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此,说话人找到了消除不平等、平衡双方关系的方式,那就是,说话人不直接说出,而是先做出请示听话人是否可说的姿态,以伤害自己的积极面子挽救听话人消极面子的损害,使双方重新处于相对平等的地位,提高话语的可接受性,缓和和降低面子威胁力度,调节人际关系,增加话语的可接受性。例如:
12.我站在那半天没动,然后言辞感动道:‘丁狱,真要流泪了!有句话,不知该说不该说?”他信以为真,有些不好意思地看我,低下头道:“说!我时间有限!”
“我这辈子头回当官,能不能再大一些!”
丁狱琢磨片刻,抬头质疑:“啊?你,你要当什么?” “当监狱长,行不!” 他呼地站起:“行!我走,你来当监狱长!”
说话人表现出来的犹豫、迟疑,并不是真的想将表达与否的决定权交给听话人。相反,说话人常常完全不想放弃表达,这种委婉的请求更容易维护其继续说话的权利。例如:
为提高后续话语的可接受性,说话人有时候会提前铺垫一句“好听”、“好接受”的话,或特别说明一下表达目的,“但为了……”、“我说这话可是为了你好”语文教学论文,提醒听话人后续话语可能会使对方产生抵触情绪、不愿意接受,使对方心理上有所准备。例如:
13.“有句话不知该不该说? 你发一个贴,挣了多少工分呀? 几乎每个人的回帖你都接一句, 你很聪明,很好的挣工分的手段, 不过, 我总觉得有些犯规的嫌疑, 呵呵。”
14.“孟经理,我有句话不知该不该说?”
“赵总,您说,有什么您直说就是。”
“说实在的你们的产品是合格的,但我不得不说你们的产品已经快落伍了……”
例13中的“你很聪明,很好的挣工分的手段”、例14中的“你们的产品是合格的”,都是一种铺垫,然后再说出听话人不好接受的话:“我总觉得有些犯规的嫌疑”、“你们的产品已经快落伍了”。
礼貌原则认为,一般说来,当说话人抑降自己或扬升听话人时,听话人会反过来扬升对方或抑降自己。在这一语句的使用中,通过这种虚假犹豫,说话人抑降了自己,抬高了听话人,听话人也不得不抬高对方,因此就不太可能拒绝对方,直接损害说话人的积极面子。这也增加了后续话语的表达机会。
(四)减轻言语行为可能造成的消极后果
减轻言语行为可能造成的消极后果,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减轻言语行为可能给听话人带来的伤害;二是减轻说话人自己表达言语行为后可能承担的消极责任。两个方面的语用功能没有明显区分,可在一个语境中共同实现。
礼貌原则认为,说话人和听话人的社会距离影响语言的礼貌程度。这一距离越大,语言的礼貌程度就越高。因此,人们对陌生人说话时使用的语言比对亲人、朋友说话礼貌得多。
使用这一语句的情况却与这一结论不同。有时说话人与听话人的社会距离并不远,却使用了这一礼貌语句。例如:
15.当黄枫知道儿子现在虽然没有具体演出任务,只是在家待命时,爸爸突然意识到了什么,他对儿子说:“爸爸有句话不知该不该说,我们这一辈人有句话叫‘戏比天大’。你是个军人,要随时听从上面的命令,爸爸不留你在我们身边躲清闲了。”。
说话人作为听话人的父亲,不需要犹豫不决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即使极不客气地表达也是有可能的。父亲对儿子过分礼貌地客气起来,实际上拉大了双方的语用距离。后续话语虽然委婉,实质上是批评。这一语句的使用降低了批评力度,减少了对对方的伤害,也减少了说话人自己的责任。作用类似于“是你让我说的,说错或者说得难听,可别怪我”。
说话人常表现出一些特定情态,“难为情地”、“嗫嚅”、“低下头”、“低着头”等,并有一些伴随话语及小心谨慎的试探性口气。如“或许不该说”、“但是为了孩子我说了你也别生我的气”、“说了你千万别介意啊”、“不是我想说,可是……”等。例如:
16.“晓岚,你不该犹豫,钟祥林这样对你,不值得留恋。有几句话我不知该不该说,说了你会不会生气。”
补充一句“说了你会不会生气”语文教学论文,如果听话人不明确阻止后续话语的表达,那么再听到生气的话,责任就从说话人身上转移到了听话人身上。因为说话人已经提前提醒了对方。再如:
17.“有句话,我不知道该不该说。”
“说来听听。”
“本来我不该多嘴的,秦姐待我一直不错,有时觉得,她就像我的亲姐姐一样。但是我觉得你也是个好人,这些话,我一直想找个人说,可是却没有机会。”
说话人明确表示自己“不该多嘴”,证明自己知道是不该说的,最终说出是因为听话人让他“说来听听”,为自己的“多嘴”推卸掉了责任。
(五)强调表达的迫切性
还有一些常见语句伴随这一表达方式共现中国论文网。如“(不说)闷在心里很难受”、“想了好久”、“我憋在心里快两年了”、“我一直憋在肚子里”、“不说出来,我迟早会憋死的”、“有句话我可能不该说,可仔细想想却是那么个理”。
说话人使用这些语句表达自己内心受到严重困扰,为情势所困,不得不说。这也正是“有(一)句话(我)不知(道)该(说)不该说”的语用功能之一,即强调表达的迫切性。好像说话人并不是自己想说,而是事实明摆着放在那里,不说不行,必须马上一吐为快。例如:
18.“赵哥,我们兄弟一场,有句话憋在肚里好久了,不知该讲不该讲?”
