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长远来看,随着加入WT0以后农业领域的日益国际化,大量低价高质的农产品会进入我国市场,提高粮食价格无疑会降低我国农副产品的国际国内市场竞争力,增加我国农副产品贸易的难度。因此,在经济发展和改革初期曾经产生巨大作用的提高农产品价格政策不再是能够长期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措施。因此,加强农业基础建设投资、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提高农业生产能力是长期提高农民收入的可行途径。
2.影响农民收入增长其它相关因素分析
由于上面的模型的抽象和简化,剔出了很多有关的影响因素,文中接下来继续对其他影响因素进行定量分析:
1.科技进步和制度创新对农民收入增长的影响。通过参考新古典经济理论中的索洛模型,对于广义的技术进步(包括农业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等方面考虑对农民收入的影响。其效果可以通过增加农业产出(农业总产值)促进农民收入增长。由于农业生产能力对于农民收入具有较大贡献,所以农民收入在整个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过程中获得了增长。
2.通过提高农产品品质增加农民收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越来越提高,大部分人民群众己不仅仅满足于温饱,人们对生活质量更加注重,农产品品质也毫无例外被投以更多的关注。因此,通过科技进步改进农产品品质,满足消费者对农产品高质、安全,方便、营养的需求,不仅对扩大农产品的国内国际销路非常有利,也可以提高农产品的价格,增加农民收入。
3.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农民收入。通过基于“H.Chenery提出的:经济结构转变与经济增长之间具有密切的相关关系。”这一理论的分析,选用结构变动率来反映产业结构的变动趋向。考察农业产业结构变动率与农民农业收入增长率之间、农村产业结构变动率与农民纯收入增长率之间是否确实具有正相关关系。但是我们需要注意的是,当经济总量的各组成部分同步增长或同步减少时,总量的结构变动率往往固定不变。而农业经济总量变动如农业总产值指标的变动会对农民农业收入增长产生影响。
4.筑农民增收长效机制的政策建议
破解“三农”问题的出路不完全在“三农”内部,在立足解决“三农”内部基本矛盾的同时,必须跳出“三农”,在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中寻找答案,着力制度创新,优化路径选择。历史和现实反复告知我们,只有充分遵循市场规律,让各种生产要素自由流动,才能活跃农村市场,增加农村收入。为应对经济失衡、启动农村消费市场,虽然政府采取了家电下乡补贴、汽车下乡补贴、摩托车下乡补贴等刺激政策,取得了一定效果,但是不能将农村市场变为劣质产品销售地,忽视农民的消费主权。农村消费市场启动效果不佳的关键因素是农民收入增长缓慢,无力消费。因此,必须采取措施解决制约农民增收的各种矛盾,促使主收入渠道继续增收,潜在收入渠道得以释放,确保促进农民增收。
统一城乡劳动力市场,改善农民就业状态。工资性收入已经成为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在我国人多地地少、农村人口比重高的背景下,农民进城务工获取工资性收入将长时期存在,其对农民收入的贡献也会越来越大。保障和扩大农民工就业,不断转移更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逐步改善农民工就业状态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但是,一方面由于一直以来实行城乡分割的劳动力市场,农民进城务工受到种种限制,难以享受国民待遇,农民工“进城难'。另一方面,一旦遇到金融危机等系统性风险,农民工被企业无条件“送'回老家,出现“出城易”。农民工“进城难'与“出城易”并存。而市民即使失业也还有最低生活保障,因为他们有失业保险,也就不会“出城'。因此,保障农民工就业,就要解决农民工的相关问题。新《劳动法》的实施,为有相对固定工作的农民工带来了福音,但是,如不处理好各种保险制度的地域对接和城乡对接,其对农民工并没有真正的实惠,相反可能变成一种负担。同时,对于长期在城市工作的农民工来说,如不能解决城市户口问题,诸如住房、孩子上学问题也就无法得到根本解决。
支持中小企业发展,扩大农民工就业机会。对中国而言,面临的并不是金融危机,而是经济危机,一个不争的事实是中国工业制品产能过剩。矛盾最集中的领域是加工制造业,尤其是外向型中小企业及产业集群。相比较大企业而言,带动农民就业最多的是中小企业。中小企业抗风险能力较弱,财政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增强其抗风险能力。应对金融危机,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但是,一定要避免刻意保护已被市场淘汰的企业,无视市场优胜劣汰机制。而且,当前应该在支持大企业、大项目的同时,通过补贴、贴息、政府采购等多种形式重点支持小企业、小项目,支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促进产业升级换代,增加农民就业机会。
完善农业风险控制体系,稳定农民经营性收入。由于农业基础设施仍然不牢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较低,农业生产波动较大。农业是外部性很强的弱质产业,政府支持责无旁贷。一是重构农村保险市场。改变过去农业生产风险和收益不对称的弊端,构筑农村风险控制体系,加大农村保险扶持力度,降低农民的生产风险。 5/12 首页 上一页 3 4 5 6 7 8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