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论文网! 识人者智,自知者明,通过生日认识自己! 生日公历:
网站地图 | Tags标签 | RSS
论文网 论文网8200余万篇毕业论文、各种论文格式和论文范文以及9千多种期刊杂志的论文征稿及论文投稿信息,是论文写作、论文投稿和论文发表的论文参考网站,也是科研人员论文检测和发表论文的理想平台。lunwenf@yeah.net。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社会科学 > 文学艺术论文

认知语言学中的概念隐喻

时间:2011-04-22  作者:秩名
三、概念隐喻的主要类型

Lakoff和Johnson在其《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中将隐喻纳入人的行为活动、思维方式、概念范畴、语言符号等领域,提出概念隐喻(ConceptualMetaphor)这一命题,并从认知功能角度出发将其分为结构隐喻、方位隐喻和实体隐喻三类:

结构隐喻(Structural Metaphor), 指以一种概念的结构来构造另一种概念, 使两种概念相叠加, 将谈论一种概念的各方面的词语用于谈论另一种概念,从而产生的一词多义现象。如英语中有(1)Time ismoney.(2)That flat tire cost me an hour.等说法。在汉语中相对应的如:时间就是金钱,等等。

方位隐喻(Orientational Metaphor), 指参照空间方位(往往来自于人类对基本空间概念的认知, 如上—下、前—后、中心—边缘等)而建立起来的一系列隐喻概念。即人们将其他抽象的概念(如时间、数量、社会地位等)投射(mapping)到具体的方位概念上,形成用表示方位的词语表达抽象概念的语言。如英语中根据“HAPPYIS UP;SAD IS DOWN”这一概念演变来的“I am feeling down.”“He is in high spirits”等。汉语中“人们的收入水平在不断提高”这种说法就是来自于“MOREIS UP; LESS IS DOWN”这个概念的。

实体隐喻(Ontological Metaphor), 指人们将抽象和模糊的思想、感情、心理活动、事件、状态等无形的概念看作是具体的、有形的实体, 因而可以对其进行谈论、量化、识别其特征

和原因等。如“Thework needs more patience”和“My fear of tiger causes my breakdown”就很好地说明了这个问题。容器隐喻(container metaphor)在实体隐喻中最具有代表性。此理论认为人本身可以被看成是一个容器,有内外之分。将这个概念投射到人体之外的其他事物上,如房子、地区、田野,甚至把一些无形的、抽象的事件、行为、活动、状态也看成是一个容器。如:“Thecar is coming into view”和“I’m in trouble now”等等。

除此之外, 隐喻还可以从句法角度划分为名词性隐喻、动词性隐喻、形容词性隐喻、副词性隐喻和介词性隐喻等等。从常规化程度划分为死喻(dead metaphor)、死寂隐喻(dead and buried metaphor)、非活跃隐喻(inactive metaphor)、活跃性隐喻(active metaphor)。从翻译学角度划分为:死喻、库存隐喻(stockmetaphor)、陈词隐喻(clichémetaphor)、近期隐喻(recent metaphor)和初创隐喻(original metaphor)。布莱克将隐喻分为已消亡的隐喻(extinctmetaphor)、潜伏的隐喻(dormantmetaphor)和鲜活的隐喻(activemetaphor)三种, 这里就不加以细述了。

