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 传统价值观的差异
由于社会体系、环境和传统文化的差异,形成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价值观各不相同。每种文化都有其自身的独特之处。中西文化的差异导致了对某些词的不同理解。笔者曾听过这样一个案例:一个美国旅行团来到山东菏泽牡丹区龙王庙游览,负责接待的一名涉外导游还没说几句话就把外国游客听的云里雾里。其中一句是这样的:The Temple of the DragonKing was established to commemorate the Dragon King who had made greatcontributions to the local people.一名美国游客随即问道:Really? What did he do? 在美国人看来,dragon的形象是邪恶的,品行也是邪恶的,它躲在深山老林中,一旦出现,对人间来说就是一场灾难。这时中国导游才意识到讲解出了问题,他忽视了中西方龙形象及文化的差异,随即用英语为外国游客解释:中国的龙是一种神圣的象征,是雨神,是云雨的化身,负责普降甘露,以滋润大地万物。经过一番详细解释之后,外国游客才搞清楚到底是怎么回事。
正是因为对“龙”这个词的不同理解才导致了上述案例的发生,所以涉外导游在做讲解时一定要注意词语的选择,避免出现语用失误影响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免费论文网。
3.3 思维模式的差异
文化背景不同,人们的思维模式也不尽相同。思维模式反映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由于生活条件和历史的不同,人们形成了不同的思维模式,这在中西语言、文字、哲学和价值观上有很好的体现。
学者们一直在不断地研究中西思维模式的差异。关世杰指出中国人是意象模式,而西方人是抽象、逻辑模式;中国人强调整体,而西方人则相反。[9] 陈俊森,樊葳葳,钟华在《跨文化交际与外语教育》一书中指出,中国人的思维模式是螺旋型的,而西方人的是直线型的。[10] 中国人强调整体、归纳、暗示和含蓄,而西方人则重视分析,细微的变化和特殊的细节。总之,中国人常常从宏观的角度来处理问题,而西方人则是从微观的角度处理。
笔者有一个涉外导游的朋友曾经遇到这样的事:某次带团到江西庐山游玩,发现在上山的过程中,团里有一位年长的美国老人行动非常缓慢,爬的很艰难,于是就上前提供帮助:“Let me help you.”,可是老人满脸气愤:“No, I can manage itmyself!”。 这位导游非常不理解为什么老人会有这样的反应,而且还有很生气的样子。事后导游与同事交流,一位有经验的同事告诉她,美国老人不服老,他们非常的独立,他们认为自己能做的事不用麻烦别人,如果别人不识趣地要提供帮助,他们会很气愤。可是在中国不一样,中国人提倡尊老爱幼,碰到这样的情况就应该主动提供帮助,这样显得很礼貌,乐于助人。
3.4 宗教信仰的差异
作为主要宗教的基督教极大地影响着西方社会,其核心理论“原罪”强调人们生来就是有罪的,想要死后进入天堂就必须向上帝赎罪。西方教堂里的神是以一种血淋淋的、受苦受难的形象出现的——耶稣被钉在十字架上。西方宗教里的神看似是神,其实是人。耶稣的死亡就已经完成了他从神到人的蜕变。而在中国人多数人信奉佛教,道教和儒家思想,它们提倡的是诚实、礼貌以及和谐。从中国古代的宝贵遗产《三字经》中可以看出,中国人认为“人之初,性本善”。中国的神灵形象都是比较端庄美好的,他们是供人们崇拜的,而不是让人们对着他们赎罪的。中国的神灵是拥有超能力的,他们能够帮助人们达成愿望。
来中国旅游的大多数外国人对中国的宗教很感兴趣,许多人会选择去参观寺庙。然而中西宗教信仰又存在极大的差异,因此涉外导游在此过程中会碰到许多问题。笔者听说曾有一名涉外导游带着一个英国旅行团到浙江普济寺游览。当时很多中国游客在烧香,并在不停的祈祷。英国游客好奇地问导游他们在说什么,导游不假思索地说:“They are praying, and theyhope they can have a happy life and much money. If you are interested, you canpray too, maybe the Chinese God can also realize your dreams.”一名英国游客听了,显得非常气愤:“We can not do that, we arenot that greedy.”这名导游忽视了宗教信仰的巨大差异,随口说出这样的话,造成游客的不满,导致跨文化交际语用失误的产生。
4 涉外导游跨文化交际语用失误的应对策略
跨文化交际中语用失误是无法避免的,但是必须提出适当的措施来应对这些问题。语言研究者和教师们应当努力分析这些现象,并提出一些有效的策略来保证交际的顺利进行。本文着重探讨了应对涉外导游跨文化交际语用失误的三种策略:加强跨文化交际意识,学习跨文化语用知识和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4.1 加强跨文化交际意识
人们受到其生长的语言和文化环境的深深影响,所以当他们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流时,他们会碰到许多由于不熟悉文化差异而产生的问题。
英语教学的主要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并提高他们的交际能力。为了更好地理解和使用英语,学生们必须熟悉英语国家的社会和文化背景。另外,在英语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教授学生中西文化的语言形式,言语行为的差异,禁忌语和不礼貌的行为,社会地位和社会距离,价值观念以及语用规则。
同时,教师应当努力提高自身的文化能力,并积极尝试各种能够提高学生文化能力和语用能力的教学方法。为了减少跨文化交际语用失误,教师必须鼓励学生阅读英语文学作品,尽可能多的与英语本族语者交流。
4.2 学习跨文化语用知识
研究表明,学生的语用失误源自对语用知识和语用能力培养的忽视。Kasper指出学习者的语用行为可以通过明确的教授和对语用特征的元语用处理来提高,基本的途径有描述、解释和讨论。[11]
1976年Paul Grice提出说话者和听话者在交谈的过程中必须遵循“合作原则”:数量准则、质量准则、关系准则和方式准则。[12] 英语教师应当解释这些准则,使用相关例子加以阐释,并要求学生辨别它们在何种情况下使用及如何运作。20世纪80年代,在Paul Grice的合作原则基础上,英国语言学家Leech从修辞学和文体学的角度提出了“礼貌原则”。该原则主要包含6个方面:得体准则、慷慨准则、赞誉准则、谦虚准则、一致准则和同情准则。[13] 而其核心的理论在于强调说话者必须尽可能的使自己吃亏来最大化听话者的利益,以保证交谈的顺利进行。语境是语言使用的最重要的决定因素,一些话语在某些场合显得很得体,但是到了别的场合可能就会显得不是那么得体了。尤其是社会和文化因素影响下的语境,比如权利和社会地位,对礼貌原则有着明显的制约作用。当然,在跨文化交际中,礼貌原则也是灵活可变的。免费论文网。如果说话者和听话者间的文化差异非常大,那么某些礼貌的话语也可能伤害到一方,从而导致交际的失败。
2/3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