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窃喜,这不是一个很好的教学资源吗?
于是,同学们都陷入了深思,并自发地讨论、交流起来:“我觉得这三种形状的特征是一样的,都是上下一样粗。”
“这三种形状的上下底面都是一样的。”……
“那圆锥可以用这个公式计算体积吗?”我趁机追问。
“不可以,因为圆锥的上下不一样,只有一个底面。”同学们几乎是异口同声。
“老师,我觉得三棱柱也可以用底面积乘高的方法计算体积。”
“只要符合这些特征的立体图形都可以用这个公式来计算体积。”刚才提出问题的小男孩替我作出了总结。
“真了不起,这个要到初中才学到的知识就被我们发现了,老师为你们感到高兴,因为你们已经迈出了主动探索的第一步。”成功的喜悦在每个同学的脸上跳跃,学习兴趣自然更浓了。
(二)引导自主梳理知识,有效建构认知框架
复习不等于重复,它是在学生学完了数学的某一个单元或全部内容之后,进行的一次系统地、全面地回顾与整理,以达到将各部分知识进行有机的整合,构建数学知识的结构体系,形成整体性的数学“认知框架”,进一步完善学生的数学认知结构,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引导学生自主梳理基础知识是关键。
如复习《常见的量》,这是学生在不同学段学过的比较独立的知识,通过这节课的复习,让学生能够把这些比较零散的量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出示课题以后,我让学生花一分钟时间先静静回忆小学阶段学过哪些计量单位,然后引导他们在小组内进行分类整理。六分钟以后,全班十二个小组全部整理结束。
“你把常见的量分成了哪几类?”学生很快把七大类量整理得清清楚楚。
“请你用合理的顺序给这几类量排一排,并说明排列的依据。”同学们一时被我问住了。
教室里顿时没了一点声音。这时,班上的小个子男孩高高举起了手。我请他把卡片上的各类量在黑板上排列。果然,他把长度单位、面积单位、体积单位、容积单位排到了一起,质量单位、时间单位、货币单位独自一类。
“因为长度单位、面积单位、体积单位和容积单位之间有联系,所以我把它们排到了一起……”
听完他的解释,同学们恍然大悟:“原来还真有这么大关系呢!”
接着我让学生把各类量中的计量单位全部按大小进行板书,这时,呈现在黑板上的已不再是单独的量了,而是一张常见量的知识网。
当然,在引导学生自主整理的时候,教师要对整理的方法进行指导,发展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有了这样的意识和能力,久而久之,学生在每一个单元学习结束后,会自觉主动地尝试自己整理知识,提高了学生数学学习的意识和复习整理的能力。
(三)练习设计层层递进,注重有效提升
复习课的主体是知识的再现,就是学习将已学过的知识不断提取的过程,教师要通过合理的方法,设置恰当的问题与习题,通过小组讨论、交流以唤起学生的回忆;多练习一些分层次的练习题。分层次的练习题的设计应把握知识的连接点,做到一道练习题击中多个知识点,起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在复习中通过总结以往的数学知识,使学生集中温习,集中理解,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在见多识广的基础上,加强概括、分析、综合、比较,揭示解题规律和思考方向,使学生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获得新鲜见解。
例如:在复习《平面组合图形的面积计算》时,我设计了这样一道练习题。
如图(单位:厘米),三角形的面积是()平方厘米,平行四边形与梯形的面积的最简整数比是()。
我让他们先独立思考解决。因为对平面图形面积计算比较熟悉了,所以学生对这道题并没有太大的难度。才一会功夫,全班除了个别学困生外都举手表示已经完成。
我先请一位中等生说说她的解决思路:“先分别计算出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面积,再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去比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面积和,结果是2:3。”
“我是分别计算出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面积,然后再比,结果也是2:3。”
这时,教室里还有五分之二的同学把手举得高高的,“这样做太麻烦了!”
“哦?”我故作惊讶状,“还有更简单的方法吗?”
“我是在平行四边形内添了一条线,把平行四边形平均分成了两个三角形,它们跟右边的三角形是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占了两个三角形,而梯形占了三个三角形,所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比梯形的面积就是2:3。”
刚才用前面两种方法的同学恍然大悟,一个女生还小声地自责:“我怎么没想到这种方法呢,真简单!”
“同学们,其实好多数学问题不只有一种解决方案,只要你们肯积极动脑,老师相信你们的解题方法会越来越巧,越来越妙。”
【结束语】
新授课像“栽活一棵树”,复习课似“育好一片林”,栽活一棵树容易,育好一片林要花功夫。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个人到学校上学,不仅是为了取得一份知识的行囊,而主要是获得聪明。真正的数学复习课是学生认知策略的习得、数学思想方法的获得及解决综合问题能力提高的极好时机,应该是一个积极思考的王国。因此我们的努力就不应该仅用在记忆上,而应该用在思考上,必须让学生生活在一个思考的世界里。我愿意做学生积极思考的同路人,让复习课成为学生的智慧之旅,生命之旅。 2/2 首页 上一页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