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导读::电大系统是政府决策的产物。蕴涵着从封闭式校园到开放式系统的演变。系统内部和系统外部。
论文关键词:电大,系统,困境内部,外部
一、基本观点
1.电大系统是政府决策的产物,在当时的教育背景下发挥了应有的作用,电大教育不仅仅是满足了当时社会条件下大批量补偿教育的需求,而且其中已经蕴涵着一种教育创新,蕴涵着从封闭式校园到开放式系统的演变,蕴涵着远程继续教育新模式,蕴涵着适用于终身学习的新理念。
2.教学支持服务系统是开展现代远程教育的必要条件,电大的开放教育试点以及普通高校网络教育的试点实践都证明了这一点。电大系统作为一个在实践中不断完善的教学支持服务平台,应该在新的时代背景之下获得更好的发展,同时也可以在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中发挥更多更好的作用。
3.电大系统之所以陷入困境,与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实施过程中政府或教育行政部门的态度不无关系。电大系统资源的闲置,以及与之相对应的其他资源的重置,与规划的不及时有关,而且还将对现代远程教育的发展产生更深远的负面影响。
4.电大系统的健康发展和功能发挥,迫切地需要引起政府或教育行政部门的高度重视。可以预见的是,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和支持,电大系统将面临为生存而变质的危机,而变质也就意味着系统功能的逐步弱化直至消失,并将不可再生。
基于以上的观点,笔者试图对电大系统所面临的困境,以及何以会出现困境的原因作一简要的分析。分析的角度有二外部,系统内部和系统外部。但笔者更倾向于认为,在发展的现阶段,电大系统发展困境主要在于系统外部。可以作一个通俗地假定:电大系统内部加强了教师队伍建设,加强了教学改革,提高了办学质量,电大系统就会走上持续发展的轨道吗?实践中客观存在的诸多矛盾和问题已经提供了反证。这也正是笔者求解之惑。
二、系统危机
1.省级电大:谋求进入高等教育的主流体制。
目前,远程教育乃至整个成人教育在高等教育中的“边缘化”的处境,使得省级电大作为一个省市电大教育的“龙头”,面临两难的选择:一方面,省级电大的发展必须依托其所代表的全省电大系统的发展,而各级电大在当地的发挥作用的可能和必要,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省级电大的“龙头”带动和示范,省级电大必须承担其重任,从省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那里,积极争取摆脱边缘化的困境,谋求进入高等教育的主流体制,以便能够在办学层次、办学项目、办学政策等方面得到更多的重视和支持。另一方面,省级电大要得到高等教育主流体制的认同与接纳,摆脱在高等教育资源重组过程中被继续“边缘化”的处境,就必须向普通高等学校看齐,办成办学实体。比较现实的选择,一般就是寻求与另一个办学实体合作,或是办高职。
而这一发展取向,对省级电大系统来说存在两种明显的错位:一是省级电大与其下属电大的必然脱节,因为只有省级电大才勉强具有这样的“资格”和条件,省级电大所代表的系统则不能共享;二是电大教育“扬短避长”,因为电大教育先天不足的就是办学场地的狭小、自有师资的匮乏等,而这些都是高职教育等必须具备的条件。
2.县级电大:远程教育功能被强行“弱化”、“异化”论文网站大全。
县级电大在电大系统中处于最基础的层级,也是电大教育坚持“四个面向”(面向地方、面向基层、面向农村、面向边远和少数民族地区)办学的直接体现与执行层。近年来,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实施了'共建、调整、合作、合并',在教育资源整合浪潮中,不少县级电大已被其他教育形式合并。合并的情况(模式)大体有三种,一是合并后电大的牌子不摘,保留建制,保持原来的办学管理体系,经费相对独立。二是合并后电大的牌子不摘,保留建制,保持原来的办学管理体系,经费不独立。三是合并后摘了电大的牌子,撤消建制,成为学校的一个部门(处),个别的成为一个科(室)。
