是为了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键在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而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关键是在发展过程中做到统筹兼顾,协调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调动一些积极因素,推动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在今后一个时期,重点是解决好“五个统筹”。这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

目前,我们面对的社会利益主体更多、领域更广,利益关系也更复杂。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还不够全面,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局面亟待改变,地区发展很不平衡,经济的快速增长对资源、环境的压力日益加大,等等。如果要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必须更加注重统筹兼顾,做到城乡协调发展、区域协调发展、社会经济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协调。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妥善处理当前各个方面的突出矛盾、协调好各种利益关系,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科学发展观把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作为经济发展的基本价值取向,把统筹城乡、区域发展作为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走的就是一条既能保持又快又好发展,又能缩小差距、维护社会公平的路子。一句话,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要落实科学发展观。

3.2以人为本,解决突出矛盾

和谐社会是各种社会关系和谐的总和,各利益主体、社会各界层之间生存状况与发展预期的和谐具有决定性作用。因此坚持以人为本,体现人文关怀,解决各利益主体、社会各界层之间的突出矛盾就尤为重要。有两点应该是解决矛盾的根本:一是要保障广大群众包括生存权和发展权在内的各项基本权利,尤其要重视弱势群体的权利要求;二是努力推进社会公平的实现,提升社会公平的程度。只有社会公平,各方面的社会关系才能融洽协调。在此原则基础之上,再来解决诸如城乡差距、地区差距、居民收入差距以及教育、卫生、文化、社会事业滞后等问题,以实现社会的和谐进步。

 

查看相关论文专题
加入收藏  打印本文
上一篇论文:构建高校青年志愿者服务体系的思考
下一篇论文:构建和谐社会要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社会科学分类
职称论文 政治论文
小学音乐论文 音乐论文
音乐鉴赏论文 美术论文
社会实践论文 军事论文
马克思主义论文 职业生涯规划论文
职业规划论文 人文历史论文
法律论文 文学艺术论文
企业文化论文 旅游论文
体育论文 哲学论文
邓小平理论论文
相关政治论文
最新政治论文
读者推荐的政治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