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正如国务院扶贫办主任范小建指出的那样:“针对贵州目前存在的贫困问题,完全有效的经验不多,迫切需要大胆探索、理清思路、强化措施”。因此,在这样一个新的形势、新的情况下,迫切需要我们在扶贫开发工作对象、目标任务、工作重点、投入体制、主要政策措施、资源整合、评价方法与体系等方面作出新的调整,力求抢占国家新一轮扶贫开发纲要政策制高点。
3.明确指导思想,提高开发水平。根据省委、省政府对全省三农”工作的部署,当前扶贫开发工作围绕到2020年基本消除绝对贫困现象、农民人均纯收入比2008年翻一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这三大目标,抢抓全面实施农村低保制度性“兜底”安排和实行扶贫新标准的机遇,把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作为根本保证,把尽快稳定解决扶贫对象温饱并实现脱贫致富作为首要任务,把提高农村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作为工作重点。以产业化扶贫为重要抓手,进一步加大草地生态畜牧业、蔬菜、油茶、果药竹等特色优势生态产业发展力度,做大做强产业,提升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以扶贫开发和农村低保两轮驱动作为工作手段,把产业化扶贫作为整乡推进、区域发展的核心内容,构建“大扶贫”格局,切实改变贵州喀斯特石漠化地区、少数民族聚居区、革命老区、地方病多发区等特殊类型贫困区域的贫穷落后面貌;以提高贫困群众基本素质为目的,围绕劳动力稳定转移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围绕产业化扶贫加强农民适用技术培训,促进农村贫困劳动力稳定转移、转产、创业;以机制创新为动力,进一步建立健全党委政府领导“大扶贫”的部门责任落实机制、以效益优先竞争入围的扶贫项目安排和合同管理机制、以扶贫效果为导向的“以奖代补”扶贫资金分配和使用机制、以扶贫开发规划为统筹的整合政策、资金、项目机制、以激励为目标的扶贫工作绩效考评奖惩和问责机制,不断提高扶贫工作水平和成效。
4.突出五项重点,促进协调发展。﹙1)突出产业化扶贫。按照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要求,贵州扶贫开发要突出五项工作重点:突出产业化扶贫,坚持“统筹安排、抓大不放小”的原则,大力发展产业化扶贫。“抓大”就是突出把培育发展主导产业作为整体脱贫的主渠道,实施区域性连片开发,重点发展草地生态畜牧业、蔬菜、油茶、果药竹等产业,打造一批产业扶贫亮点。“不放小”就是把扶持发展特色经济作为瞄准贫困农户的重要举措,帮助贫困乡村、贫困农户按照市场需求和发展趋势,找准比较优势,合理开发当地资源,发展村级特色产业,建立农民增收的稳定来源。按照主导产业与特色产业统筹兼顾,线、面产业带建设,整村、数村、区域、县域推进的思路,实行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群众主体、企业带动的发展模式,做到“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规模化发展”。﹙2)突出整乡推进工作。创新整村推进扶贫开发机制,在整村推进基础上整合资源,整乡数乡区域化连片推进,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改变“存量资金”的安排方式,在“存量不变”的前提下,把过去单一贫困村投入25—50万元的分散投入方式转变为数村乃至整乡集中连片投入,提高存量资金的使用效果。在全省产业布局的框架下,把产业化作为整乡推进的核心内容,集中资金支持贫困地区的主导产业和重点项目,促进产业化发展区域与整村推进区域的有效衔接。以科学规划为龙头,以扶贫开发综合治理为目标,以县为单位进行统筹,构建整合项目、资金的工作平台,充分调动各职能部门的积极性,在“渠道不乱、用途不变、各负其责、各记其功”的原则下,统筹各部门的力量,重点突破、协作推进,共同推动整乡推进扶贫开发,发挥不同渠道资金的“集聚效应”和财政扶贫资金的“黏合剂”作用。﹙3)突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按照“调整结构、突出重点、加强管理、提高质量”的思路,结合就业形势和产业发展,以初中毕业后、高中毕业后未入学的“两后生”为重点对象,围绕促进劳动力稳定转移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围绕产业化扶贫加强农民适用技术培训。按照培训时限和培训内容分层次开展形式多样的省、地、县三级培训,切实提高培训质量和转移就业效果。同时,加强与国家助学补助制度的对接,结合我省实际,研究提出对农村贫困家庭子女接受职业、技能教育再补贴的具体办法。加强对贫困地区干部培训,确保扶贫政策落到实处。﹙4)突出社会扶贫。继续加强与4个对口帮扶城市在经贸协作、产业发展、特色农业、劳务输出、旅游产业和人才培训等方面的帮扶与协作,确保对口帮扶项目的实施质量和进度,达到扶项目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按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市场导向、做大做强产业的要求,搞好产业的梯度对接。把引进龙头企业作为重大战略任务抓紧抓好,按互利共赢的要求,大力引进龙头企业,建立健全合作发展协调机制,着力提升我省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按照“统筹规划、自主选择、集中使用、提高效率”的原则管理使用社会帮扶资金,推动完善《关于大连、青岛、深圳、宁波四市对口帮扶资金使用和项目管理办法》。 19/21 首页 上一页 17 18 19 20 21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