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方面的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进行心理渗透是必要的,我们在教学中要挖掘教材中人物耐挫、坚韧的品质,挖掘他们在困难面前永不言败的决心和勇气,例如《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一次一次的失败铸就了他坚韧的品质,也造就了他伟大的成就。《爷爷的芦笛》中小强记忆中那令人难忘的一夜揭示了海边的孩子不喝点海水就长不结实。这些都使孩子懂得面对困难的挑战,需要顽强的意志品质。
(三)、具有爱心,积极向上的情感。
青少年学生的情感正处于急剧变化时期,其情绪状态带有很大情境性。由于一些因素造成部分孩子心理不健康,他们孤僻、消极、游离于集体之外,对他们批评说教的效果不会太好。我们在运用集体的力量外,在语文教学中我们的确要充分利用教材赋予人物的积极情感因素,引导学生体验,从而获得共鸣,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嫦娥奔月》中美丽善良的嫦娥,充分感受其外在美与内在美,获得情感陶冶和心灵荡涤。《梅花魂》中炽热的爱国情与《灰惊鸟》中的作者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其感人事迹都给学生以启发。事实上这些都深深地打动了孩子。
(四)、不断自省,学会生存。
人活在世上,有太多的不如意,因为不顺心,就埋怨环境,就埋怨他人行吗?显然这不是正确心态。社会的现状、信仰的危机、经济大潮的冲击深刻地影响着自己的心态,该怎么办?只有先适应环境,再来改变环境,只有战胜自我,才能战胜一切。《鲁滨孙漂流记》中的主人公鲁滨孙以超人的毅力战胜了遇到的种种困难。《海伦凯勒》中的海伦不屈不挠的精神征服了世界。她无私回报社会,感动了全世界人民。《山谷中的谜底》有时需要“弯曲”。这些都是教育的宝贵素材,我们要充分运用这些,渗透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效果怎能不显著?生存危机产生动力,自省才能不断进步,只有了解自己、了解世界,方能心境平和,气魄宏大,才能感受到互助互爱的重要与珍贵。
教育以人为本,心理教育已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问题,语文教学理应责无旁贷地分担这一重任。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在培养语文素养的同时注意有机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整体素质,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为教育真正成为培养人的教育作出我们应有贡献。 2/2 首页 上一页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