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归因理论对非英语专业自考生英语教学的启示 |
时间:2016-08-02 作者:杨慧 |
|
2. 教师要注意个体差异, 因材施教。不同的学生由于个体差异不同,会计毕业论文既有智力上的因素,也有非智力上的因素,如动机、归因、兴趣、意志和性格等心理,情感因素以间接的方式影响着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学习者之间对于学习成败的体验与归因会因人而异,从而他们的学习态度、动机发展也不同,努力程度也各异,从而出现学习成绩不等的现象。不同的归因方式也会产生教师对学生不同的期望。学生反应快、成绩好归因为能力高——教师会经常期望该生在学习上成功。学生成绩差归因为能力差—— 教师会不自觉地期望该生在学习上失败。这种归因导致教师对“较差”的学生产生两种对待:一是给予他们较少的注意。二是给予过度的同情。这种同情就有可能导致其退缩,丧失掉学习的信心。因此,教师要充分了解每个学生及其归因方式,同时自己也要形成对学生的正确归因方式,不能一概而论,以便了解学生的个体情感差异,实施因材施教。
3. 教师引导学生正确归因,给予学生及时正确的反馈。韦纳认为个人把自己的成败归结于何种原因对他今后学习的积极性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正确的归因,有效的提高学习动机和成绩。教师对学生行为的每一反馈既有信息作用,又有动机的功能。教师对学生课堂表现良好的行为,如学习进步、问题回答正确等要给予及时的表扬奖励,但应注意,教师应把奖励的重点放在学生的努力上,而不是放在学生的能力上及外部的,不可控的因素上。使优生认识到自己的成功,与此同时又认识到自己还有努力的余地;让差生感觉到只要自己努力,也有能力做得更好。
四、结语
总之,在外语教学中,对学习成败的归因将影响学生学习的动机和教师教学的效果。教师应把握非英语专业自考生的不同年龄层次和人格特征的不同特点,在科学分析成败原因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正确归因,并不断改进教学方法,讲究课堂教学技巧,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培养学习兴趣,优化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 Slavin. R. E., Educational Psychology: The Theory & Practice. [M] 7th. Beijing: Peking University Press, 2004.
[2]. 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3]. 李力,陈治安,蒋宇红主编.策略·风格·归因——学会学英语[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4]. 施良方.学习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5]. 张春兴主编.教育心理学——三化取向的理论与实践[M].浙江: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研究浙江教育出版社,2005.
[6]. 张庆宗主编.外语教育心理学[M].湖北:湖北教育出版社,2008. 3/3 首页 上一页 1 2 3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