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论文网! 识人者智,自知者明,通过生日认识自己! 生日公历:
网站地图 | Tags标签 | RSS
论文网 论文网8200余万篇毕业论文、各种论文格式和论文范文以及9千多种期刊杂志的论文征稿及论文投稿信息,是论文写作、论文投稿和论文发表的论文参考网站,也是科研人员论文检测和发表论文的理想平台。lunwenf@yeah.net。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社会科学 > 文学艺术论文

归化异化与英汉习语翻译

时间:2011-04-22  作者:秩名

论文导读:习语是各民族人民生活经验的结晶,具有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文化背景,是语言文化中的瑰宝。习语的翻译过程不仅是语言的转换过程,也是文化移入的过程。英语习语的形成受生存环境、风俗习惯、文学、社会历史、宗教信仰等诸多文化因素的影响。因此,习语的翻译必须综合多方面的因素,充分考虑其文化色彩。本文探讨了习语的文化差异,从归化与异化角度进行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翻译策略。
关键词:归化异化习语翻译
 

1. 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性

生存环境的不同使习语具有浓厚的民族色彩,本土人能轻易明白的习语内涵,外国人却会不知所云。语言学家伊思·罗伯逊在其《社会学》中指出:语言是文化的根本,没有它,文化就无法存在;而习语又是语言的精髓,所以习语更加能够折射和反映文化。可见,文化的覆盖面很广,它是一个错综而又复杂的体系。如果不了解习语的文化背景,及易造成对习语的错误理解。例如:在不了解英汉文化差异的情况下,人们可能将汉语中“龙”错误等同于英语中“dragon”。因此,在英汉习语的翻译中,必须对英汉文化差异有所了解。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1. 地理环境

习语的产生与人们的生活的环境密切相关。英国是一个岛国,其日常生活与海洋密切相关。所以,英语中出现了大量有关海洋的习语,例如:He is all at sea as to what to do next.(他惘然若失,不知下一步该怎么办)“all at sea”指在海上漂泊,以致船上的人都不知身在何处。如今这一习语意为“不知所措”。此类短语在英语中大量出现,如 “a drop in the ocean”, “plainsailing”, “between the devil and the deep blue sea”, “feel under the water”。而中国自古以农业为主,对航海知识所知甚少,却有很多习语与农业相关。例如:“瑞雪兆丰年”、“枯木逢春”、“拔苗助长”、“顺藤摸瓜”、“瓜熟蒂落”。

1.2. 风俗习惯

习语作为民族文化的特殊组成部分,与民族的风俗习惯紧密相关。英国人饮食和养宠物的习俗就对英语有很大影响,一个典型例子是对狗的态度。人们对狗有深厚的情感,“狗”在英语中没有任何贬义色彩。发表论文,归化异化习语翻译。在习语中,人们常以狗喻人。如You are a lucky dog(你是一个幸运儿),Every dog has his day(凡人皆有得意日),Olddog will not learn new tricks(老人学不了新东西)等等。而狗在汉语中是一种卑微的动物,在习语中多含贬意,如“狐朋狗党”、“狗急跳墙”、“狼心狗肺”等。虽然近些年养宠物的人数大大增加,狗的地位似乎有所改变,但其贬义形象却深深地留在汉语文化中。如此看来,英汉语中狗的形象差距甚远,这给英汉习语的互译造成一定困难。如长期来很多译者将“走狗”译为 “running dog”,这必定在英汉语读者中引起截然不同的感受。

1.3 文学

一个民族的文学是该民族语言的精华,是民族精神的外在体现。文学巨匠们锤词炼句,使文学作品中的精彩语句在民间广泛流传,最终形成习语。如莎士比亚的作品中妙语连珠,许多语句脍炙人口,逐渐成为习语,例如《奥赛罗》中“green-eyed monster”。“green”的概念意义与中文“绿色”含义相同,但联想意义却与中文大不相同,含有“嫉妒”之意。如:Robert is a green-eyed monster but he tries to hideit.(罗伯特是一个嫉妒鬼,但他总试图掩饰这点。)

