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地方纸媒与网络的深度融合
论文关键词:地方纸媒,网络,深度融合
地方纸媒和网络融合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地方网络的快速崛起,使任何一个地方纸媒都不可小觑网络新闻的力量。历史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网络媒体会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业内人士称现在是“全民记者”时代,“人人都有麦克风”。正是借助网络的力量,地方论坛、手机报、微博等才能异军突起。而纸媒日渐失宠,订阅量下滑,阅读率降低,传播效果大打折扣,这已是不争的事实。网络的倒逼将纸媒推向死胡同。的确,网络的海量信息、庞大受众、即时传播、交叉互动和先进的文图音视频技术等优势,令地方纸媒无法安之若素。就拿笔者就职的拂晓报社《皖北晨刊》而言,五年前平均每天热线电话不下于三四十起,而现在“门庭冷落”,一天接到的新闻报料仅两三条,热线不热,热线版几乎到了“吃了上顿没下顿”的境地。除主流媒体监督力度小、记者不敢轻易介入让读者失望外,网络的开放性、互动性让不少热心市民找到新的出口而转移阵地。无米下锅让记者编辑一筹莫展,从发现新闻线索的角度讲,完全依靠自己的采编队伍去收集新闻代价昂贵,因此地方纸媒必须寻找“他山之石”,利用网络可以保证低成本运作。
进入高速发展期后,地方网络并非高枕无忧,也遇到了难以突破的瓶颈。首当其冲的是缺乏权威性。网络成为重要的舆情平台已经是大势所趋,特别当发生重大公共事件时,网上更是口水四溅。网络信息鱼龙混杂、泥沙俱下,让人不敢轻易相信,加之网络谣言的散布,引起人们的恐慌而抱怀疑的态度。当信息供给越多的时候,人们越需要信息。可以肯定的是重大、权威、深度、有分量的消息、述评和言论均出自传统纸媒。除传统媒体的自有网站外,绝大多数的网络没有记者证,更没有采访权,发布的内容公信力不能与主流媒体匹敌。紧随其后的是,网管部门的监管。部门监管不可或缺,在促进网络发展和行业自律方面起到积极的作用,但这让“戴上脚镣跳舞”的网络不太适应,对可疑信息的审查,对敏感帖子的屏蔽,还有面临压力的删贴,都使不少“猛料”难以爆出,让“重口味”的网民愤懑不满。同时,网络人员、机制、技术等方面的因素也制约其持续繁荣。不能通过采访对信息进行有效核实,没有充足的资金保障设备及时维护,缺少大量的技术人员进行审贴刷新等。例如笔者所在的宿州市的宿州论坛、宿州市民论坛、宿州信息网等几大网络,相当一段时间,发布新贴量及新闻价值较高的信息都比较少,有时过两天一看,基本上还是老贴,传播效果不甚理想。
纸媒要线索,网络要传播,在这种各取所需的要求下,双方优势互补的结合点已经具备,现实条件也比较成熟,从客观上说,相互融合水到渠成,而且非常必要和紧迫。因此,加快嫁接新媒体、实施媒介融合,已是时不我待。
地方纸媒和网络融合的可操作性和原则性
