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论文网! 识人者智,自知者明,通过生日认识自己! 生日公历:
网站地图 | Tags标签 | RSS
论文网 论文网8200余万篇毕业论文、各种论文格式和论文范文以及9千多种期刊杂志的论文征稿及论文投稿信息,是论文写作、论文投稿和论文发表的论文参考网站,也是科研人员论文检测和发表论文的理想平台。lunwenf@yeah.net。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社会科学 > 法律论文

侦查策略与非法取证方法的界限-论文网

时间:2014-12-06  作者:仇万娥

论文摘要:我国现行刑事诉讼法第43条对有关非法取证方法作出了限制,但在司法实践中对侦查策略与非法取证方法的界限的把握存在很大差距。我们应根据侦查工作的规律和实际工作需要在保障人权和打击犯罪需要间界定两者的界限。
论文关键词:非法取证,侦查策略,界限

我国《刑事诉讼法》第43条明确规定:“严禁刑讯逼供和以威胁、引诱、欺骗以及其他非法的方法收集证据。”这被视为我国对非法取证行为的基本态度,随后两高的司法解释作出了进一步规定:以刑讯逼供或者威胁、引诱、欺骗等非法的方法收集的犯罪嫌疑人供述、被害人陈述、证人证言,不能作为“指控犯罪的根据”和“定案的根据”。两高的司法解释明确了排除非法言词证据法律效力的后果。基于打击犯罪本身的特点,侦查策略在侦查工作中显得尤为重要,很少有案件在缺乏成功侦查策略运用的情况下得以侦破。一定程度地使用威胁、引诱、欺骗等方法取证,属于取证策略,常见还有秘密侦查(秘密搜查、秘密提取、控制通讯、秘密拍照、圈套引诱等),不能简单地把这些手段收集的证据界定为非法证据。因此,我们有必要结合当前的侦查工作的现状,对非法证据排除规则进行讨论,以便明确侦查策略与非法取证方法的界限,更好地指导侦查工作的开展。

一、侦查工作中侦查策略运用的现状

尽管我国立法上未明确确立非法证据排除规则,考察侦查工作实际,可以说我国《刑事诉讼法》第43条并未起到其应有的作用,主要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实践中对刑讯逼供的把握与理论存在差距。严禁刑讯逼供,这已成为社会共识,对于刑讯逼供在理论上定义为“是在刑事诉讼过程中,追诉者对被追诉者进行讯问时采用肉刑、变相肉刑或精神折磨等方法逼取其供认犯罪的行为”。肉刑是指对被追诉者的肉体进行摧残或伤害,如殴打、夹指、捆绑、吊起、用警棍电击等;变相肉刑是指罚站、罚跑、罚冻、罚晒、罚饿等;精神折磨是指用药剂催眠、不让睡觉、搞车轮战等。实践中,特别是侦查工作,肉刑或变相肉刑已基本杜绝,但审讯则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一定的精神强制,包括在审讯的12小时期间不让审讯对象睡觉、闭目养神,在凌晨审讯对象意志薄弱时加大审讯力度,为保持审讯强度或调整审讯人员而派出不同的审讯人员上场审讯等。勿庸置疑,这些都是审讯中最为常用的手法,但这在学者眼中却可能属于精神折磨型的刑讯逼供。实际操作中,迄今为止并未见到因采取学者们所说的精神折磨审讯措施而导致证据被排除。

二是实践中大量运用威胁、引诱、欺骗等取证手段。一方面,法律规定不得使用威胁、引诱、欺骗的方法取证,另一方面,威胁、引诱、欺骗却是侦查取证中最为有效和常用的方法之一,并被不断归纳总结成为系统审讯方法的一部分,包括运用于突破行贿人和企图替犯罪嫌疑人掩盖罪行的证人。如为了使犯罪嫌疑人认为侦查人员已掌握了充分的证据而放弃抵抗,审讯人员会通过欺骗方式使其产生罪行已完全暴露的错觉;为了对犯罪嫌疑人进行法律政策教育,审讯人员会利用强制措施、从重从轻、自首立功、亲情等进行威胁或引诱。可以说,威胁、引诱、欺骗在实际工作中被大量使用,成为破案比较有效的方法。因此,我国刑事诉讼法第43条的规定与现实相脱节,可操作性不强,无法在实践中被有效实施。我们认为有必要将禁止使用威胁、引诱、欺骗的取证手段变为有范围的允许,以便立法能切实科学地对侦查行为进行规制,在保障人权和打击犯罪间找到符合实际的平衡点,其理由如下:

首先,完全禁止采取威胁、引诱、欺骗的方法讯问犯罪嫌疑人不符合讯问的规律。实践中,成功的审讯策略往往也是案件得以侦破的重要原因,在贪污贿赂案件侦查中,特别是贿赂案件的侦查中,审讯突破是最为关键的一环,对抗非常激烈,以致某些时候甚至是一种没有刀枪的生死较量,在这种情况要求侦查人员不使用包括威胁、引诱、欺骗在内的讯问策略而获取罪犯诚恳且自发的有罪陈述,无异于缘木求鱼,而讯问也将不再具有作为一种侦查手段的意义。

其次,威胁、引诱、欺骗的讯问方法在目前的法律框架内很难界定,且与我国的刑事政策不一致。从我国目前的立法和司法解释上看,并未对上述三种方法作出界定,实践中的许多行为也将无法准确评价。如两共同贪污嫌疑人被同时传唤到检察机关接受讯问,两人均未作出供述,侦查人员有意在审讯中途安排嫌疑人甲上洗手间,并经过嫌疑人乙谈话房间的门口,让乙看到甲经过,并在经过时故意跟甲说:争取主动,我们就会给你机会,行,走吧。随后,在继续审讯嫌疑人乙时加强向其传达“你不说别人也会说”的暗示,使其以为嫌疑人甲已经供述并获从轻处理,抵抗只会对自己不利而作出供述。我们很难说侦查人员在这过程中就隐瞒或故意虚构了事实。同时,“坦白从宽、抗拒从严”本身包含着“引诱”和“威胁”,即以宽大处理为引诱,以从严处理相威胁。

再次,以威胁、引诱、欺骗的方法获取的供述未必虚假,其对自白真实性的危害并没有刑讯逼供那么大。一般来说,言语上的威胁、引诱和欺骗不会抑制或剥夺犯罪嫌疑人的意志自由。比如,“你现在主动交待就是自首,我们可以为你取保候审(引诱),你继续抗拒就会拘留你(威胁)”。“某某(行贿人)已经交待了并提供了一些当时的录音资料(实际上行贿人并未交待也无录音资料而进行欺骗),主动交待才是你的出路。

查看相关论文专题
加入收藏  打印本文
上一篇论文:侦查权检察监督法理基础再论_控制方式-论文网
下一篇论文:再论自然人的民事责任能力_监护责任-论文网
社会科学分类
职称论文 政治论文
小学音乐论文 音乐论文
音乐鉴赏论文 美术论文
社会实践论文 军事论文
马克思主义论文 职业生涯规划论文
职业规划论文 人文历史论文
法律论文 文学艺术论文
企业文化论文 旅游论文
体育论文 哲学论文
邓小平理论论文
相关法律论文
最新法律论文
读者推荐的法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