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合作策略认知,《学生实用现代汉语词典》将策略解释为:善于灵活运用符合当时具体情况的方式方法。合作策略,即在合作情境下,人们所采用的促进合作行为发生及合作成功完成的行为。合作策略认知,是指儿童对促进合作行为发生、促进合作行为顺利进行的一切方式、方法的认识,如对计划、言语协商、谦让、轮流、分工、配合等的认识。 通过分析小朋友的回答,对不同情境下小朋友的常用策略分别进行了整理、归类,并统计了相关频次,具体见表2、3、4。 表2合作发起阶段儿童策略运用情况(频次,%) 
 
    
        由表2可见,4-5岁儿童在合作发起阶段,对策略运用的认识集中表现在:轮流排队、求助老师、让表现好的小朋友先玩、争抢等。儿童策略认知的这些表现特点可能跟平时老师在分配任务时的指导原则有关,在幼儿园观察过程中,发现自由活动发玩具时,老师经常会说:请小朋友们站好,不要讲话,哪个小朋友表现的好,老师就先请他拿玩具。老师的这种指导可能会对小朋友的策略认知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进一步分析中班幼儿和大班幼儿在这一阶段策略认知的特点,发现他们的认识是一致的,运用最多的策略都是轮流排队、其次是求助老师,然后是让表现好的小朋友先玩。
            |     | 求助老师 | 轮流、排队 | 争抢 | 好孩子先玩 | 其他 |  
            | 4岁(27人) | 5(18.52%) | 15(55.56%) | 1(3.70%) | 3(11.11%) | 3(11.11%) |  
            | 5岁(30人) | 4(13.33%) | 17(56.67%) | 2(6.67%) | 5(16.66%) | 2(6.67%) |  
            | 总计57人 | 9(15.79%) | 32(56.14%) | 3(5.26%) | 8(14.04%) | 5(8.77%) |  表3合作中意外事件背景下儿童策略运用情况(频次) 
 
    
        由表3可知,在合作过程中遇到意外事件时,4-5岁儿童表现一致的是:运用频率最高的策略都是谦让,其次是求助于他人,包括求助于老师和其他小朋友。但是中班儿童即4岁左右的儿童更多谦让的女孩子,如让女娃娃先走,大班儿童更多谦让的是能力、水平高的小朋友,如让能干的小朋友先走。在其他策略选择方面两个年龄班的儿童也表现出了不一致,中班有1/4左右的儿童选择求助他人,而大班儿童的这一选择只有1/10;另外,在27名中班被试中,没有人选择协商解决,有4名儿童选择了争抢,如不让他走,我要先走,而在大班的30名被试中,没有人选择争抢,有2名儿童选择协商解决。
            |     | 谦让 | 协商 | 求助他人 | 争抢 | 其他 |  
            | 4岁(27人) | 谦让 (13) | 女孩子 | 5 | 0 | 7 | 4 | 3 |  
            | 水平低 | 2 |  
            | 水平高 | 4 |  
            | 5岁(30人) | 谦让 (23) | 女孩子 | 6 | 2 | 3 | 0 | 2 |  
            | 水平低 | 4 |  
            | 水平高 | 10 |  
            | 总计57人 | 谦让 (36) | 女孩子 | 11 | 2 | 10 | 4 | 5 |  
            | 水平低 | 6 |  
            | 水平高 | 14 |  表4合作中冲突情境下儿童策略运用情况(频次) 
 
    
        由表4可知,在合作过程中遇到冲突事件时,4-5岁儿童运用较多的策略依次是:讲道理、告诉老师、另找伙伴、对抗和终止游戏等。在这一问题情境下,中班和大班儿童的策略认知也表现出了不一致,中班儿童运用较多依次是:告诉老师、讲道理、另找伙伴、对抗等;大班儿童运用较多的依次是:讲道理、另找伙伴、告诉老师或终止游戏、对抗等。中班儿童运用最多的是告诉老师,在大班儿童中,告诉老师的选择是排在第三位的,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中班儿童在解决问题的更依赖老师,大班儿童已经表现出了一定的自主性。
            |     | 对抗 | 告诉老师 | 讲道理 | 另找伙伴 | 终止游戏 | 其他 |  
            | 4岁(27人) | 4 | 9 | 7 | 5 | 0 | 2 |  
            | 5岁(30人) | 1 | 5 | 9 | 7 | 5 | 3 |  
            | 总计57人 | 5 | 14 | 16 | 12 | 5 | 5 |  综观表2、表3、表4,可以发现4-5岁儿童在合作的不同阶段、不同情境下,所经常使用的策略也不相同,说明了儿童的策略认知还比较具体、浅显。整体上看,合作发起阶段儿童运用最多的策略是轮流、排队,占总体的56.14%;合作过程中遇到意外事件时,儿童更多的使用谦让的策略,57名被试中,有36名选择此策略,而且偏向于谦让能力水平较高的小朋友,如让能干的小朋友先向前走,让下棋下的好的小朋友先走等等;而在合作过程中遇到冲突事件时,比如有小朋友不遵守规则,儿童运用的策略广且分散,运用相对较多的是讲道理、告诉老师和另找伙伴,57名被试中,有16名选择讲道理的策略,14名选择告诉老师,12名选择找其他同伴玩。 四、结论 1.4-5岁儿童合作对象认知整体发展水平较好,分别有78.95%的儿童能够觉知同伴的情绪变化和同伴的真实意愿,77.19%的儿童能够理解同伴的意愿。从年龄发展来看,5岁儿童比4岁儿童能更好地知觉同伴的情绪和意愿变化,但差异并不明显。 2.从整体上看,4-5岁儿童对合作策略的认知较为浅显、具体,对轮流、谦让、求助老师等简单策略有较好的认知,缺乏对言语协商、组织协调等积极解决问题策略的有效认知。在合作发起阶段,儿童运用最多的策略是轮流、排队,占总体的56.14%;合作过程中遇到意外事件时,儿童更多的使用谦让的策略,占总体的63.16%;合作过程中遇到冲突事件时,儿童运用的策略广且分散,运用相对较多的是讲道理,但仅占总体的28.07%。从年龄发展来看,相对于4岁左右的中班儿童,5岁左右的大班儿童更多使用讲道理的策略,中班儿童更多的依赖老师,选择告诉老师或请老师解决的儿童多于大班儿童。 参考文献1 陈琴.4-6岁儿童合作行为认知发展特点的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4,(4)
 2 陈琴.4-6岁儿童对合作本质的认知特点研究[J].学前教育研究,2004,(5)
 3 SIEGFRIED DEWITIE, DAVID DE CREMER. Self-Control and Cooperation: Different Concepts,Similar Decisions? A Question of the Right Perspective [J]. The Journal ofPsychology, 2001, 135(2), 133-153
 4 刘玲主编.学生实用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02.12:79
  2/2   首页 上一页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