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论文网! 识人者智,自知者明,通过生日认识自己! 生日公历:
网站地图 | Tags标签 | RSS
论文网 论文网8200余万篇毕业论文、各种论文格式和论文范文以及9千多种期刊杂志的论文征稿及论文投稿信息,是论文写作、论文投稿和论文发表的论文参考网站,也是科研人员论文检测和发表论文的理想平台。lunwenf@yeah.net。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社会科学 > 文学艺术论文

认知语言学哲学基础的思考

时间:2011-04-22  作者:秩名

论文导读:将这两学派的主要观点统称为客观主义哲学理论。并针锋相对地提出了非客观主义的体验哲学理论(王寅。本文首先对认知语言学哲学基础——体验哲学的相关理论和原则进行了梳理。体验哲学,认知语言学哲学基础的思考。
关键词:客观主义,非客观主义,体验哲学
 

一、引言

自希腊以来2 500年间的西方哲学都承认在外部世界存在一个客观真理。认识这个客观真理有两种方式,即经验论和唯理论。Lakoff & Johnson(1987, 1999)将这两学派的主要观点统称为客观主义哲学理论,并针锋相对地提出了非客观主义的体验哲学理论(王寅,2006)。本文首先对认知语言学哲学基础——体验哲学的相关理论和原则进行了梳理,然后对体验哲学的几点思考进行了阐述。包括:认识世界由远及近,由物到人、认识世界由直观到抽象再到直观,循环往复和体验哲学的相对性。

二、体验哲学简述

(一)体验哲学产生的背景

体验哲学产生之前,认识世界的方式是经验论和唯理论,即客观主义哲学理论。两者都坚持这样的观点:我们能得到关于世界的绝对的、无条件的真理,区别在于如何获得这种真理。前者认为感觉经验是人的一切知识和观念的唯一来源,也就是说,我们关于世界的全部知识来自我们的感知,是由感觉能力所建构的。基于此,语言学家主张通过可观察到的语言事实和用法对其进行经验性分析。而唯理论则认为:只有先天具有的推理能力能给我们提供关于真实世界的知识,语言学家则主张把语言看作人的天赋才能的一部分,看作人类理性的表现,对语言进行心智性分析。王寅(2007)认为,许多观点都受到了客观主义哲学理论的影响,如:英美分析哲学、理性主义、经验主义的白板论、镜像观、二元论、自治观、天赋论、形式主义、非隐喻观等。

尽管经验论和唯理论两派相互争论,势不两立,但总结起来,他们都属于客观主义哲学。王寅(2007)将客观主义的观点和特征概括如下:(1)世界的范畴具有客观性和独立性。范畴划分,就其本质而言,就是一个概念形成的过程。范畴以及范畴之间是客观的,独立的,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无须考虑范畴的主体;(2)人类思维的分离性和镜像性。认为心智、思维要和人的身体相分离,同时认为客观世界可以镜像于人的思维、心智。(3)心智结构的非隐喻性和原子性。认为人的心智在认识客观世界的时候,是直接的,一对一的,像镜子映射客观事物,同时认为心智是根据规则构成的复合体,它的组合是符合逻辑的。(4)概念结构的符号性与对应性。概念即范畴的意义,是心智运作和思维过程的产物。概念结构与外界完全直接对应,人类的概念结构和语言系统可以用一套符号进行精确计算。(5)意义系统的固定性和组合性。意义系统是固定不变的,它客观地反映了词句和所指之间的关系。因此,外部的世界完全可以通过语言进行描述,意义完全可以通过其组成部分的意义和组合方式获得。

很显然,这样一个“以人为本”的社会,完全把人的因素排除在外,显然是不妥的。人的心智、人的意识在认识客观世界的过程中至关重要。可以说,客观世界的范畴化、概念化的过程中无不体现人类的智慧,无不烙上人类独特的识解方式。有时候,为了更为直观形象地认识世界,描述世界,我们不得不采用隐喻、转喻等机制。能指和所指之间的关系也绝不是简单的一一对应关系,可谓100个读者会有100个哈姆雷特。鉴于此,Lakoff & Johnson(1987,1999)提出了非客观主义的体验哲学理论。他们详细论述了与客观主义哲学的根本分歧,提出了截然相反的观点,阐明了3条基本原则:心智的体验性、认知的无意识性、思维的隐喻性,构成了认知语言学理论的哲学基础。

