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论文网! 识人者智,自知者明,通过生日认识自己! 生日公历:
网站地图 | Tags标签 | RSS
论文网 论文网8200余万篇毕业论文、各种论文格式和论文范文以及9千多种期刊杂志的论文征稿及论文投稿信息,是论文写作、论文投稿和论文发表的论文参考网站,也是科研人员论文检测和发表论文的理想平台。lunwenf@yeah.net。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社会科学 > 马克思主义论文

科学发展观视野下的发展三论

时间:2011-04-21  作者:秩名

论文导读: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内容之一。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有助于深入理解“第一要务”、“以人为本”以及“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恰当内蕴。第一要义,科学发展观视野下的发展三论。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内容之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十七大报告郑重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这是对于科学发展观的集中概括与正确阐释。它告诉我们,科学发展观之所以科学的,是因为它是作为第一要义的发展,是以人为本的发展,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但是,究竟怎样理解这里所说的“第一要义”、“以人为本”和“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内涵与精神实质,却是一个有待深入研究的课题。笔者就此提出以下三点认识,就教于有心人。笔者不同意一些文章漫无边际、大而无当的说明。比如说,总是喜欢从什么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角度来说明,这并不恰当。一定的理论总是对一定的现实问题的回应。要讲,恐怕首先还是要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际,讲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讲这二者之间的有机联系。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角度来理解科学发展观,有助于深入理解“第一要务”、“以人为本”以及“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恰当内蕴。

一、关于“第一要义”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毫无疑问,这里所讲的发展,指的就是经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但经过了三十来年的奋斗,经济的发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地位与作用已经发生变化,已经由充分条件变成为必要条件。

讲“发展是硬道理”,更多地是把发展作为充分条件来讲的。在邓小平看来,“从根本上说,手头的东西多了,我们在处理各种矛盾和问题时就立于主动地位。”[1]因此,邓小平讲,“现代化建设的任务是多方面的,各个方面需要综合平衡,不能单打一。但是,说到最后,还是要把经济建设当作中心。离开了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就有丧失物质基础的危险。其它一切任务都要服从这个中心,围绕这个中心,决不能干扰它、冲击它。”[2]这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论文格式,第一要义。正如邓小平所说,马克思主义最注重生产力的发展。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就指出,夺取政权以后,无产阶级将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论文格式,第一要义。列宁在十月革命胜利之后,也明确指出,“无产阶级取得国家政权以后,它的最主要最根本的利益就是增加产品数量,大大提高社会生产力。”[3]

邓小平不仅讲“发展是硬道理”,讲“贫穷不是社会主义”,他同时也讲“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4]讲“低速度就等于停步,甚至等于后退”。[5]这实际上已经是从必要条件的角度来谈经济建设与发展了。特别是在九十年代前后,邓小平越来越重视这个发展的速度问题。他讲:“要实现适当的发展速度,不能只在眼前的事务里面打圈子,要用宏观战略的眼光分析问题,使出具体措施。机会要抓住,决策要及时。” 他提出这样的问题:“假设我们有五年不发展,或者低速度发展,例如百分之四、百分之五,甚至百分之二、百分之三,会发生什么影响?”[6]

邓小平高度关注经济发展的速度问题,认为这不是一个经济问题,而是政治问题。经济学家已经论证了这样一个问题:即高增长率比如说7%、8%的经济增长率对中国而言究竟意味着什么?这个增长率其实就是中国经济安全的临界点,是维持整体经济社会秩序的必须,否则就是萧条与危机。[7]社会学家也观察到,中国的经济增长在现实的层面上陷入一种耐人寻味的悖论之中:即使经济有一个较为快速的增长,但社会中的大部分还是不能从中受益,如果没有一个较为快速的经济增长,社会中的大部分人却会从经济停滞中受害。[8]这不仅是因为经济发展带来的社会复杂化所致,同时也是现代化的系统性即全面性的制约作用所致。

因此,讲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就不仅讲的是充分条件,更多的恐怕还是从必要条件的角度来讲的。2002年的中共十六大就这样总结改革开放的基本经验,即“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9]正确地认识到这一点,才能提高我们促进社会发展的自觉性。