四、概念隐喻的认知功能

隐喻的认知功能可分几方面来谈。隐喻首先是观察世界的途径。Black 认为隐喻有时起 “认知工具”的作用, Schon 等学者说隐喻能提供观察世界的新方法, 提供看待事物的新角度。这又可以从正反两方面来说明。一方面,一些隐喻实际上构成科学理论, 通过这些隐喻, 可以看到现实的一些构成因素。另一方面, 隐喻提供一种框架, 限制有时甚至危险地控制人们构建人在其中生活的世界的方式。隐喻的另一个认知功能是能创造新的意义,表达出新的思想。美国学者Boyd 力陈隐喻在阐述新的科学理论时有时是必不可少的,认为有一类构成理论的隐喻。Boyd 承认隐喻可能缺乏语言准确性, 而许多人认为科学陈述需要准确。但他认为这种不准确只是指称上的不准确,一般指称词都有不准确的情况, 不单单是隐喻才不准确。隐喻可以表达新思想, 科学理论只不过是一个特例而已。形成并且传播新思想,使用字面语言常常不能完成。他认为科学上隐喻的一些用法,纯粹是注释性的, “原子结构是微型的太阳系”这一说法就是一例。Hugh G.Petrie & R. S. Oshlag对于这一点, 表述上有些不同, 但意思是一样的。他们说,隐喻的主要功能是使人们理解新概念,方法是从较熟悉的隐喻载体出发, 逐步接近新概念。隐喻或类似隐喻的说法,是从已知达到未知从而认识未知的桥梁。Richard E. Mayer 从推理的角度说明隐喻的认知功能。他在一篇论述“启发性隐喻”的论文中说,隐喻性模型可以推导出新领域的概念知识。要解决科学问题,事先要有进行关于事物性质推理的能力。而启发性隐喻,能成功地提供作为这种推理基础的陈述。对隐喻的认知功能进行充分研究的学者,基本观点是认为比喻性语言跟普通(非比喻性)语言本质上没有什么区别。David E. Rumelhart的观点颇具代表性。他说,在理解比喻性语言和非比喻性语言的基础过程中,二者没有任何平行的心理因素;换句话说,理解前者跟理解后者的过程是相同的。他以儿童学习语言为例说明这一点:儿童在用旧词说明新事物或新情况时,就已进行一种隐喻扩展。有时候这些扩展符合词的常规用法,人们就觉得他已学会了用法的更多内容;有时跟常规用法不一致,成年人很快就说孩子用法有误。如说 “开口” 、 “开门” 、 “开窗” 等等都正确 (从 “开口” 到 “开门” 、 “开窗” 已是隐喻扩展), 而 “开碟” 则不正确。根据这种观点,隐喻不能看作是某种需要解释的 “语言破格” 、 “背离常规” ,相反,要把它看作是语言习得不可缺少的组成成分。

五、结语

当今的隐喻研究呈现出一种多角度、多层次和多学科的多元化态势,出现了众多成果, 尽管缺乏一种对隐喻进行整体把握和全面分析的统一的理论框架,但这并不妨碍认知语言学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同时,隐喻的研究对汉语研究有重要指导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可以利用其理论和方法解释汉语中尚未得到解释的现象;二是将过去零散的解释上升到理论高度。近几年来,国内外学者一直在为之而努力,如国内学者赵艳芳对隐喻和对汉语多义现象的研究,国外学者 Ning Yu 对英汉身体隐喻的对比研究等,这些成果都对汉语言的理论研究的发展和繁荣做出了贡献。


【参考文献】
[1] Black, M. 1979. More About Metaphors. In A. Ortony ( ed) Metaphorand Thought.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Goalty, A. 1997.The Language of Metaphors[M].London:Rout-ledege.
[3]Lakoff.G.&M.Johnson. 1980. 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The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4]Newmark,P.A. 2001. Textbook of Translation[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5]Ning Yu.1998.The Contemporary Theory of Metaphor: A Perspectivefrom Chinese.Amsterdam:John Benjamins.
[6]Ungerer,F.et al. 1996. An Introduction to CognitiveLinguistics[M].Harlow:Addison Wesley Longman Ltd.
[7]胡壮麟, 2004, 认知隐喻学[M]。 北京大学出版社。
[8]林书武, 1994,隐喻:其认知力及语言结构评介[J],《外语教学与研究》(4):12-14。
[9]刘浩波, 2006, 隐喻认知与外语教学初探[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3):14-16
[10]束定芳, 1996,试论现代隐喻学的研究目标、方法和任务[J],《外国语》(3):21-23。
[11]束定芳,2000,《隐喻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2]王寅,2001,Lakoff & Johnson笔下的认知语言学[J],《外国语》(4):15-21。
[13]赵虹,2006,认知语言学中的隐喻[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23-26。
[14]赵艳芳, 1995,语言的隐喻认知结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评介[J],《外语教学与研究》(3):13-16。
 

查看相关论文专题
加入收藏  打印本文
上一篇论文:认知语言学哲学基础的思考
下一篇论文:认知语义学视角下短语动词的搭配机制
社会科学分类
职称论文 政治论文
小学音乐论文 音乐论文
音乐鉴赏论文 美术论文
社会实践论文 军事论文
马克思主义论文 职业生涯规划论文
职业规划论文 人文历史论文
法律论文 文学艺术论文
企业文化论文 旅游论文
体育论文 哲学论文
邓小平理论论文
相关文学艺术论文
最新文学艺术论文
读者推荐的文学艺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