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导读::陈守东、杨莹、马辉[7]通过因子分析法研究我国金融风险的来源。
论文关键词:金融风险预警系统,因子分析
前言
自20 世纪50 年代以来, 金融危机像幽灵一样不时地在某个国家爆发, 继而疾风暴雨般地震撼国际经济, 甚至席卷全球。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打破了亚洲经济向前发展的景象,给许多国家和地区带来巨大经济损失,香港地区财富总共蒸发了2.2万亿港元。2007年在美国,由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导致了美国多家银行的倒闭。虽然我国没有遭受金融危机的直接冲击,但我国也存在着许多诱发金融危机的因素,如物价上涨压力增大、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过高以及人民币升值等。如果这些问题不能及时被缓解,将直接关系到我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因此,认识和防范国家金融风险,建立一套有效地金融风险度量体系,对于保证我国经济健康稳定地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金融风险是一定量金融资产在未来时期内预期收入遭受损失的可能性。而国家层面上的金融风险是指对经济、社会、政治的稳定产生重大的全局性影响的公共风险[1]。在国际上,对国家金融风险度量评价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美国商业环境风险情报研究所Henner设计的国家风险预测指数(富兰德指数)、伦敦“国际商业交流有限公司”美国分部设计的综合风险指数[2]、日本公司债务研究所的国家等级表和美国银行梅耶提出的国际风险监测指标[3]等。许多学者也对影响金融风险的因素作了分析,Abiad[4]利用宏观经济不平衡指标、资本流动性指标和金融脆弱性指标,研究了受东亚金融危机冲击的五个国家金融风险预警系统,得到了良好的危机预测结果。Fontaine[5]重点考察了预算赤字与GDP的比值、国内信用增长等7个宏观经济指标对货币危机的预警作用,结合经济政策对21个发达国家和16个新兴市场从1963年至2003年的数据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经济基本面的恶化和追求宽松的货币政策对货币危机有显著相关性。国家统计局金融风险与经济发展课题组在2001年设计了我国金融风险的评价指标体系并进行了定量研究[6]。陈守东、杨莹、马辉[7]通过因子分析法研究我国金融风险的来源,并应用Logit模型分别建立宏观经济风险预警模型和金融市场风险预警模型,对2006年我国金融风险进行了预警。
现有的研究大都是利用层次分析法来构建评价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最大的优点是简单明了。层次分析法不仅适用于存在不确定性和主观信息的情况,还允许以合乎逻辑的方式运用经验、洞察力和直觉。而层次分析法的缺点是设置指标权重时主观性太强,往往会造成结果不够客观。因此,本文从国家金融风险度量的角度出发,构建了一套金融风险指标评价体系,然后利用因子分析法对这些指标进行缩减,最后通过累计方差贡献率和因子得分算出我国1997年至2008年的国家金融风险数值,并建立了相应的风险预警信号系统。整个过程避免了主观性的产生。在指标的选取上,本文加入了衡量外部经济环境影响的指标,例如美国经济增长率和原油价格波动率。在评价泡沫风险方面,加入了股票年成交金额与GDP的比值来度量股市规模的合理发展程度,力求数据来源可靠,指标信息覆盖面广。
1.风险评价指标选取
本文在风险评价指标的选择上,考虑了我国当前金融风险的特殊性和统计数据索取的可能性,从四个方面,选取了21个监测指标来建立我国金融风险监测指标体系。主要包括:宏观经济指标,具体包括实体经济部门和财政部门的相关指标,反映宏观经济环境稳定性;货币银行评价指标,主要包括监测银行危机和货币危机的指标,反映金融市场稳定性;泡沫风险指标,考虑资产价格变化导致的风险;外部经济环境影响评价指标,考虑国外主要经济实体的变化以及工业原料价格变化对国内影响论文提纲怎么写。
宏观经济指标主要用于测度宏观经济环境是否稳定,金融风险的状态与宏观经济是否健康运行有十分密切的关系。本文从3个角度出发,对上述指标进行筛选。首先金融风险预警系统,反应宏观经济总体态势的指标。宏观经济总体态势表现不佳、衰退,往往会导致经济危机。基于上述原因,本文选取GDP增长率、通货膨胀率、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这3个作为评价指标。其次,反应贸易进出口情况的指标。出口不振、进口过度增长会导致经常账户的恶化,跟金融危机有密切的联系。本文选取进出口总额与GDP的比值、进口变化率和出口变化率作为度量贸易进出口情况的指标。最后,反应财政风险的指标。财政指标反映国家动员社会经济资源的能力和国家指导社会经济发展的能力。