1.4. 社会历史

英汉两种语言中还有大量由历史典故形成的习语。这些习语往往不能单从字面意义去理解。如英法在历史上曾发生百年战争,法国在历史上曾是英国的死对头,很多习语反映了英法曾有的矛盾。如“take a French leave”意指“不辞而别”,类似习语如meet one’s Waterloo(一败涂地),a Dutchtreat(各自付费,AA制)。而汉语中的习语很多来源于中国经传典籍、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例如“守株待兔”、“愚公移山”、“黔驴技穷”等源于寓言故事,“夸父追日”、“嫦娥奔月”、“画龙点睛”等出自神话传说。这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独特的古代文化,很难在英语中找到对等的习语。

1.5. 宗教信仰

宗教对各民族的历史发展都有着重大的影响,许多习语带有深厚的宗教色彩。英美人信奉基督教,《圣经》中一些故事和人物在西方世界家喻户晓,逐步形成了习语。如: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天助自助者)。又如“as old as Adam”,因为亚当是最早的人类,这一习语译为“很久以前的、极古老的”。而在中国,佛教传入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人们相信“佛”在左右着人世间的一切。与此有关的习语很多,如“借花献佛”、“五体投地”、“大慈大悲”、“不看僧面看佛面”、“跑了和尚跑不了庙”等。发表论文,归化异化习语翻译。

2. 异化翻译与归化翻译

2.1. 归化与异化

所谓归化,即在翻译处理中要求译者向目的语言读者靠拢,采取读者所习惯的目的语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归化派代表人物奈达 (Nida) 提出了“译文基本上应是源语信息最切近的自然对等”的主张。他从社会和文化的角度出发,把译文读者置于首位,并仔细分析源语信息的意图,采用“功能同构”策略以寻求译文读者和原文读者的同等反应。其功能对等理论认为,翻译是一种交流,翻译过程注重人们从译文中获得什么,译文的表达方式是完全自然的。通顺的归化翻译能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原文,避免文化冲突,消除文化障碍,最终达到文化交流的目的。

所谓异化,即是要求译者向作者靠拢,采取相应于作者所采用的原语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美国解构主义翻译家韦努蒂 (Venuti) 主张异化译法。其目的是要发展一种抵御目的语文化价值观占主导地位的翻译理论和实践,以表现外国文本在语言和文化上的差异。他提出一种反对原文通顺的翻译理论和实践,即解构主义翻译理论。韦努蒂认为,翻译的目的不是在翻译中消除语言和文化的差异,而是在翻译中表达出这种语言和文化的差异。简言之,异化就是承认并容忍差异,并在目的语中表现该文化差异。

2.2. 习语的翻译策略

总体来说,归化法以译语或译文读者为归宿,主张使用读者熟知的译语表达方式,使译文读者获得与原文读者完全相同或相近的认知和感受,从而克服文化障碍,避免文化冲突。异化法则认为,翻译的目的不是在翻译中消除语言和文化的差异,而是在翻译中表达出这种语言和文化的差异。从文化交流的角度看,异化法无疑更能表现异域文化的不同,促进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因此笔者认为翻译过程中应以异化法为首选考虑。当然,作为不同的翻译手段,归化与异化都有其优势和不能尽善之处。因此,在对英汉习语的翻译过程中,要综合考虑习语的特点及人们的心理接受程度,灵活使用翻译策略。具体说来,可以考虑以下方法:

2.2.1. 异化直译法

异化直译指在不违背目的语规范和不引起错误联想的前提下,在译文中尽量保留原习语中的比喻、形象、民族和地方色彩,同时又传达了原文的内容,不仅保存了原文的字面意义、形象意义和隐含意义,而且在修辞作用与风格上与原文相符,即目的语的习语可用与源语相应的习语来翻译。例如“失败是成功之母”译为 “Failure is the mother of success”,“祸不单行”译为 “Misfortunes never come singly”。发表论文,归化异化习语翻译。这样即保留了字面意义,又生动形象。

2.2.2. 异化直译加注法

翻译中,原文中的一些喻体的内在含义是目的语读者难以理解的,仅仅直译会造成理解困难。但是在直译的基础上对典故、喻体加以注释说明,既不会歪曲原文的形象,又有益于文化交流。如“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译为 “Three cobblers with their wits combinedequal ZhugeLiang the master mind.” 对中国人而言,诸葛亮是智慧大师,但英美人未必知道这一点,译文中以the master mind加注,使译文含义一目了然。有人认为,加注会影响阅读,但既然读的是外国的作品,肯定有不懂之处,通过加注可以更好了解外国文化,因此是一种必要的手段。

