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论文网! 识人者智,自知者明,通过生日认识自己! 生日公历:
网站地图 | Tags标签 | RSS
论文网 论文网8200余万篇毕业论文、各种论文格式和论文范文以及9千多种期刊杂志的论文征稿及论文投稿信息,是论文写作、论文投稿和论文发表的论文参考网站,也是科研人员论文检测和发表论文的理想平台。lunwenf@yeah.net。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社会科学 > 文学艺术论文

口译笔记的认知探析

时间:2011-04-22  作者:秩名

论文导读:口译是以一种语言对用另一种语言口头陈述内容的即时传达。笔记是一种临时性的弥补短时记忆不足的手段。对于口语笔记的认知分析帮助教师进一步理解笔记在整个口译过程中的重要性。
关键词:口译,笔记,认知分析
 

1.引言

口译是以一种语言对用另一种语言口头陈述内容的即时传达。论文大全。因此,口译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译者对源语信息的记忆、储存和提取能否成功。论文大全。而在记忆、储存和提取源语信息这三个阶段中,记忆显然是前提。记忆是人的一个综合性的心理活动,“是脑对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车文博 1986:403),包括输入,储存和重现三个过程。人脑的记忆由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两部分组成。在口译的过程中,短时记忆也称为工作记忆,是指译者在听懂源语信息的基础上对信息的暂时储存。“一个人的短时记忆最多只能容纳下一组由六个意义毫不相干的单词组成的词群,或一组无意义的七位数的数字”(梅德明 2003:24)。桂诗春教授认为,“复杂的,合成性质的冗长复句的语法结构信息有时会超出人脑的短时记忆句法负荷,是人脑语言中枢很难综合处理听辨词汇信息”(1998:96)。相比之下,长时记忆的信息容量要大得多,是大脑长期保持信息的主要手段。鉴于短时记忆的负荷是有限的,短时记忆中的信息应该立刻提取使用,否则,随即会被遗忘。大脑在开始记忆的同时,遗忘过程便已经开始了。论文大全。短时记忆在运用中只能起到中转站的作用,促使加工了的语言信息进入长时记忆阶段。语言大脑记忆容量的有限性使得记忆的源语信息不全面。笔记是一种临时性的弥补短时记忆不足的手段;是译者必须具备的一项重要技能。据心理学实验表明,短时记忆阶段语言信息保持的时间为±1分钟,中等语速为150字左右/分钟。原则上讲,源语信息发布超过1分钟,译者就需要通过笔记这种辅助手段来调动大脑长时记忆来弥补短时记忆的不足,二者相互配合才能顺利完成口译任务。因此,口译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作记录的好坏(让·艾赫贝尔,1995)。如何有效地借助笔记手段来迅速高效地储存源语信息,为译者高质量地提取信息服务,就成了口译研究的焦点。

2. Daniel Gile的“认知负荷模型”

在口译过程中,笔记是记忆的辅助手段,不能代替脑记;记录在笔记上的重要信息点以及他们之间的逻辑关系还需要依赖于人脑来记,笔记是起提醒并激活记忆的作用。在一个像口译这样复杂的认知实践中,译者要同时涉及到源语信息的接收、解码、记录、编码和表达等几方面的大量脑力工作。那么一个人怎样才能在一心多用时降低脑力负担来保证口译的质量呢?著名的法国口译研究学者Daniel Gile在他的专著《口笔译训练的基本概念与模式》(Basic Concepts and Models for Interpreter andTranslator Training)中提出的认知负荷模型为我们提供了合理的解释。

Daniel Gile的“认知负荷模型”基于两个理念:第一,口译要求某种脑力能量,而这种脑力能量是有限的。第二,口译会占用几乎所有的脑力能量。在某些情况下,口译要求的脑力能量甚至大于所有的脑力能量,进而口译质量开始下降(Gile, 1995)。

Daniel Gile(1995)认为交替传译的模式分为两个阶段:

Phase I CI = L + N + M + C

交替传译(第一阶段)= 听力与分析(listening + analysis)+ 笔记(note-taking) + 短时记忆(short memory)+ 协调(coordination)

Phase II CI = Rem +Read + P

交替传译(第二阶段)= 记忆(remembering)+ 读笔记(note-reading) + 传达(production)

Daniel Gile认为口译任务所需要的注意力总量必须小于译者大脑提供的注意力总量。由于可供译者使用的大脑注意力总量是有限的,如果口译任务所需要的注意力总量超过译者大脑提供的注意力总量,那么口译的质量就很难得到保证。假设口译任务所需要的注意力总量为 TR (Total Requirement) , 可供译者使用的大脑注意力总量为 TA (Total Capacity Available), 那么TR必须小于TA。人的脑力总量是有限的,同时注意力的分配需要占用和耗费译者的脑力。在口译的第一阶段,如果译者在某个环节投入过多的精力,其他的环节能够得到的注意力就会减少;任何一个步骤出现问题都势必影响整个过程的顺利进行。因此,要求译者熟练地分配和协调各个环节所需的脑力,只有做到对输入的信息理解正确,笔记清晰完整,才能保障第二阶段的产出。在第二阶段,译者承受的压力相对较小,只需要回想起笔记里的信息点所代表的具体内容和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不再需要分配大脑注意力来完成信息的接收、解码和记录;此外译者还可以自主控制口译表达的语速。