本文选取财政收入与GDP的比值和财政赤字与GDP比值。本文从2个角度出发,对货币银行评价指标进行选取。首先是内部风险评价指标的选择。在很多国家,货币危机和银行危机与由货币过度扩张所引起的信贷快速增长相关。因此,本文选择M2与GDP的比值、M2乘数(M2与M1的比值)、存贷比、实际利率和名义贷款利率与存款利率的比值(1年期)作为这部分的评价指标。其次是外部风险评价指标的选择,外部脆弱性和货币高估会增加银行业的脆弱性,因为外部市场上竞争力的丧失会导致经济衰退、企业经营失败、贷款质量下降。银行危机还会引发货币危机。因此,本文选择实际汇率、外商直接投资与GDP的比值和M2与外汇储备的比值作为度量指标。泡沫风险的典型特征就是货币流通与商品流通的联系逐渐脱离,资本在追逐利润的天性下纷纷涌向股市、房地产等投机性市场,金融资产的现实价格被严重高估。泡沫经济的引发主要与股票市场泡沫和房地产泡沫有关。评价房地产价格是否过高比较复杂且效果并不十分理想,因此未设这方面的指标。股票市场的泡沫大小取决于股票价格偏高的程度、股票流通市值和成交量的大小,在此选取了股票市盈率、股票年成交金额与GDP的比值和股票流通市值与GDP的比值来衡量。随着金融全球化进程的深入,世界经济形势的变化对我国金融系统的影响日益加强。本文选择国际原油价格变化率和美国经济增长率作为度量指标。
2. 因子分析
因子分析是从研究相关矩阵内部的依赖关系出发,把一些具有错综复杂关系的变量归结为少数几个综合因子的一种多变量统计分析方法。采用因子分析的方法可以全面考察指标对金融风险的贡献度、同时克服判断单一指标发生危机的武断性。本文应用的数据取自1997年至2008年中国国家统计年鉴和中国金融年鉴。使用SPSS13.0软件对1997-2008年反映金融风险的21个指标进行因子分析。按照特征根大于1的原则,我们选取前4个公因子,第1因子代表了原有信息量的49.60%,第2因子代表了原有信息量的15.38%,第3因子代表了原有信息量的13.57%,第4因子代表了原有信息量的11.38%。以上4个公因子代表了原有数据信息量的89.92%。进而本文采用4个公因子替代了另17个指标所含有的信息量,这样进行分析能使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四个公共因子分别从不同方面反映了我国金融风险的特征:公共因子1在存贷比、财政收入与GDP之比、M2与GDP之比、外商直接投资与GDP之比、名义贷款利率与存款利率之比上载荷量较大,该因子主要反映了以银行为主导的金融部门风险状况;公共因子2和GDP增长率、通货膨胀率、财政赤字与GDP之比都有较大的相关性,该因子主要从宏观经济层面反映了风险状况;公共因子3在进口变化率、出口变化率和实际汇率方面载荷量很大,这主要反映我国对外经济贸易的风险状况。公共因子4主要负荷了股票市盈率和股票流通市值与GDP之比,这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资产价格的泡沫风险状况。
根据提取的四个公共因子,由回归法可以得到单个因子得分Fij。再以各公共因子的方差贡献率为权重计算它们的线性组合金融风险预警系统,得到因子的综合得分Si,具体计算如下:
(1)
Fij表示i年j因子的得分,Si表示i年的综合得分。经计算,得到金融风险综合得分。在此基础上,通过Holt指数平滑法对2009年至2011年的情况进行预测,金融风险综合得分分别为0.64、0.75和0.86。从图中可以看出,我国1997年金融风险较大,随后开始回落,1998年处于较平稳状态。自1999年末金融风险开始再度上升,并且呈逐年加大的趋势,在2004年有小幅回落,在2005年呈现较稳定状态。在2006年、2007年又有增大趋势。进入2008年后,金融风险有所降低,但仍高于2006年的水平。2009年至2011年的预测值表明,我国金融风险依然在高位运行,并且有继续上升的趋势。本文得到的我国金融风险综合得分是否能够反映出近年来我国面临的金融风险,需要通过事实进一步验证。1997-1999年我国物价下降,出现通货紧缩。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全面爆发。1999年至2003年金融风险逐渐加大,这一段时期我国宏观经济总体走势基本保持平稳。2003年货币供应量迅猛增长,固定资产投资率较高,宏观经济再度出现过热的势头论文提纲怎么写。2004年,我国金融风险达到了局部的峰值,此时,国家颁布了一系列的宏观经济调控措施以平抑过快的经济增长,因此2005年金融风险下降到较为合适的范围,再度趋于平稳。2006年伴随着股票市场的繁荣和房地产市场的持续升温,风险再度升高,这种繁荣的局面在2007年继续得到强化,但是这种情况没有延续更长时间。2008年金融风险预警系统,我国经济增长呈回落的态势,股票市场也经历了一次跌幅超过70%的大熊市,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我国经济增长过热的局面,但金融风险仍在高位运行,形势不容乐观。由此可见,合成的我国金融综合风险值的设定比较合理,基本能反映我国经济周期和金融周期的波动特征。
1/2 1 2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