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论文网! 识人者智,自知者明,通过生日认识自己! 生日公历:
网站地图 | Tags标签 | RSS
论文网 论文网8200余万篇毕业论文、各种论文格式和论文范文以及9千多种期刊杂志的论文征稿及论文投稿信息,是论文写作、论文投稿和论文发表的论文参考网站,也是科研人员论文检测和发表论文的理想平台。lunwenf@yeah.net。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社会科学 > 马克思主义论文

论“和谐社会”的道德文化构建

时间:2011-04-21  作者:秩名

论文导读:“和谐社会”①就成了一个当前中国最流行的政治词语。这就决定了文化中最重要的功能——对社会的整合功能。中国古代的思想家们历来试图从道德上入手来构建其所谓的“大同”社会的。“舍生取义”等崇高的道德践履。
关键词:大同,和谐社会,文化解体,整合,道德践履
 

从2004年起,“和谐社会”①就成了一个当前中国最流行的政治词语,“和谐”这个汉语词汇在中国出现的比较晚,它的对应英文名为harmony,表示调和、协调一致的意思;在音乐术语上则表示为和声、和声学;它的词义一直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时代。在中国,我们经常听说的是儒家的以和为贵、和而不同的差异统一思想,或者道家的阴阳和谐思想,而现在所提倡的和谐社会体现的则是马克思主义的辨证和谐思想。

所谓和谐社会就是指构成社会的各个部分、各种要素处于一种相互协调的状态。具体说来就是一种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构建和谐社会必然包括着经济公正、政治开明、政府高效廉洁、道德成熟、文化先进等等方面。然而,对未来中国,最真实的前景和最深刻的危机,并不在于经济政治方面,而是文化结构的解体、道德的沦丧和精神的蛮荒。单纯的经济政治都在社会的浅层次,即使有危机也不难度过(比如亚洲金融危机、政府体制改革等)但文化道德解体所导致的精神紊乱却会从根本上毁掉一个社会!因此,我们有必要重复这样一个古老而又永远不会过时的真理:社会生活的治乱兴衰同人们的道德风尚密切相关,一个民族的气数首先取决于民族文化精神的演变!

当前的中国正处于一个社会变革的转型期,当人们一方面津津乐道于GDP的飞速增长、人们生活水平的日渐提高时;另一方面官德的失范、公德的淡漠、道德的沦丧、人格的缺陷无不一次又一次地扣击着人们的心灵!发展是硬道理。我完全赞同,但为什么发展,发展的目的和标准是什么似乎并不清楚,以至于发展本身成了目的,成了畸形儿;数字增加的代价不仅仅是生态的破坏,资源的浪费,更重要的是道德文化资源的枯竭。

一 中国文化已经丧失了整合社会的能力

“文化领域是意义的领域”、“文化本身是为人类生命过程提供解释系统、帮助他们对付生存困境的一种努力”② ,在社会大变革的中国尤为如此,这就决定了文化中最重要的功能——对社会的整合功能。(当然,我并不否认文化的审美、娱乐、传播知识等功利性功能)这种整合功能只能产生并存在于文化的整体结构。如果结构解体了,中国即使有再多的京戏、气功、书法字画、烧香拜佛或飞檐式的大屋顶,也只不过是些有如杂耍式的幻影罢了。

与西方以个人为中心的文化不同,中国文化的结构以“家”为核心。中国这种“家”文化的结构可以用“忠”、“孝”、“仁”、“义”四个字来概括。这四个字之中又以“孝”为根本。“孝”维系了家族与家族之间的基本伦理;“孝”的向上延伸和扩展成为“忠”,整个国家是一个大家族,帝王就是头号大家长;“义”则是家庭伦理的横向扩展,“四海之内皆兄弟”!而“仁”则是君主官吏或家族长辈对下承担的义务。“忠”、“孝”、“仁”、“义”是搭起中国文化结构的四根支柱,上下纵横,互为支撑,形成一个不可拆散的完整框架,衍生出中国大部分意义、价值、伦理与道德的体系。

