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论文网! 识人者智,自知者明,通过生日认识自己! 生日公历:
网站地图 | Tags标签 | RSS
论文网 论文网8200余万篇毕业论文、各种论文格式和论文范文以及9千多种期刊杂志的论文征稿及论文投稿信息,是论文写作、论文投稿和论文发表的论文参考网站,也是科研人员论文检测和发表论文的理想平台。lunwenf@yeah.net。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学论文 > 语文教学论文

“移就”修辞的特点_通感

时间:2011-05-23  作者:秩名

论文导读::名叫移就辞。有人认为移就包括拈连的。也有人把通感也归入移就格。
关键词:移就,拈连,通感

 

一、概念界定

陈望道在《修辞学发凡》中指出,“遇有甲乙两个印象连在一起时,作者就把原属甲印象的性状移属于乙印象的,名叫移就辞。”

骆小所在《现代汉语修辞学》中认为,“甲乙两项事物相连时,把属于描写甲事物的性状词语移来描写乙事物的修辞方式叫‘移就’”。

王希杰在《汉语修辞学》中认为,“移就,就是有意识地把适用于甲事物的词运用于乙事物。

王德春的《修辞学词典》对“移就”的解释是:“将原描写甲事物性状的修饰语用来描写相关的乙事物的性状,通常是把形容人的修饰语移用于物。”

《辞海》中“移就”词条的解释为:甲乙两项关联,就把原属于甲事物的修饰语移属于乙事物,叫移就。

在倪宝元主编的《大学修辞》中说:“移就是指将适用于彼事物的修饰语移来描写修饰此事物的一种辞格。”

美国语言学者戴维?格兰布斯( David Grambs, 1990)给它下的定义是“为了简洁或生动之目的,通过诸如将形容词修饰语移至一个出人预料的位置,而使语句的两个成份错位或临时组合”。

从各家对移就的定义可以看出,尽管各家都认定移就这一辞格必须具备“移”这一条件,至于所移用的是描写事物的词语,还是限于描写事物性状的修饰语,各家的看法就不太一致了,这也就造成了他们对移就这一辞格的范围界定的不同。有人认为移就包括拈连的,也有人把通感也归入移就格,这样移就的范围就变得不确定了。下面我们拟比较移就与拈连、通感的关系,通过比较通感,归纳总结出移就修辞格的特点。

二、移就与拈连的比较

陈望道在《修辞学发凡》中指出:“遇有甲乙两个印象连在一起时,作者就把原属甲印象的性状移属于乙印象的,名叫移就辞。”举例为:我的车子缓缓驰过快乐的绿林翠木,驰过那阳光之下奇花盛开的山谷。(海涅《诗歌集·抒情插曲》论文网。快乐本属于“我”,今移属于绿林翠木。)

我们依此再找一些例子,如下:

①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李白《菩萨蛮》)

②看着他们那双懒洋洋的筷子,我的心就像翻倒了五味瓶,什么滋味都有。(张洁《挖荠菜》)

③子夜时分,打开漆黑的门序,月光就浓浓淡淡地蓬松过来了。在这一瞬间,你突然像一张宣纸,在晚风中发出舒展时丝绸般摩擦的声响。许多菲薄的光线在你的周围缓缓地晕开。

(贞子《窝言时代·月亮》,《散文诗》,2001年第l期)

④ 然而悲惨的皱纹,却也从他的眉头和眼角出现了。(鲁迅《铸剑》)

⑤又一阵残暴的脚步声震动着魔窟,渐渐走进了,就在窗前经过。

(罗广斌、杨益言《红岩》)

⑥你有沉默的理由,我有忧伤的借口。(白睿,《散文诗》,2002年第4期)

例①把原属于人的感受的词语“伤心”移用于“绿色”。例②中的“懒洋洋”原形容人没精打采的样子,这里却移来形容“筷子”,简洁地表明饭菜不合口味,吃饭情绪不高,连筷子也懒得举的情态。例③中的“菲薄的光线”中“菲薄”是属于描述人的一种“瞧不起、轻桃无礼”的一种神态,是人才具有的一种特点,我们常说“菲薄前人”、“菲薄的眼神”,现在把它移置到月光上,作者触景生情,把在月光下的一种特别情怀转移到月光上,仿佛月光也具有人的一种“菲薄”特点。例④“悲惨的皱纹”中的“悲惨”,实际上是描述“铸剑者”的生活、处境或命运极其痛苦,令人伤心。现在移用来描述与“铸剑者”相关联的“皱纹”,仿佛皱纹也跟命运一样地“悲惨”。例⑤中的“残暴”原属于“在窗前经过”的敌人,今移用于“脚步声”。例⑥中的“忧伤”本是形容人的心情感受的,今却用来形容“借口”,好像借口也和人的心情一样充满忧伤。

同时,《修辞学发凡》中对拈连的论述是:甲乙两项说话连说时,趁便就用甲项说话所可适用的词来表现乙项观念的,名叫拈连辞。这种拈连的修辞方法,无论甲项说话在前或在后,都可应用。他的例子如下:

红烛啊!

既制了通感,便烧着!

