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论文网! 识人者智,自知者明,通过生日认识自己! 生日公历:
网站地图 | Tags标签 | RSS
论文网 论文网8200余万篇毕业论文、各种论文格式和论文范文以及9千多种期刊杂志的论文征稿及论文投稿信息,是论文写作、论文投稿和论文发表的论文参考网站,也是科研人员论文检测和发表论文的理想平台。lunwenf@yeah.net。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社会科学 > 文学艺术论文

习语翻译与文化意象

时间:2011-04-22  作者:秩名
3.2. 改变或放弃文化意象

翻译活动是译者在理解源文的基础上,用目标语将其准确表达出来的过程。在这个过程当中,翻译的对象是客观存在的,不受译者主观的控制,译者不能随意的添加,删减内容。另一方面,翻译出来的成果是要受到检验标准的制约,具体说,任何翻译成果都要受到社会接受力(social acceptability)的检验(刘宓庆,1999:53)。这一客观制约性,决定了习语翻译时,文化意象必须要符合目标语文化的社会接受力。如果文化意象在目标语中不能被读者所接受或者与社会的约定俗成机制相冲突,要必须要放弃或改变文化意象。例如,They can't make bricks without straws.如果完全保留文化意象译成“没有草就不能做砖”,这就与汉语的表达习惯不一致,而且还会造成所指意义的理解障碍。此时,改变文化意象,译成“他们不能做无米之炊”更加恰当。汉语的成语“笑掉大牙”,如译成英语为laugh off one's teeth,外国读者会不明白或者觉得表达别扭,适当的改变文化意象将teeth换为head,就既能表达成语含义,又能在译语读者头脑中产生清楚的文化意象。

有一些习语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有非常独特的意义,如一些寓言故意或典故派生出来的习语。这类习语一般较难直接进入目标语,翻译时只有放弃文化意象,保持它的概念意义,执行翻译的基本功能。例如:Lieut. Jackson showed the white feather in battle by skulking in therear. 在西方文化中,斗鸡的尾巴上长了白色的羽毛表示体质下降,从而引申为懦弱或胆怯的意思。而汉语中没有与之相对等或相似的文化意象,因为既不能直接将文化意象转换到汉语表达当中,也不能改变文化意象使之与汉语表达相符,就只能放弃文化意象,译为:“杰克逊少尉打仗时躲在后方,露出了他的胆怯”。汉语中的习语表达如“粗枝大叶”和“初出茅庐”很有中国特色,不易被外国人所接受,翻译时就只能舍弃文化意象译成to be crude and careless和at the beginning of one's career。

3.3. 增加文化意象

翻译习语的过程是一个受客观性制约的过程,但在这个过程当中,译者可以根据源文的文本类型,语境等因素采取灵活的翻译策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翻译过程同样也是译者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过程。在这个过程当中,为了修辞达意,文体着色的效果,在不改变习语所指意义的条件下,可以增加或增添文化意象。例如:Finally she found out the real state of the case. 这个句子可以增加文化意象,译为:“她终于把这件事情弄得水落石出了”,表达准确而又生动。Truth will com to the light可译为“纸包不住火”,而Absence makes the heart grow fonder.也可能根据具体情况译为“新婚不如久别”。而汉语成语如“分辨良莠”翻译过程当中增加文化意象,译为:'Separatethe sheep from the goats',“多管闲事”应译成poke one's nose into others' business.适当的添加文化意象,不但能够增加文体色彩,同样也更容易被目标读者理解。

4.结束语

习语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和文化背景下形成的,其文化色彩浓厚,在翻译过程中要注意文化成分的处理。虽然文化间存在差异,但由于语言间存在异质同构现象,以及文化间的相互作用影响,文化意象在不同文化间转换是有可行的,但概念空缺也使其有一定的局限性。根据不同的情况,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可以直接转换,增加或放弃文化意象。翻译习语时,即要重视所指意义在语际转换时的准确,也要重视文化意象的处理。只有做到这两点,才能够在“达意”的基础上,做到“传情”的效果,方是翻译中的上乘之作。


参考文献:
[1]骆世平.《英语习语研究》[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2]刘宓庆.《当代翻译理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9.
[3]王东风.“评Nida的读者同等反应论”[A],杨自俭主编.《英汉语比较与翻译》[C].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4]Newmark,Peter. A Text Book of Translation[M]. London: Prentice Hall, 1988.
[5]Thompson, Geoff.Introductionto Functional Grammar[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
[6]Bell, Roger. Translation and Translating: Theory and Practice[M]. 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1.
[7]周依萍,李亚舒.“未来观与文化观--中西文化比较研究思考二”[A],刘重德主编.《英汉语比较与翻译》[C].青岛:青岛出版社,1998.
[8]Bassnet,Susan& Andre Lefevere. Constructing Cultures---Essays on LiteraryTranslation [C]. Shanghai: Shanghai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Press, 2001.
[9]许文胜,朱章华.'英语比喻性词语中文化内涵及翻译'[A],郭建中主编.《文化与翻译》[C].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0.
 

查看相关论文专题
加入收藏  打印本文
上一篇论文:我看中国传统译论——浅议传统思维模式下的译论和发展方向
下一篇论文:现代汉语中新出现的程度副词“巨”、“超”(超级)
社会科学分类
职称论文 政治论文
小学音乐论文 音乐论文
音乐鉴赏论文 美术论文
社会实践论文 军事论文
马克思主义论文 职业生涯规划论文
职业规划论文 人文历史论文
法律论文 文学艺术论文
企业文化论文 旅游论文
体育论文 哲学论文
邓小平理论论文
相关文学艺术论文
最新文学艺术论文
读者推荐的文学艺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