自“五四”喊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以来,在寻求强国之路的搜索中,无论是选择马克思主义还是资本主义,从本质上都是对中国文化某种自觉不自觉的扬弃。而最根本的摧毁是在1949年以后,由于按照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实行国家所有制,必然与原来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家庭和家族结构发生冲突,从而形成家与国在结构上的分离——这是对中国文化的一次根本性的解构。失去了文化整合的中国人从几千年的群体状态碎裂为以自我为核心的个体。论文检测。与西方所不同的是,西方社会的个体状态有其个人主义的文化整合和人道主义的道德制约,中国的个体状态却完全是无制约的恶性膨胀。今日中国的家庭从数量上虽居世界之首,却由于家族文化结构的解体,只剩下配偶结合与繁育后代的动物性意义,其随文化结构的坍塌成为一盘散沙。我如是说,并非认为文化结构应该固定、不需要任何变革而固守于传统文化。问题在于如果仅仅摧毁旧结构,没有新的结构同步产生和置换,社会就会因为失去了文化整合而面临危机。

不幸的是,我们正处于这个危机的时期。

“五四”运动摧毁了旧的文化,也毅然决然地将西方文明的冲击转化为中国文化创新的挈机,从而成为了中国文化成长新的历史轴心,并开显出了中国现代三大文化思潮——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自由主义的全盘西化和现代新儒学。它们分别代表了这样三种中国文化走向的现实路向或模式,即:“改造现实的社会政治关系以创造社会主义新文化”;“与自身传统实现彻底的断裂以全盘承受现代西方文化”;“重新厘定儒家的象征符号或重建儒家的价值系统”以“对于人们此时此地的重大需求有所反应”③;可以说,这三大思潮都是对近代中国古今中西之争所构造的问题境况的某种回应,而且它们都要“把自身的立场整合到世界历史的和人类全球性的语境中去。”④

当前展望中国文化的健康成长无疑依赖于这三大思潮的良性互动。这其中,马克思主义在各种理论取向的相互竞争中并作为历史选择的结果已卓然取得了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中国人成了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者。在这里,我并不否认马克思主义的主流意识形态,而是主张应该对其进行反思,反思主流意识形态如何整合各种思想文化资源,使其更能有助于人们回答现实问题,既包容各种思想理论的对话与交流,构建多元文化而非“一统天下”,又要考虑到各种现实的限制性因素而不被思想现状同化掉,保持自身思想独立的理论视野。

值得一提的,现代社会需要的是一种能够向现实及未来的实践充分开放的指导思想或意识形态,那么深重历史之鉴且深具文化传统性意识的儒学显然已基本不能适应我们这个时代的社会变革的要求了,而马克思主义却正是这样一种思想体系,它充分肯定实践的价值优先性,它的灵魂是实事求是,而且其意识形态方法论在原则上同样可以用于它自身,以自觉反思自身教义的僵化或教条主义化。当然,这并不是说儒家已毫无价值,而是指今天的意识形态“不可能失去自己的立场而去漂流在传统中”⑤,站在今天的立场上经过诠释或“创造性的转化”,儒家的许多理念仍是值得我们珍视。如它们对知行关系的问题的反思、对人的自我反思能力与自我现实问题的重视、反省人的问题必须从现实的具体的人所遇到的境遇出发的观念等等。

 

查看相关论文专题
加入收藏  打印本文
上一篇论文:科学发展观视野下的发展三论
下一篇论文:浅议如何加强基层企业党的思想建设工作
社会科学分类
职称论文 政治论文
小学音乐论文 音乐论文
音乐鉴赏论文 美术论文
社会实践论文 军事论文
马克思主义论文 职业生涯规划论文
职业规划论文 人文历史论文
法律论文 文学艺术论文
企业文化论文 旅游论文
体育论文 哲学论文
邓小平理论论文
相关马克思主义论文
最新马克思主义论文
读者推荐的马克思主义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