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导读:英汉习语蕴含了不同的民族文化特色和文化信息。个特征是语义的统一性或整体性。语义,浅谈英汉习语翻译的文化差异。
关键词:英汉习语,文化差异,语义
习语既是一种结构固定而凝练、内涵丰富而深刻的语言现象,也是人类的历史和文化在人们所使用语言中的体现和反映。虽然由于东西方民族所处的地理位置、历史、宗教信仰、生活习俗等方面的差异,英汉习语蕴含了不同的民族文化特色和文化信息,但实际上,汉语习语和英语习语的表达具有一些相似性或共性。汉语和英语的习语都具有两个基本特征。一个特征是语义的统一性或整体性,即一条习语所表达的是一个整体的意思。每一条习语的意思都不仅仅是构成词语意义的简单相加。另一个特征是其结构的固定性或定型性,即习语的词序结构一般不能随意更改或颠倒,也不能随意增减词,或者任意使用其它的词来替代某个词。
例如:“He tiredeasily now. No longer could he do a fast twenty rounds, hammer and tongs,fight, fight, fight, from gone to gone.”应翻译为:“此刻他很快就疲倦了。他再也不能精神抖擞地快速打二十个回合,从开始一直奋战、奋战、奋战,坚持到结束。”后一句中,英语成语“hammerand tongs”就准确概要地形容此人的过去一直是“精神抖擞地”。“hammer and tongs”这条习语,也不能单独从字面上将其理解成“锤子和钳子”。而且,“tongs”(钳子)这一词也不能随意用其它的同义词“pliers”或“pincers”来替代。习语的正确应用,往往在人们的叙述或评论中起到幽默生动或者画龙点睛的妙用效果。
本文试着通过比较英汉习语,是我们对中西方文化传统有一个全面的印象,从微观角度看待事物,树立跨文化交际的思想。
一,英汉表达在形象和寓意上基本对等的习语
形成此类习语的原因:首先,人类社会的起源和发展过程中,有许多基本的共同进程,人们对客观事物自然属性的认识大致相同,借用形象的文化心理比较一致;其次,作为东西方文化奠基石的中国儒学文化典籍《论语》与西方基督教文化的典籍《圣经》源于同一时代,许多人生哲理相同,英雄所见略同;还有就是在东西方文化教的过程中,相互借鉴或影响所形成的。例如:
Blood is thickerthan water. 血浓于水。
Wall hisears. 隔墙有耳。
A word spoken isgone forever. 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Long hair andshort wit. 头发长,见识短。
Good luck wouldnever come in pains. 福无双至。
二,英汉表达形式类似但借喻载体不同的习语
Fine feathersmakes fine birds. 人要衣装佛要金装。
Better be the headof a dog than the tail of a lion. 宁做鸡头,不做凤尾。
The foremost dogcatches the hare. 早起的鸟儿有虫吃。
Two dogs for abone, and the third runs away with it.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论文发表,语义。
You can’t have thecake and eat it. 鱼和熊掌不可兼得。论文发表,语义。
Spend money likewater. 挥金如土。
鸟的羽毛对应佛的金装,鸡头和凤尾对应狗头和狮子,鸟捉虫对应狗抓兔子。这种差别是由习语的产生与人们所处的地理位置、气候、劳动生活密切相关的,也和本民族的风俗习惯等有着直接的联系。以上面提到的spend money like water为例,英国是一个岛国,历史上的英国人民,他们的生活是和海洋息息相关的,因此他们用spend money like water比喻挥霍金钱、大手大脚;而汉民族在亚洲大陆生活繁衍,人们的生活离不开土地,与之对应的习语就是“挥金如土”。这类借喻载体的不同,并不影响所表达的思想与内容一致,我们只要对汉语的此类习语有所了解,那么就比较容易理解英语里面相应的习语所表达的含义。
三,英汉表达习惯和内容完全不同的习语
这类习语在跨文化交际中往往是最棘手也是最容易造成误解的。这类习语有的源于不同的风俗习惯,有的源自东西方文学,有的源自宗教故事等等。如果只是一味的从字面上去理解,就容易造成误解,只有了解其背后所蕴含的文化意义,才能真正理解其中的含义。
例如:He wasquarrelsome and ready to fight at the drop of a hat. 如果从字面理解“他这人爱吵架,帽子掉到地上就会同人争吵”,那可就同句子的实际意义相去甚远了。中世纪欧洲流行决斗的风气,人们在决斗之前往往把帽子狠狠的往地下一摔,这就意味着决斗开始。这一习俗不仅在决斗中,在其他场合也意味着坏事立即要发生了。如今,决斗这一现象已成历史,然而at the drip of a hat这一段余缺流传下来,而且保留了“转瞬之间,马上”这一意义。另外,在对待狗的态度上,东西方可谓大不相同。狗在汉语中是一种卑微的动物,汉语中与狗相关的习语大都含有贬义:狗急跳墙、狼心狗肺、狗仗人势等等。论文发表,语义。论文发表,语义。而在西方英语国家,狗被认为是人类最忠诚的朋友,与狗相关的习语一般都含褒义:lucky dog(幸运儿)。论文发表,语义。还有《伊索寓言》《圣经》里面都有很多的故事产生了很多的习语,这些都要掌握一些文化知识与背景。论文发表,语义。例如:
Pandora’sbox. 灾祸的根源。
A snake in thegrass. 虚假的朋友。
A catch-22situation. 不可摆脱的困境。
The sword ofDamocles. 临头的危险。
An Uncle Tom. 情愿忍辱负重、不敢反抗的人。
Achille’sheel. 唯一致命的弱点。
总之,语言与文化有着共生的关系,不同文化的发展必然在语言中体现出来。有不少汉语成语和英语成语反映出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习语的翻译不仅仅是词汇的对等翻译,更重要的是要了解中西方的文化背景差异。掌握了习语的来源,也就了解了历史典故,不仅提高了翻译技能,还丰富了中西方文化知识,这样真正做到了知己知彼,是翻译更加顺畅贴切!
参考文献
1.葛志红,孟丽《格言英语900句》中国书籍出版社,1999
2.许正元等.八用成语词.山东齐鲁书社.1991.
3.吴锋针,中西习俗文化“冲突”。《绥化师专学报》,2003年第1期,90-9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