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与快速发展的社会对人才技能需求之间的矛盾是我国现行教育体制面临的主要矛盾。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发展,虽然相得益彰,却无法弥补社会对人才需求的缺陷。通过第三课堂,利用网络方式开展思想政治教育,通过网络建立社团文化超市,开展网上教学活动等,进一步完善育人体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论文关键词:第三课堂,网络,育人体系
1.现行教育现状与其主要矛盾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社会政治经济等各领域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多元开放、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局面已经形成,飞速发展的IT行业,把我国带入了信息化时代。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社会对高素质新型人才的需求更加迫切。如今我国人才教育的方式大体是:青少年经过全面发展型培养模式的初等教育和专业学术研究型培养模式的高等教育,然后走向社会,自主择业或创业。这种传统的道路,只能对学生的知识结构产生影响,且多局限于教材和师资本身。在企事业单位,具体岗位所需要的一些技能明显偏失掉了,甚至像社交、协同工作、策划等多数行业所需求的岗位技能都无法有效传授,这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企业用人难和高校就业难的问题。因此,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与快速发展的社会对人才技能的需求上的矛盾是我国现行教育体制面临的主要矛盾。
2.第二课堂的优势与不足
为了解决上述矛盾,在教学改革上,高校采取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的措施来解决这一问题。经过教学实践发现,第二课堂是对第一课堂的有益补充,可以提高学生社会技能和素质才干,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有利于培养学生成为
收稿日期:
作者简介:王利军,男,(1982 - ) 硕士,广西大学团委老师。
一个“完整的人”。然而,第二课堂缺乏一套科学完整的管理体系,出现了思想教育淡化、管理松散、活动质量偏低等问题,严重影响了第二课堂的功效。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发展,虽然相得益彰,却无法弥补其自身与社会对人才需求的矛盾和缺陷。
二、打造以网络为载体的第三课堂
1.网络已经成为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浙江工商局和消保委2008年11月24日发布的一份调研显示,大学生每天除了上课,有68.6%的学生花3-5个小时上网,26.6%的学生花5小时上网,重庆工商大学的一份调研报告显示,有87%的学生认为网络对其生活重要或比较重要。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课余生活的重要方式,上网已经成为大学生实现社会化的重要渠道。而上网主要从事的活动(及常登陆的网站)一般有:看新闻咨询(新浪,搜狐)、社交娱乐(QQ,盛大,影视网站)、个人发布(空间博客、各大论坛)、协作管理(电子政务、协同办公,各大邮箱)、商贸活动(淘宝、当当、卓越)、网络学习(远程教育、网络书院等)。
2.第三课堂的界定及建设方式
2.1第三课堂概念的界定
随着时代的发展,大学生活多样性越来越强,仅仅两个课堂已经无法涵盖高校对学生教育的范围,提出“第三课堂”,完善整个大学教育的育人体系,已经是大势所趋。相对于第一课堂的“传统课堂教学”,和第二课堂的“学生课外实践活动”,第三课堂概念的界定,很多学者给出了不同答案。武汉大学郭厚良提出,第二课堂应该是实践教学活动,第三课堂是基本教学活动以外的一切课余活动。而石河子大学的郭慧星等认为,宿舍应成为第三课堂。
笔者认为,第三课堂的界定,应该不仅着眼于对传统课堂以外的现实生活,对第二课堂再进行细分,而应该把现实生活和虚拟世界分开,把对于学生生活越来越重要的网络虚拟世界纳入教育体系,成为第三课堂。
2.2构建第三课堂的框架和施教方法
1.构建完整的校园网络环境。在高校,可依托学院、班级或学生组织,构建用于信息传播、网络学习、社交娱乐、个人发展、协同管理、商贸活动等多种用途的网站,方便学生的学习与生活。除了传统的网站建设,还可以引入校园SNS建设,使老师和学生都有自己的个人页面。如今许多高校通过“主页+论坛”的形式进行了初步尝试,效果良好,为实现全面的第三课堂建设打下了基础。
2.加强思想引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互联网具有丰富的形式和内容,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和巨大的空间。利用网络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可通过受教育者的网络行为发现其思想上存在的问题,以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和引导。比如,通过名师与网友在线交流、建设思想政治教育的专题网页、开展网上网下的互动交流活动、建设红色论坛、宣传优秀人物的先进事迹等方式,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思想政治教育。
3、建设网络社团文化超市。相对于第一课堂“选课—授课—得学分—毕业”的形式,全面拓展学生素质的实践教育始终没有得到完善,致使第二课堂的育人功效得不到更好发挥。利用以网络为载体的第三课堂,建立以网络为载体的社团文化超市,把学生社团活动信息公开发布,像学生选课一样,让学生进行自主选择社团活动。学生社团可以制定一套科学、公平的评价机制,把学生参加活动后的表现,反馈到学生个人页面,这样有利于学生对自己参加的活动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和规划。
4、开展丰富多彩的网上教学和网上网下联动活动。网上教学和网上网下联动活动主要依托网络的信息发布和社区互动功能,老师可以开设自己的个人主页,发布教学资源,与学生互动。专业性强的学科还可以开发教学游戏软件,比如管理专业的可以把企业沙盘模拟搬到网上进行。同时,网上活动往往还可以与网下活动互动,让学生能够全方位感受到学校第一和第二课堂的乐趣,在生活和娱乐中学到知识、提高能力。
三、建设以网络为载体的第三课堂的作用
1.完善现行育人体系。现行教育体系存在与当代社会发展产生的矛盾,这种矛盾简单说是一种滞后性和不对称性。学生的实际生活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已经产生了巨大变化,而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无法适应这种变化。以网络为载体的第三课堂建设,符合未来高校教育改革的客观需求,是完善育人体系的必然需求,通过第三课堂建设,不仅可使高校教育进入了信息化,进一步完善学生知识结构,而且学生可以合理规划和参与第二课堂,可以与班级、学生组织保持全面互动和沟通,增强学生集体意识、团队协作和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2.第三课堂是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有效补充。通过构建校园网络环境、运用网络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建设网上社团文化超市、网上教学和网上网下联动活动的开展等,可以把学生漫无目的的网络生活进行科学引导,这样,不仅可以弥补第一课堂的不足,还可以促进第二课堂学生实践活动的发展。以网络为载体的第三课堂,不仅是网络教学方式的扩展,也是素质拓展教育的重要阵地。
参考文献:
【1】何慧星,张爱萍,孙桂香.新时期大学生第三课堂建设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科版)[J].2005月7 日,第34卷, 261-264页.
【2】郭厚良.第三课堂的设想高等建筑教育.高等教育[J].2000月 3日,第一期,14页
【3】王仕勇.大学生网络行为特征及成因.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J].2004年9月,424-427页
【4】徐梅.构建社区、网络、社团三位一体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立交的探索.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J].2006年9月, 第16卷 第5期,30-32页
【5】雷献志,曹顺兴.简论现代教育中校园信息网络对学生的影响和作用.科技信息[J] 2008年,第15期,25-2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