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贵州省城镇体系存在的一大问题,是全省辐射功能强的大城市只有贵阳市一座,而贵阳市资金投入过于集中在城市中心区,向外拓展空间少,目前虽然在加快金阳新区建设,但新区定位于行政、文化、科研等及高新产业,制造业布局不集中,外围的中心城镇、小城镇发展相对较慢,限制了贵阳市的发展。
2.正确处理贵州城镇化发展道路的相关因素。贵州省属于贫困落后的山区省份,自然环境较差,城镇基础较薄弱,必须走一条既符合城镇化发展的一般规律,又适合贵州山区特点的城镇化道路,必须考虑以下相关因素。
(1.)工业化水平与发达省区相比差距较大。贵州省工业基础比较薄弱,发展也较东南沿海省份慢,2002年上海市人均工业增加值为13113元,江苏为人均4805元,浙江为人均5171元,广东为人均5549元,而贵州仅为人均706元。按照人口流动规律,我省部分农村劳动力必然向这些地区的工业部门转移。
(2)贵州农村山区人口居住分散,聚集难度较大。贵州是以山地为主的省份,山地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61.7%,且岩溶发育明显,地形破碎,耕地分散,由于长期受自然条件的影响,加之生产力水平低,社会经济条件差,导致农村人口聚集规模小而分散,有许多自然村寨为民族聚集区,民族特色鲜明,在人口聚集分布上有向交通沿线和城镇周围聚集的趋势。
(3)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非自愿移民安置增多。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西部大开发的进行,开发型项目将越来越多,需要安置的非自愿移民也越来越多。如水电开发项目、工业项目、公路建设、铁路建设等项目,征地后失地农民越来越多,需要安置的数量越来越大。
(4)城镇化进程有其自身发展规律。任何国家和地区在任何时候的城镇化规律即城镇化进程都要经历从人口分散到聚集,又从聚集到分散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区域中区域中心大城市发挥着带动功能,小城市和小城镇发挥着实现城乡一体化和全面实现城镇化的重要功能,城镇化发展道路必须符合这个规律。
3.贵州城镇化实现的主要途径:
(1)人口向中心城市转移。人口向中心城市转移,是目前实现城镇化的重要途径之一,这种人口向中心城市转移在贵州多表现为梯度转移的形态即农村人口向县中心城镇转移,中心城镇人口向中心城市转移,如贵阳市转移,也有大量农村人口作为流动人员直接进入中心城市,如贵阳市两城区2002年人口比1996年增加14.72万人,2009年全市流动人口达92.8万人,这种人口流动和梯度转移促进了城镇化进程。
(2)城区扩张将农村人口并入城区实现城镇化。城区扩展将农村人口并入城区实现城镇化,最突出的是贵阳市小河开发区和金阳新区建设。近几年来,贵阳小河开发区通过房地产开发,大面积扩展城区,从2000年后,城区每年以100万平方米的速度扩展,原小河镇城区周围的农村如大寨等9个村寨,已被并入城区,约1万多人口在失去土地后成为事实上的城市居民,实现了这部分人口的城镇化,目前贵阳市小河区城镇化率已高达85%以上。金阳新区是贵阳市规划新区,规划项目建设启动后第一期工程即2010年将有3万本地农民转化为市民,第三期开发完成后将有10余万本地农民转为市民,目前项目正在实施过程中,已涉及野鸭乡15个村,农户1万多户,其中有一部分已事实上非农化。
(3)小城镇兴起,农村人口向小城镇聚集。许多小城镇伴着工业、旅游服务业兴起后人口向小城镇转移和聚集,是目前贵州省实现城镇化的重要途径之一,如息烽县小寨坝镇、开阳双流镇、白云区麦架镇、修文扎佐镇、久长镇等,镇区人口均比原来有较大地增加。扎佐镇镇区人口从1997年近1万人发展到2002年2万多人,双流镇区人口从1998年0.42万人增加到2002年1.28万人。
(4)农村人口向其他区域城市转移,实现异地城镇化。农村人口向其他区域城镇转移,是贵州省实现城镇化重要途径之一。近年来,我省农村向广大沿海地区城镇输出大量劳动力,如贵阳市开阳县2009年4月份统计,全县约有5万农村劳动力在外面务工,相当一部分是在沿海地区城镇,其中有一部分已长期居住在一个固定城市,事实上已经实现了这部分人口的城镇化。
4.因地制宜走贵州特色城镇化道路。根据城镇发展一般规律并结合贵州实际,我认为,贵州只有走城镇化发展的道路才会少走弯路。它应当是:走区域内城镇化与异地城镇化相结合,在近期内以发展大中城市为主,促进中小城市发展为大中城市,发展有潜力的重点城镇,尤其是大城市周围小城镇和县域中心城镇。远期内在大中城市发展基础上通过大力发展小城镇来实现贵州省全面城镇化,最终实现城乡一体化。
一是,区域内城镇化与异地城镇化相结合。贵州城镇化道路选择应在全国城镇化背景下进行,正如前面所述,贵州省工业化水平与东南沿海地区相差很大,2002年贵州省人均工业增加值仅为706元,相当于广东人均水平5549元的12.7%,按照人口流动规律,劳动力会从低效益的农业部门转向高效益的工业部门,据调查,20世纪末,贵州省农村外出务工到城镇就业的农民约占农村总劳动力的1/3,其中约有1/5左右到省外,特别是东南沿海一带大城市,人口呈现跨区域流动的趋势,一部分人甚至已经定居下来,这对于增加农民收入,减轻贵州生态压力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因此要坚持走区域内城镇化与异地人口城镇化相结合的道路,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技能培训,促进劳动力向区域外转移。 15/21 首页 上一页 13 14 15 16 17 18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