烧罢!烧罢!

烧破世人的梦,

烧沸世人的血——

也救出他们的灵魂,

也捣破他们的监狱!(闻一多《红烛》)

可以看出,拈连这种辞格,一般甲事物比较具体,乙事物比较抽象,被拈的词,拈后词义发生了变化。如“红烛”具体,“烧破”则比较抽象,“烧”在“烧破世人的梦”里有打破的意思,不再是燃烧的意思。我们同样也找到了一些例子,如下:

⑦你爹摸了几十年鸭屁股,还摸不出张书记那点道理,还发什么牢骚?(陈残云《鸭寮纪事》)

⑧于是,我打开了抽屉,不仅是打开了抽屉,我打开了我的心。(巴金《随想录》)

⑨不料来到夕佳楼,却登不了楼,一把铁锁,锁住双肩,也锁住了游人的兴致。(袁鹰《杏花春雨江南·雨中过煦园》)

通过比较我们可以看出,虽然移就和拈连都是词语的移用,但区别在于:第一,从意义上看,移就所移的一般是表示人的情状的词,拈连没有这种限制,而且多是具体的不表情状的词;第二,从结构上看,移就所关涉的两项一般构成限定关系,拈连则常以动宾关系出现,强调拈与被拈,连接而生。

三、移就和通感的比较

黄伯荣、廖序东主编的《现代汉语》中指出:“在特殊情况下,五官功能却能出现互相补充、互相转化的彼此沟通现象,这叫通感,也叫移觉。”举例如下:

⑩那悦耳的歌声就像晶晶的海水一样,在人心头上激荡。(刘白羽《海》)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朱自清《荷塘月色》)

?绿茸茸的草坂,象一支支充满幽情的乐曲论文网。(刘白羽《长江三日》)

在上面的例子中,例⑩是一个比喻式通感的例子,它借助了比喻的形式来表现感觉的挪移。本体“歌声”和喻体“海水”分属于听觉和视觉两种感官,在此属于从视觉向听觉的挪移。例⑾中,在《荷塘月色》的作者朱自清笔下,嗅觉通于听觉,闻见时有时无的花香就象听见远处高楼上歌女的渺茫歌声似的。作者这样写,不仅写出花香的若断着续的特点,也反映出作者把荷比作“舞女”、“美人”、“歌女”一样美丽动人的喜爱感情来。例⑿中,把视觉器官上的感受移到听觉器官上来表达,使自然美升华到艺术美的高度,这不仅使读者感受到草坂的景色之美,而且充分表现了作者对祖国一草一木的深沉的爱。

正如钱锤书先生所说:“在日常经验里,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等往往可以彼此打通或交通,眼、耳、鼻、身等各个官能的领域可以不分界限。颜色似乎会有温度通感,声音似乎会有形象,冷暖似乎会有重量。”所以,通感修辞突出的特点是,一种感觉超越了本身的局限而领会到属于另一种感觉的印象,就是把人们的各种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通过比喻或形容沟通起来的修辞方式。而通感,也叫移就,就是甲、乙两项事物相关联,把用来形容甲事物的修饰语移来修饰乙事物的修辞方式。它实际上是一种词语活用的方法,通常把形容人的修饰语移用到物上。李瑛《一月的哀思》中有这样的几句诗:“我不相信/一九七六年的日历/会埋着这样苍白的日子……”用“苍白”这个修饰“脸色”的词借来修饰“日子”,渲染了悲哀的气氛。又如唐弢的《琐忆》有一句:“他留着浓黑的胡须,目光明亮,满头是倔强得一簇簇直竖起来的头发,仿佛处处在告白他对现实社会的不调和。”“倔强”一词本来是形容人的性格的,此处用来修饰头发,显示了鲁迅先生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和刚直不阿的品格。

综上所述,移就尽管与拈连和通感有联系,但区别更明显,移就有着自己的特点:第一,移就通常是把描述人的思想感情、人物性状的词移至于另一事物上;第二,从结构上看,移就所关涉的两项一般构成限定关系;第三,移就不同于通感,我们主张将它们分属不同的修辞格,应该更合理。


[参考文献]:
[1]陈望道.修辞学发凡[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2]骆小所.现代修辞学[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7.
[3]王希杰.汉语修辞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4]王德春.修辞学词典[M].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1987.
[5]倪宝元.大学修辞[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4.
 

 

查看相关论文专题
加入收藏  打印本文
上一篇论文:“有(一)句话(我)不知(道)该(说)不该说”的虚假语用功能
下一篇论文:也谈阅读教学_阅读教学回归本色搜集处理信息
教学论文分类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 小学数学论文
德育论文 小学英语教学论文
语文教学论文 小学语文论文
班主任论文 幼儿教育论文
初中数学论文 教育教学论文
小学德育论文 小学教学论文
小学教育论文 高中语文教学论文
小学体育教学论文 小学美术教学论文
初中英语论文 数学教学论文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 初中班主任德育论文
初中物理论文 学前教育论文
国防教育论文 素质教育论文
初中语文论文 远程教育论文
相关语文教学论文
最新语文教学论文
读者推荐的语文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