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导读::主要依据Tyler 和Evans 原则性多义网络的英语介词多义网络分析方法, 本文较为详细地刻画了空间介词in的原始义与区分意义共同构成的语义网络。认为空间介词in的义项形成和扩展不是任意的,而是构成了从原始义到区分意义这样的放射性网络结构,其拓展过程具有一定的理据性。义项的形成和扩展是人类认知范畴化和概念化的结果。
论文关键词:多义网络,原始义,区分性意义
引言
一词多义是人类语言的普遍现象,充分体现了经济性原则,即通过赋予同一词形以诸多词义来减少词的数量,减轻人们记忆词汇的负担。Ullmann (1951)就曾设想,如果人类现在还像原始人那样用单独的词汇来分别表示“洗身子”“洗脸”、“洗头”、“帮别人洗身子”、“帮别人洗脸”、“帮洗头”等等,而没有一个通用的词来表达简单动作“洗”的话,我们的生存境况就会很糟糕。词汇的多义化势不可挡,多义化是满足人们进一步认知世界的简便、有效的途径,优于造词、构词和借词等手段。Lyons (1995)指出,几乎可以肯定现在没有,以往也从未曾有过任何一种自然语言,只存在一词一义。
在英语中,介词(preposition)虽然是一种小词,但其作用巨大,运用上复杂。首先,离开了介词的中介或连接作用,英语就无法表达某些最基本的思想或概念。其次,由于介词是一个相对稳定的封闭词类,介词中的一词多义现象更加引起人们的关注。再次,传统语言学家认为心理词汇的构成是任意的,是依赖语境的,对多义现象的分析关键词汇。
介词in是英语中的高频词汇,如何在认知语法的框架下,确定这个介词的原型意义,找到该词意义扩展的认知机制原始义,最后揭示这个词高度活跃的多义网络的形成过程,更好地帮助广大英语学习者掌握英语介词的用法,成为了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
在下文中,笔者将根据Tyler 和Evans 提出原则性多义模式,分析空间介词in义项形成和扩展的经验基础和语义理据,以印证空间介词的义项形成和扩展不是任意的,而是构成了从典型意义到次典型意义再到边缘意义这样的放射性网络结构,具有一定的理据性。义项的形成和扩展是人类认知范畴化和概念化的结果。大部分空间介词都有自身的语义网络,并呈现原型特征。
1.多义网络
Tyler &Evans(2001,2002,2003)以认知语言学流派对介词多义现象的研究为基础,提出了一套针对英语介词多义网络分析的模式。他们接受了Lakoff提出的径向范畴理论, 但同时指出,包括Lakoff’s full-specification在内的研究方法 “没有将语义构建的过程看成由各种认知规律主导下的,语言预设与非语言预设的认知整合(Tyler and Evans, 2001:728)。 因此,不能对介词多义网络的语义延伸做出完整而合理的解释杂志网。他们认为心理词汇库不是相互没有关联的词素的任意组合。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整套原则,指导研究者如何在介词语义网络中确定该词的基本意象图式和区分性意义,并解释词素语义从基本图式延伸拓展的过程。
根据Tyler和Evans(2001,2003)提出的原则性多义模式,以及这一模式中,原型意义、原型场景、独立义项和义群等一套全新的术语,大部分空间介词都有一个基本心理图式,这个心理图式转化为可视的意象图式,空间介词的这个基本图式产生了它的原型义。意象图式由动体、界标和路径组成,如果我们突出基本图式中的某个(些)组成成分,但仍未脱离基本图式的基本框架,就形成了图式变体。图式变体产生了其他空间义项。空间义项又通过概念性隐喻原始义,由具体空间域映射到时间、数量、权力等抽象域,扩展为一系列用于不同认知域的不同而又联系的隐喻义项。所有这些义项共同构成一个由不同家族相似性联系起来的径向范畴。
2.英语介词in的多义网络刻画
根据原则性多义模式中关于确定英语介词原始意义和区分性意义的原则,牛津现代高级英汉双解词典中所列介词in的18个义项,可以被重新刻画为一个由原始意义和10个区分性意义构成的多义网络。如下图:
division asregards cause beingcovered
6.B 6.C 7 2
     
 
      3
6 1 preference
sub-divisioncluster proto-scene 
6.A
    full of 4
Ato B arrangement
cluster
  5.A 5.B 4.A
less than gathering beingmade up of
Figure1Semantic Network for in
2.1 空间介词in的原始义
in的原始意义为within,即射体(TR)在地标(LM)标示的范围以内,这个范围可以使一维的,二维的,也可以是三维的,且通常情况下,射体(TR)与地标(LM)有接触,而且被视为占据了地标(LM)的一部分的领地。而介词on虽然也标示两个物体相互接触,但它们之间仍然界限清晰。如There is a picture in the wall.与There is a picture on the wall.的区别在于in强调人们挂在墙上的这幅画已经成了这面墙第一部分,而on则侧重于描述这两个相互独立的物体之间的层次关系。
确定原始意义的原则主要有四条:其一,词源原则。in的词源inne意义为“within”; 另一个词源en意义为“inside”。均表明射体位于地标的范围以内。第二,在语义网络中的统治地位。据统计,该词的11个义项中有7个与该意义有关。第三,与相关介词的互补关系。由于人类语言采用有限的空间介词来描述无限的空间关系,几个介词在描述诸如水平方向,垂直方向或接触关系时共同构成一个整体,因此意义也相互影响。英语中,in,on, off ,out构成一个描述两个物体接触关系的整体。相互接触并构成地标的一部分是in区分于其他三个词的两个根本属性,应该被视为原始意义。第四,所有的义项都与原始义有联系。