3. Anderson的“认知能力发展模式理论”

Anderson的“认知能力发展模式理论”认为,任何熟练的行为都要求将陈述性知识 (declarative knowledge) 转化为程序性知识 (procedural knowledge)。在Anderson看来,由陈述性知识转化为程序性知识有个发展过程:认知、联想和自主三个阶段。在认知阶段只有陈述性(即事实性)知识,包括字词、定义、人名、时间、事件、概念和观念等。这些知识以解释的方式提取,生成某种行为动作。认知阶段通常存在言语中介,因为这些陈述性知识在工作记忆中得以不断重述,随时为解释性程序服务。陈述性知识的使用因此是一个缓慢的过程。Anderson(1993)明确指出:新知识的获得必须被看成是新旧知识在练习与反馈参与下互动的过程。理解新信息离不开旧信息。在联想阶段,译者本人使新旧知识产生联系,加快提取速度。自主阶段的知识完全程序化了,提取在长时记忆中程序性的知识速度极快。

对于尚未经过系统化训练的初级译者来说,记笔记时的脑力需求量较大,感觉较为吃力,只有经过不断的练习,整个口译过程的进行才能形成相对稳定的模式,直至在长时记忆中形成一固定的程序,这样才能将译者在记笔记、识别笔记上耗费的脑力降到最低,把注意力更多地分配给听辨源语信息和进行逻辑分析,进一步提高口译质量。初级口译人员的笔记技巧尚未熟练掌握,关于口译笔记的陈述性知识尚未完全转化为程序性知识,还未达到自动化的程度,因此不得不耗费许多的精力去记笔记,而人的脑力是有限的,在这种情况下,他们的口译质量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相比较而言,高级口译人员在经历过系统化的笔记训练后,笔记知识渐渐转化为程序性的知识,基本达到自动化的程度,他们在口译笔记上耗费的精力要小得多,他们的口译质量进而不会受到很大影响。

4. 口译笔记内容的认知解释

口译笔记既不同于学生的课堂笔记,不同于通常的会议记录,也不同于速记员使用速记符号的速记。因此,在口译工作中,我们无需也不可能采取听写或速记的方法,整句整段地记录源语信息。根据Daniel Gile提出的认知负荷模型,如果译者在记笔记上消耗过多的注意力,占用过多的时间,那么他在听辨源语信息和进行逻辑分析分配的注意力就会不足。在记笔记过程中最重要的是究竟应该记什么。首先,应该记录下源语的主要信息和逻辑思路。因为口译笔记的目的就是“唤起”译者的记忆。只要有主要信息作为线索,构成源语信息语篇的逻辑支架,就能激活大脑短时记忆中暂存的相关信息,使源语信息得以再现。其次,要记下数字和专有名词等,因为这些信息因其独立性在短时记忆中要独自占有一个信息单位,并且这些词语在使用过程中意义单一,准确性要求高,不易和语境产生具体联想,无法靠分析和逻辑回想起来,增加了记忆的难度。由于对记忆的精确度和难度要求高,译者在记录这些信息的过程中势必消耗大量的脑力,进而影响口译的顺利进行。根据认知心理学的理论,短时记忆中的信息很难提取。译者阅读笔记时,笔记就会帮助译者在脑海里迅速找到相应的记忆并激活它。因此译者只需选择性地记录下源语信息中能够激活记忆的关键词。

5. 结语

口译笔记是影响口译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认知理论对我们的口译教学和实践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为口译笔记训练提供了充分的理据。对于口语笔记的认知分析帮助教师进一步理解笔记在整个口译过程中的重要性,以便他们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训练并指导学生进行自主训练,使学生陈述性知识转化为自动化的程序性技能,将学生在记笔记、识别笔记上耗费的脑力降到最低,把注意力更多地分配给听辨源语信息和进行逻辑分析,进一步提高口译质量。


[参考文献]
[1]车文博. 心理学原理 [M].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6
[2]桂诗春. 心理语言学 [M]. 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3]梅德明. 中级口译教程 [M].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3
[4]让•.艾赫贝尔(孙慧双译). 口译须知 [M].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5
[5] Anderson, J. R. Cognitive Psychology and ItsImplications. [M]. New York: W.H. Freeman, 1993
[6] Gile, D. Basic Concepts and Modelsfor Interpreter and Translator Training [M]. Amsterdam/Philadelphia: John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 1995
 

 

查看相关论文专题
加入收藏  打印本文
上一篇论文:科技新闻英汉翻译与文化语境
下一篇论文:跨文化交际视域中的时事外宣翻译策略
社会科学分类
职称论文 政治论文
小学音乐论文 音乐论文
音乐鉴赏论文 美术论文
社会实践论文 军事论文
马克思主义论文 职业生涯规划论文
职业规划论文 人文历史论文
法律论文 文学艺术论文
企业文化论文 旅游论文
体育论文 哲学论文
邓小平理论论文
相关文学艺术论文
最新文学艺术论文
读者推荐的文学艺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