网络新闻线索的“再次加工”。如今,网络已成为办报必不可少的工具和助手。纸媒从网络“新闻集散地”的巨大信息资源中,对主题稿件、相关背景介绍、论坛意见讨论、原创评论集纳、后续新闻跟进等进行整合、过滤、筛选,淘金掘银,已成为“常规作业”。纸媒记者大可无偿利用网络的新闻线索,但是有个信息甄别、求证、采访、落地过程。记者不能“拾到篮子就是菜”,照搬照抄,否则极易出现新闻失实。不少信息是网民道听途说,或者故意恶搞,或者别有用心。尤其是对点击率高,离奇古怪,极具新闻价值的信息要提高警惕。一是用常识判断法。如果它明显不合常理,荒诞不经,可以用这块“试金石”初判,或弃之如履,或继续求证。7月初,一份帖子在网上流行,称宿州市萧县王寨镇代市园初中一学生被蟒蛇生吞,而且“有图有真相”。记者第一感觉是假新闻,经求证发贴人,得知他转载的是南亚的新闻,怕找不到才放在其微博上的。二是用官方求证法。当真假难辨时,就先让其“发酵”,静观其变,当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后,以公函或电话方式向网贴所指的单位或上级部门正面求证,一旦得到正面回应,发稿时机基本成熟。4月初,一份关于灵璧地税局干部高某的帖子在宿州论坛疯传,微博发布其转移税款400万,收受好处费数十万,贪污受贿200万,收开发商商品房2套,包养情人等。对都市报而言这是难得的新闻猛料,具备抢人眼球的多个元素:官员生态、贪污腐败、二奶。但记者没有脑袋发热,与市地税局取得联系后得知,帖子都是凭空编造的,目的是其妻想离婚时多要补偿。纸媒不但没跟风炒作,推波助澜,而且进行了拨乱反正。三是抽丝剥茧法。有的信息反映某地方、单位的事,由于利益相关,自说自话,难以信服,回应后亦无定论,最好的方法就是用屡试不爽的法宝——实地调查。通过“走转改”,深入现场,抽丝剥茧,揭开事实真相。3月份,宿州一个网贴引起当地众多网友的关注。“一名高血压摔倒在地的老人,好心车主将其送到了医院,希望当天看到这辆车的网友提供线索,给予现金奖励500元。”在学雷锋活动月,这样的事自然是好题材,但记者调查发现,这只是个“美丽的谎言”,被撞老人根本不存在,发帖者是想通过这种方式找到当天撞坏自己车子后逃逸的车辆。如果纸媒作风浮躁,不刨根问底,很可能就成为发帖人的“传声筒”。
纸媒新闻报道的“再次传播”。当支言片语、粗线条的信息经记者调查采访,形成稿件见报后,地方网络便可轻而易举地复制、粘贴、发布了。由于二者的受众不同,传统媒体的报道被搬上网络后,会产生“1+1>2”的效果。据粗略统计,宿州市人民政府网站市民论坛版块、宿州论坛今日宿州版块每天使用《拂晓报》、《皖北晨刊》的信息超过40条。而且,宿州新闻网、宿州信息网、宿州先锋网、宿州文明网及各县区门户网站、论坛也不同程度地采用。纸媒影响力再次扩大,而且通过留言、评论了解到市民的反应,还能与网民互动进行跟踪报道。
报纸的真正生命在于内容优势,而深度报道正是传统报纸安身立命的真正优势所在,也是网络时代报纸扩大影响力和强化竞争力的主渠道之一。当新闻事件发生后,受众不仅希望尽快“先知”,更迫切希望“详知”。而纸媒的特质,即文字具有理性、深入分析问题的先天优势,能当之无愧地满足受众“详知”的需求和欲望。当网络在时效性上抢先之后,蕴藏在事物事件背后的原因和真相不是三言两语能说清的。纸媒深度报道的“慢”,恰恰能有时间透过理性的分析,以自己独特的眼光和视角来解剖新闻事实,揭示、还原真相,这正是受众迫切想了解的,这种差异化的竞争是网络媒体望尘莫及的。因此,网络渴望获得纸媒的深度报道,借助纸媒的力量丰富了版块内容,也提高了点击率、关注度、影响力和信息质量。
二者互相渗透的“深度融合”。笔者认为,以上方式尚谈不上合作,充其量只算“互相利用”。只有在“前、中、后”全方位的合作才能实现“深度融合”。笔者所在的媒体与本地网络关系融洽,称得上是战略合作伙伴。经过充分沟通,双方达成框架协议。可简单地概括为“提前通气、共同策划、互设版块、相互链接、依次发布、事后沟通”。
1/2 1 2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