19.爸爸,有句话我不知该不该说,有时候想想算了,不说吧,可是闷在心里很难受。这次我下定决心想对您说。
(六)延缓表达,试探对方态度
当说话人还需要时间确定是否最终表达出后续话语,但同时又想争取此次说话机会,先使用“有(一)句话(我)不知(道)该(说)不该说”,调控话语节奏,可以给自己留出更多思考的时间。如果最终决定不说,也有时间调整表达其他内容。有时说话人对后续话语内容能否在听话人那里获得认可没有把握,先使用这一语句,可以试探一下听话人的态度。听话人若表现出兴趣,则继续说;若无兴趣,则少说、换说或者不说。例如:
20.“阎总,我有句话不知该不该说?”
“在我这里,不就是在你司令部一样。”
“那倒是。……我感到语文教学论文,总座这次来平的时间,正是那些玩艺儿丢失的时间……”
例20中,交际双方同为下属,所谈话题关联上司。说话人必然要试探清楚听话人的态度,才会继续表达,而绝不会贸然谈论上司的事情。
需要说明的是,实现以上几种语用功能的说话人的主观情态虽然是虚假的,但不同于恶意欺骗,对交际关系的影响一般也是积极的。因为交际者知道说话人的真实意图,即使了解对方使用这一语句是“装腔作势”,也一般不会对此反感。此外,以上几种主要语用功能并没有明显区分,可以同时实现。在一种使用情景中引起听话人对后续话语的好奇、重视,也就提高了话语的可接受性,或者减轻了可能造成的消极后果等。
结论
通过分析可知,说话人使用“有(一)句话(我)不知(道)该(说)不该说”的主要目的不是告诉听话人自己对后续话语是否该说“不确定”这一事实,也不是询问听话人“我是否能说一句没有考虑好的话”,而是传达出说话时犹豫不决、甚至忐忑不安的情态。即其功能已经从语义层面的否定陈述和疑问,转化为语用层面的说话人主观情态的标记。其核心语用功能是标记说话人的主观犹豫情态。
说话人表现出的犹豫情态可能是虚假的故作姿态。这种虚假犹豫情态表面表达说话人的主观感受,实际上却引起听话人对后续话语的好奇,继而对后续话语内容关注、重视,改变对后续话语内容的理解或接受程度,引导和制约听话人对后续话语做出符合说话人表达目的的理解。在不同语境中,可以发挥多种不同的具体语用功能,对听话人的理解所起到的引导和制约作用也不同。
参考文献:
[1]沈家煊.语言的“主观性”和“主观化”.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4):268-275.
[2]冉永平.话语标记语的语用学研究综述.外语研究,2000(4):8-14.
[3]李宗江.关于话语标记来源研究的两点看法.世界汉语教学,2010(2):192-198.
[4]束定芳,王红.言语交际中的扬升抑降与礼貌原则.外国语,1993(3):7-13.
[5]陈融.面子·留面子·丢面子——介绍Brown和Levinson的礼貌原则.外国语,1986(4):17-21.
2/2 首页 上一页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