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实改进工作作风,深入农村、深入群众,体察民情,了解民意,一心一意谋发展,聚精会神搞建设。克服强迫命令、暗指挥,防止和杜绝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遵循科学规律,尊重群众意愿,充分调动和发挥农民群众建设小康社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5.6构筑农民增收突出重点提升扶贫开发整体水平的保障体系
2010年贵州省扶贫开发工作目标,全年减贫50万人、培训转移农村劳动力10万人、实施2000个村整村推进、筹集社会帮扶资金1亿元;突出五项工作重点,抓好七项试点工作,组织编制我省2011-2020年扶贫开发纲要,研究制定《贵州省扶贫开发条例(草案)》;平稳开展扶贫开发重点县调整工作,实现50个重点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10年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关心和支持下,全省上下同心协力,扶贫开发也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农村贫困现象明显缓解,贫困人口大幅度减少;贫困地区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得到很大改善,满足了群众最迫切的基本需求;贫困地区各项社会事业得到长足发展,贫困人口的基本素质得到了提高。
1.关注贫困农民,实现共同富裕。贵州省作为西部农业省份之一,“三农”问题仍较突出。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贫困差距不断扩大是我们必须正视的严峻现实。贵州省委十届七次全会报告指出:“目前贵州省欠发达、欠开发的基本省情没有变,在全国农村贫困面最大、贫困程度最深的状况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这“三个没有变”,凸显出扶贫开发在贵州省经济社会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扶贫开发是全党、全社会的事业。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到2020年基本消除绝对贫困现象、农民人均纯收入比2008年翻一番”的目标,明确指出“搞好新阶段扶贫开发,对于确保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具有重要意义,必须作为长期的历史任务抓紧抓好。”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没有全国的现代化,没有农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的小康。因此,扶贫开发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一项历史任务,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实现全国各地区共同繁荣和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
国际经验和国内实践充分表明,经济社会越发展,越要关注贫困;发展速度越快,越要关注发展的不平衡。在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农村贫困地区作为最薄弱的环节,农村贫困人口作为最弱势的群体,需要下更大的力气给予扶持。国务院扶贫开发纲要的序言中明确写到:“缓解和消除贫困,最终实现全国人民的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因此,贵州作为全国扶贫开发的主战场,能否顺利实现“到2020年基本消除绝对贫困现象、农民人均纯收入比2008年翻一番”的目标,无疑是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也是衡量扶贫工作执政能力、体现扶贫开发成效的“试金石”。贵州省委九届九次全会提出的“必须始终把三农工作作为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把扶贫开发作为三农工作的重中之重”的思想符合国情、省情。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省的小康;没有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性跨越,就没有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性跨越。因此,贵州扶贫开发工作要在过去成绩的基础上,不断总结、巩固、完善、提高,从思路、制度、机制、措施上进行全方位的探索,让贫困地区农民共享改革开放成果。
2.认清当前形势,创新工作思路。当前,既是贵州扶贫开发工作最好的机遇期,也是对扶贫工作要求更高、任务更重的“啃硬骨头”挑战期。执行1196元扶贫新标准后,贵州贫困人口增加到585.38万人,占全国贫困人口的14.6%;2008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为2797元,只是全国平均水平的58.8%,50个重点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虽然有明显增长,但绝对数很小;特殊类型贫困地区和特殊贫困群体的贫困问题亟待解决;全省尚有5198个贫困村未实施整村推进,占全国的1/5,已实施整村推进的贫困村投入少、效果不明显,还需要巩固和提高;保护与开发、扶贫投入与需求的矛盾突出;扶贫工作自身也还面临不少突出问题,特别是在解决贫困问题方面,积累的有效经验不多。
在经历了大规模扶贫开发(1986—1993年)、“八七”扶贫攻坚(1994—2000年)和新阶段扶贫开发(2001—2010年)三个主要阶段后。当前贵州和全国其他省市一样进入到了开发扶贫和社会救助“两轮驱动”的新阶段,进入了“生存型扶贫”向“发展型扶贫”转变的关键时刻,进入了农村改革、制度创新、现代农业建设推动的重要时期。既要清醒面对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更要看到扶贫开发工作面临前所未有的良好机遇。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是做好扶贫开发工作的根本保证;国家扩大内需,把“三农”作为投入重点,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政策措施,为扶贫工作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国家实行新的扶贫标准,扩大了扶贫政策的覆盖范围;扶贫开发多年的工作实践,为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积累和探索了丰富的经验;社会各界对扶贫开发给予广泛的关心和支持,推动了“大扶贫”格局的形成。 18/21 首页 上一页 16 17 18 19 20 21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