二、关于“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讲的就是社会主义的原则。

众多文章已经正确地指出,以人为本和以物为本、以资为本的对立,和以官为本、以少数人为本的对立,以及和以民为本的民本思想、以神为本的宗教认识的区别。论文格式,第一要义。但这还不够。因为,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对它的理解第一位的就应该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视野而不能是抽象的人本主义之类的视野,否则怎么叫做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我们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体现了中国自己的实践。以人为本讲的就是社会主义的要求和原则。说到底,最根本的,它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批判不仅在于资本主义社会的财富分配的不公正,更根本的是资本主义使劳动堕落成为被迫的、异化的、无意义的劳动。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也就在于对于这种异化的克服,从而把人引向一种更人性化的生活方式。论文格式,第一要义。正因为如此,社会主义就不是为了使资本主义条件下的生活方式顺利地发展下去的条件,相反,社会主义旨在创建一种以促使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的新的生活方式。

以人为本,其本质不过是重申了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要求、价值理性,从价值理性的角度来审视和对待我们正在从事的社会主义事业,而不只是从工具理性的角度来认识和观察我们正在从事的这一前无古人的伟大创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前无古人的一个伟大创造伟大设计。因为,如果仅仅从工具理性的角度来看待我们的事业的发展的话,我们是很难把我们的努力称之为马克思主义的,从而也就不能表现出马克思意义上的社会主义的崇高品质和凝聚人心的浓厚魅力。

在社会主义看来,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这是最高的追求。恩格斯就讲:在社会主义社会,“通过社会生产,不仅可能保证一切社会成员有富足的和一天比一天充裕的物质生活,而且还可能保证他们的体力和智力获得充分的自由的发展和运用。”[10]列宁也指出,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目的是“充分保证社会全体成员的福利和使他们获得自由的全面的发展。”[11] 但是,这并不是说,我们只有到了历史发展的某一时刻才去践行这一神圣原则,而必须是从现在就应该认真地逐步地去实践它。三十年的改革开放,其进步意义就在于不断地改变中国社会贫穷落后的面貌,不断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实际上,这也就是一个“以人为本”的实践过程,是将这种社会主义的原则不断地事实化,特别是人的主体性不断增强和积极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科学发展的重要性,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只有真正做到“以人为本”,才能保证改革、发展与稳定三者之间的协调,才能始终保证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和提高,才能更好地体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在今天,以人为本的最重要实践就是: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

三、关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体现这三者才叫做科学发展。

科学发展观所理解的全面发展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布局是一致的,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就是要在经济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反对单纯追求GDP,但也不能放松经济建设。这样理解已经没有什么疑问了。需要说明的是,全面发展的要求也是根源于前面已经指出的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的相关性变化。

关于协调发展,科学发展观提出,就是要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但到底需要协调什么,协调的内容是什么,还需要具体说明。

就全局而言,需要协调好二组关系,即改革、发展与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四项基本原则与改革开放两个基本点的关系。

就促进经济社会良性互动,保证现代化发展的均衡性而言,就是“五个统筹”。

就现代化建设的各个环节而言,大致有下面八组关系需要协调。首先是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其次是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十七大报告提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且特别强调“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报告要求通过努力,使得“居民消费率稳步提高,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的增长格局”,这是就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而言的;转变发展方式同时也需要处理好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关系;在基本经济制度方面,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坚持平等保护物权,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新格局;在对外开放方面,把“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结合起来,扩大开放领域,优化开放结构,提高开放质量,完善内外联动、互利共赢、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形成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政治上,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文化上,要弘扬主旋律,坚持多样性,积极探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有效途径,既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查看相关论文专题
加入收藏  打印本文
上一篇论文:建设学习型政党的途径
下一篇论文:论“和谐社会”的道德文化构建
社会科学分类
职称论文 政治论文
小学音乐论文 音乐论文
音乐鉴赏论文 美术论文
社会实践论文 军事论文
马克思主义论文 职业生涯规划论文
职业规划论文 人文历史论文
法律论文 文学艺术论文
企业文化论文 旅游论文
体育论文 哲学论文
邓小平理论论文
相关马克思主义论文
最新马克思主义论文
读者推荐的马克思主义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