检验电大合校后的机制好与坏的三条标准:一是看是否真正有利于教学资源的整合和利用,应是有利于电大的教学资源更加充分发挥它的效益外部,而不是事实上造成教学资源的浪费和流失;二是看是强化还是弱化了电大面对成人学习者开展现代远程继续教育办学特色;三是看是强化还是弱化了电大教育系统功能,是提升还是削弱了电大系统办学的综合实力,是促进还是制约了电大教育的发展。
参照上述标准,再来考察现实的情况,就可以更清晰地发现县级电大功能弱化、异化的问题。管理体系层级的增加,导致教学和教学管理信息不够通畅;教学、管理、技术、研究人员队伍不够稳定;出于对经济效益的追求、短期成本的控制,电大开展现代远程教育必要的教学设施的投入(相对于县级电大来说,一般还是一笔不小的投入),也就很难得到保障。如果说功能的“弱化”还不足以动摇电大系统的根基,那么,功能的“异化”则足以改变其性质。县级电大本来就不太坚定的远程教育理念,在新的共同体领导班子中并没有得到强化;办学纳入普通高校模式,教学进一步向传统回归。当县级电大失去了远程教育的办学特色,也就意味着其作为电大存在已经不具备必要性,甚至还有损于现代远程教育的健康发展。
3.地市级电大:小系统内耗严重。
在历史所形成的电大系统四级办学的构架中,地市级电大处于省级电大与县级电大之间。一般情况下,地市级电大兼具双重功能:自身招生办学、对县级电大实施管理。从某种角度来看,地市级电大也是一个小系统,地市级电大与县级电大之间的关系,表现为竞争大于协作。
从办学的专业设置、教学计划、招生,直到毕业发证,地市级电大的自主权很小。对县级电大实施管理,地市级电大的角色更多地体现为一种信息的中转、传递。层级和环节的增加,必然带来信息传递过程中的效果衰减,甚至出现信息失真。如果说地市级电大在落实教学管理上为省级电大分担了部分任务,尚具有积极的意义,那么,现实暴露出来的问题则直指地市级电大存在的必要性:一方面,地市级电大与省级电大争权,希望能在办学、教学的有关方面有更大的自主权,诸如考试、毕业论文终审等;另一方面,地市级电大与县级电大争利,县级电大必须上缴更大比例的管理费用。同时,地市级电大因为自身办学或其他方面的原因,疏与管理,结果县级电大出现了问题,往往上级电大没有能够及时察觉并采取措施,从而酿成大错,诸如云南永德。
从地市级电大的办学功能来看,与县级电大完全一样。对于一所地市级电大来说,从成本—收益角度考虑,很明白的一本帐就是,自己招生绝对比县级电大招生上缴管理费更划算。同时外部,地市级电大也具有一定程度的调控招生计划的权力,如果不是省级电大的监控,这种本位的冲动还会不断膨胀。加上地市级电大在当地行政区位上的优势,地市电大“直属”管理上的便利,地市级电大可以在与县级电大争夺生源的竞争中处于绝对优势。
因此,在地市级电大这样一个小系统内,无论是从的(其)办学功能,还是从其管理功能来看,地市级电大对县级电大既无维系系统的主观意愿,也无支持的能力和空间,那么,在某些省份已经开始了省直接管理县的尝试,是不是代表电大系统改良或改革的方向?这个问题确实值得我们认真研究。
三、困境外因分析
1.社会对电大“系统”办学形式,质疑大于认同。
电大系统特殊的办学形式以及特殊的发展历程,形成了自有教师队伍严重不足、办学场地狭小等一系列“先天不足”。特别是作为一个“系统”而不是“学府”办学,并没有得到社会的完全认同。电大发展经过了三十多年,电大系统本身就宣传不够,直到现在,仍然有相当多的人甚至不知道电大是一所什么学校,提出一些令人啼笑皆非的问题,诸如:电大是不是培养广播电视播音主持专业人才的?电大有没有制造或修理电视机的专业?还有的家长或学生表示愿意读“广播电视大学”而不愿意报考“电大”等等。可以说,电大的宣传并不是作为一个整体,电大系统的各个层级各自为战,加上社会对于高等学校根深蒂固的传统印象,电大作为一所“大学”的资格都面临社会的质疑,“系统”并没有被接纳为一种新的大学办学理念,相反,更可能被作为一种层次低、质量差、不正规的概念。
2.地方行政对电大“系统”办学体系,忽视大于重视。
1/3 1 2 3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