2.2空间介词in 的区分性意义
如上图所示,in的区分性意义共有十个。
被覆盖义,指的是由于射体占据了地标的部分空间原始义,在视觉上造成地标被部分覆盖的结果。如The boy put the toys in the sands;I have a good idea in my mind.与原始义的区别可通过stories in the book; money in the book两个词组说明。故事是书的一部分而钱币却不是,只是被夹在书中,因此被覆盖。
在句子Shortskirts are in this year中, in表示在某一范围即地标(时尚)内的射体(短裙),更加受到人们的青睐。我们认为这是该词的第二个区分意义:取向义。
排列义表示射体以地标的形态排列。如They stood in a queue,表示射体they以地标a queue的形态出现。此类例子还有:The water shot up in afountain.等。此外,Tens cats are sitting in a circle.in既可以理解为原始义:猫位于由其他物体组成的一个圈内,也可以诠释为排列义:猫组成了这个圈杂志网。这个有歧义的句子更是有力地佐证了排列义的客观存在。
被组成义表示的射体与地标之间的关系与排列义正好相反,射体是由地标组成的。You can get these dresses in silk or nylon. 射体dreses是由地标silk or nylon组成的,两种物体存在的顺序关系也与排列义相反,地标先于射体存在。因此我们认为这个义项是对排列义的意象图式重新分析的结果,在图中标为4.A。
原因义可以在The child screamed in terror中得到体现。射体child尖叫的原因在于地标terror,是处于恐惧状态下的一种生理反应。
另外的5个义项组成两个独立的义群。少于义与集合义共同构成A to B义群。表示少于时,地标通常指示时间或数量,如a sentence inten words,in three hours,etc.而集合义的地标通常是隐形的,如hand inyour exercise books.射体exercise books发生了集合到某一个地标范围(教师的办公桌)内的位移。再分割义群包括三个主要义项。充满义指的是射体中充满了地标,如His shoes were in holes, The string was all in knots.分割义中的地标也是隐形的,在He cut the apple in two中,刀运动过的瞬间痕迹被视为地标,将射体苹果分割成两个部分。该义群的最后一个方面义表示射体的某一个方面被突出,如The object is nice in color,It is heavy inweight,etc.
3.结语
探究英语介词in 的多义网络系统,理清该词众多义项之间的关系,找准基本义与延伸义扩展的认知理据原始义,作者期待能够充实英语介词多义网络系统的研究,有力地证实原则性多义模式对英语介词多义系统的解释力。
正像我们发现跨文化的多样化一样,空间结构用来隐喻地表达抽象概念意义的范围也是多种多样的,甚至在具有密切关系的语言中也是如此,在一定程度上使准确地解释英语介词一词多义背后的机理,更加全面地理解英语介词这一特殊词类的外延与内涵,这样可以提高学习者的兴趣,促进其英语学习,使之更好地理解掌握英语。
文章采用的主要研究方法是理论整合和个案分析。导致研究局限的主要因素有:其一,语言本身就其性质而言,就是一种主观的事物。一直以来,认知语言学就经常由于其主观性过强,主要运用内省和推测的研究方法,缺乏所谓的科学证据等诸多原因而备受争议;其二,笔者的直觉和逻辑推理仍让是in 多义网络分析中用到的两种主要方法。
参考文献
[1]Lakoff, G. and Johnson, M. 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0.
[2]Lakoff, G. Women, Fire, and Dangerous Things: WhatCategories Reveal about the Mind[M].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Press. 1987.
[3]Tyler, A. & V, Evans. 2001. ReconsideringPrepositional Polysemy Network: The Case of Over[J]. Language,77(4):724-765.
[4]Tyler, A. & V, Evans. 2002. Spatial Scenes: Acognitive Approach to Prepositions and the Experimental Basis of Meaning[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5]Tyler, A. &V, Evans. 2003.The Semantics of English Prepositions:Spatial Scenes,Embodied Meaning and Cognition[M].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6]白解红.多义聚合现象的认知研究.外语与外语教学[M].2001,(12):9-10.
[7]黄月华,白解红.英语介词多义研究之我见—Over例析[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11):21-25.
[8]王寅.认知语言学上海[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
[9]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