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是,发展小城镇要有新思路,有长远眼光。在近期内主要发展有成长潜力的小城镇,尤其是那些靠近大中城市的周边城镇和交通干线上的城镇。要搞好全国小城镇建设试点镇建设,如遵义虾子镇。乌当区东风镇、兴义威舍镇等,把乡镇企业聚集和乡镇企业园区建设与小城镇建设相结合,如贵阳市白云区麦架镇、修文县扎佐镇等在这方面取得了显著效果。在一些地方要与移民搬迁安置相结合,如开阳县双流镇把构皮滩水库建设部分移民安置与本镇小城镇建设相结合起来,充分利用移民安置资金,修建移民一条街,包括其营业用房和住房,在搞好移民安置的同时,使小城镇镇区得到扩大,使城乡经济协调地发展。
5.5构筑农民增收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体系
毛泽东同志曾经指出:“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邓小平同志在上世纪80年代就提出了“两个大局”的思想,要根据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各方面的条件,东部地区先加快发展,然后带动和支持中西部地区发展,最终实现全国各地区共同繁荣和共同富裕。并制定了从贫困到温饱、从温饱到小康、从小康到现代化三步走的现代化发展战略,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绘制了宏伟蓝图。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党和国家到2020年的奋斗目标,是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2005年2月11日,胡锦涛同志到贵州考察工作时指出,进一步加大扶贫工作力度,切实帮助贫困地区群众脱贫致富。对于地处西部地区欠发达、欠开发”的贵州省来说,要实现这一目标,全面加快小康建设步伐,必须有的放矢,措施有力,加快推进富民兴黔事业。
1、确保两个增长。缺粮、缺钱这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两个突出的问题。缺钱问题,在贵州民族地区农村较为突出。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中,要正确处理好粮食生产与增加农民收入的辩证关系。一是坚持夏秋并重,水旱并举,着力抓好夏季粮油生产和旱地农业。切实保护耕地,加强土地管理,提高农业生产综合效益。二是稳定增加农民收入,是当前农业农村工作的核心问题。以市场为导向调整农村经济结构是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在发展“两高一优”农业上,重点发展商品量大,附加值高、效益好、带动性大的优势产品和支柱产业。树立大农业的思想,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开发利用“四荒”,因地制宜建设“四园三场”,建立新的支柱产业和名、优、特商品基地。三是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正确引导劳务输出,“空手出门,抱财回家”、“一人打工,全家脱贫”。 16/21 首页 上一页 14 15 16 17 18 19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