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把所有的语用原则详尽地教授给学生是不太可能的,但是有必要让学生接触真实的语境材料和实践来提高学生对这些准则的意识。[14]根据Eslami-Rasekh的观点,把学生暴露在语言的语用环境中,为他们提供分析的工具确实有利于帮助他们达到对于在适当的语境下使用语言的概括能力。[15]
4.3 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在中国的日常生活中使用英语的机会少之又少。因此,为了提高涉外导游专业学生的交际能力,英语教师必须不断思考,设计出任务型活动。在中国的某些大学课堂上,一些英语教师已经有意识地给学生介绍文化背景,而不仅仅是音素、词汇或语法等。然而,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学习课文和实践却是远远不够的。
在课堂上,英语教师不仅要为学生详尽地解释语言的形式和字面意义,也要进一步解释语用功能和语境,并尽可能创造更加真实的语境。例如,课前报告、课后讨论、角色扮演、英语演讲和辩论。另外,在学生小组讨论后,英语教师必须给予适当的总结以强化效果。英语教师也应当要求学生阅读经典的文学作品,观看视频等加强学生对西方国家的形成、发展及其特征的宏观概念。要求学生在阅读文学作品和观看电影后写出中西文化差异的评论也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手段。这些方法不仅能够刺激学生对跨文化交际的兴趣,也能提高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在这些情况下,学生可以学习语言知识、社会文化知识,也能提高语言能力、社会文化能力,还能提高用英语获得信息的能力,并能用英语实施有效的跨文化交际。上述方法都旨在创造适宜的学习环境,以便让学生使用已经掌握的理论来提高他们在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能力。
5 结语
本文首先给出了跨文化交际语用失误的定义,接着区分了两种主要的语用失误类型:语用语言失误和社会语用失误。其次,本文分析了四种导致涉外导游跨文化交际语用失误的原因:母语负迁移,传统价值观的差异,思维模式的差异及宗教信仰的差异。最后,本文探讨了三种应对涉外导游跨文化交际语用失误的策略:提高跨文化交际意识,学习跨文化语用知识及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
然而,为了提出更多新的策略来减少涉外导游跨文化交际语用失误的可能性,该领域有待进一步的研究。此外,在英语教学过程中,中国的英语教师应当更加注重提高涉外导游专业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丰富他们的语用知识,创造更好的英语学习环境以便增强学生的语用能力和交际能力。
曾瑜薇(1953- )女,湖南益阳人,湖北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主要研究第二语言习得。
参考文献
[1] Thomas, J. Cross-cultural Pragmatic Failure [J]. AppliedLinguistics, 1983, Vol. 4(2).
[2] 何自然.语用学和英语学习[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3] Qian, G. L. Pragmatics of Chinese Culture [M]. Beijing: Qinghua University Press, 1997.
[4] Wolfson, N. Rules of speaking [J]. Language andCommunication, London: Longman, 1983: 61-68.
[5]洪刚. 英语语用能力调查及其对外语教学的启示[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1: 55-60.
[6] 王静. 跨文化交际语用失误原因及对策[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9): 176.
[7] Seran, D. & Sibel, K. Pragmatic Transfer in InterlanguageDevelopment: A case study of advanced EFL learners.http://eric.ed.gov/ERICWebPortal, 2006 (10).
[8] 曹盈,王善江. 跨文化交际语用失误分析[J]. 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 (2): 111-113.
[9] 关世杰. 跨文化交流学[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10] 陈俊森,樊葳葳,钟华. 跨文化交际与外语教育[M]. 武汉: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6, 79.
[11] Kasper, G. Four Perspectives on L2 Pragmatic Development[J]. Applied Linguistics, 2001, 22(4): 151.
[12] Grice, H. P.(1975). Logic and conversation. In P. Cole and J. Morgan (Eds.), Syntaxand semantics 3: Speech acts, pp. 41–58.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Reprinted inand cited from Grice (1989: 22-40).
[13] Leech , G . Principles of Pragmatics [M]. London: Longman Press, 1983: 132.
[14] Lin, M. X. PragmaticFailure i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and English Teaching in China [J]. China Media Research, 2008, 4 (3): 50.
[15] Eslami-Rasekh, Z. Raisingthe Pragmatic Awareness of Language Learners [J]. ELT Journal, 2005, 59(3):199-208.
3/3 首页 上一页 1 2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