2.2.3. 归化意译法

英汉习语毕竟属于不同语言,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产生。有时过分强调异化法,会加重读者对译文的陌生感,使读者难以接受,最终妨碍文化交流。故根据目的语的民族心理,在异化译法无法表达的情况下,可采用归化意译法,即舍去形象而重在喻义的表达。比如 “lucky dog” 只能译为“幸运儿”。如果对国人说“你是一只幸运狗”,料想会遭来一场争吵。发表论文,归化异化习语翻译。再如:“我要是有个三长两短,你给玉山捎个话。”译为 “If any thing should happen to me,let YuShan know.”

2.2.4. 归化解释性翻译法

由于汉英文化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因此汉英的很多典故习语必然带有强烈的历史文化色彩。发表论文,归化异化习语翻译。翻译中如舍弃原文中富有民族特色的形象而代之以平淡的概念,不仅译文单调,失去原汁原味,更无特色可言。而解释性翻译可解决上述矛盾,即在译文里既保持原文的典故、喻体,又加上简要的解释,以突出其形象特征。这样可省去繁琐的注释,使译文读者获得鲜明的印象,抓住原文中所用典故的精神实质。如 “This hopeful young person soared intoso pleasing a Cupid as to constitute the chief delight of maternal part of the spectators.”(Dickens,Hard Times) 译为“这个很有希望的年轻人就扮成极其讨人喜欢的插着双翅的爱神丘比特”译者在保持形象的基础上加一些注释性的词语,既完整地表达了原意,又增强了修辞效果。发表论文,归化异化习语翻译。丘比特的形象是个手挽弓箭、长着双翅的美貌男青年。如译文只直译其名,则显得枯燥,读者也许还得查看注释。

2.2.5. 异化归化结合法

由于英汉两个民族在文化上的种种差异,有的习语在目的语中难以找到和源语中相对应的喻体,译文难现原文含义。即使用异化法保留了原文的文化色彩和形象,但显得生硬,且容易造成语用失误;如完全采用归化译法,则牺牲了原文的生动形象和异域文化色彩。因此可采用异化归化结合译法,即在直译的基础上意译,这样既保留形象,又为读者所理解。例如 “He is wealthy. To give him money issimply carrying coals to Newcastle.” 可译为“他很富有,给他钱简直是往纽卡斯尔运煤——多此一举。” (纽卡斯尔是产煤盛地,往纽卡斯尔运煤无疑是多此一举。)

3. 结语

文化的交流最终是为了增进不同文化的理解与融合。习语作为民族文化的集中体现,其翻译尤应表现出民族特色。笔者认为,在英汉习语的翻译中,考虑到习语的特殊性及翻译的文化交流目的,翻译时,要尽量保持其原有特点。除忠实表达原义外,还应尽可能保持它的形象比喻、丰富联想及民族特色。译者须深入全面地把握习语文化内涵,灵活运用异化归化翻译理论和技巧,才能实现准确而得体的翻译;而同时进行长期扎实的翻译实践,努力提高译者自身的双语能力和双重文化能力亦十分重要。


参考文献:
[1]谭载喜.新编奈达翻译理论.[M],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9.
[2]费小平.翻译的政治.[M],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3]罗开成.谈英汉习语的互译.[J], 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6 (4).
[4]张宁.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与翻译.[J], 中国翻译,1999 (3).
 

 

查看相关论文专题
加入收藏  打印本文
上一篇论文:广告英语篇章修辞探究
下一篇论文:国外衔接、连贯与作文质量相关性研究综述
社会科学分类
职称论文 政治论文
小学音乐论文 音乐论文
音乐鉴赏论文 美术论文
社会实践论文 军事论文
马克思主义论文 职业生涯规划论文
职业规划论文 人文历史论文
法律论文 文学艺术论文
企业文化论文 旅游论文
体育论文 哲学论文
邓小平理论论文
相关文学艺术论文
    无相关信息
最新文学艺术论文
读者推荐的文学艺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