(二)体验哲学的观点和三条原则

王寅(2007)将体验哲学的观点总结如下:(1)主客观性和依存性。发表论文,体验哲学。客观存在并非独立于人的意识,而是通过人的主观作用被认识,不能忽视人的因素。(2)体验性和互动性。心智与身体不分离,人类对于客观世界的认识是基于人类实践性的体验,是身体和客观外界互动的结果。(3)隐喻性和完形性。人是有主观能动性的,在心智对外界的识解过程中,借助隐喻、换喻等方式,拓宽了思维方式,增强了对客观外界的认识能力。心智具有完形性,不可分解为“建造构块”。(4)概念结构具有非符号性和建构性。发表论文,体验哲学。发表论文,体验哲学。由于概念结构不是与外界完全直接对应的,而是在对客观世界体验的基础上通过人的主观认识建构而成的,因而就不能像形式主义学派那样用一套符号进行精确运算,只能用诸如认知模型、识解等认知方式来描述人类的概念结构。(5)意义系统的模糊性和整合性。体验哲学认为意义是基于体验的心智现象,是主客互动的结果,具有动态性、相对性和模糊性,不能用简单组合和形式主义的方法通过符号运算而获得。意义主要是依靠原型范畴理论来限定的,运用整合方式对其进行描写。

王寅(2007)在《认知语言学》一书中写道:Lakoff& Johnson(1999)在合著的《体验哲学》一书中概括了体验哲学的三条基本原则,即心智的体验性、认知的无意识性和思维的隐喻性。(1)心智的体验性。范畴、概念、推理和心智并不是外部现实客观的、镜像的反映,也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人们对客观外界感知和体验(特别是由感觉运动系统)的基础上通过认知加工而形成的。语言与现实之间存在思维或认知这一中间层次,如果不依靠范畴知识、概念结构和认知但方式就无法接近现实。即:语言-认知-现实。认知的过程是人的心智创造的过程,对信息进行整合、加工,重构,从而一步步接近对现实世界的认识。(2)认识的无意识性。人类的范畴是根据原型进行概念化的,基于原型的推理十分常见,占据了我们实际推理的很大比例,但不为我们所意识。就像我们在自己的文化圈中,无意识而从容地做着一些事情,但一旦走出这个自我的文化圈,到一个异文化的环境,这种无意识就会变为刻意的有意识的行为。我们会有意识地考虑自己的行为是否在这种文化状态下得体有效。但一旦熟悉了这种异文化,并逐渐地适应了它,有意识的行为很快就会再次变为无意识。(3)思维的隐喻性。Lakoff& Johnson认为,隐喻的基本作用是从始源域将推理类型映射到目的域,大部分推理是隐喻性的。隐喻是人类认识世界的正常方式,是人类所有的思维特征,普遍存在于全世界的文化和语言之中。隐喻具有体验性、自动无意识和抽象性等特点。发表论文,体验哲学。

三、对于体验哲学的思考

(一)认识世界由外到内,由物到人

根据哲学的发展方向,人类在认识世界的时候,大体上是按照由外到内,由物到人的顺序的。先是经验论,唯理论,要么坚信通过感知经验认识世界,要么坚信“内省论”,“天赋说”,脱离感性认识,追求纯理性。这是客观哲学的两个极端,只有体验哲学能够辩证地解释人类认识世界的方式,着力寻求语言背后的认知方式,它注重人的因素在认识世界过程中的作用。因此,体验哲学的产生无疑是哲学史上的一大进步,它是认知语言学的哲学基础。语言符号的产生顺序是这样的:现实-认知-语言。现实代表着外部世界,是认知,人的心智体验和创造性的思维,将各种纷繁复杂的外部世界进行范畴化、概念化,从而建构起一个秩序井然的意义系统,然后用语言表达出来,或用声音,或以文字,或以各种非言语手段。人的成长过程也何尝不是如此。人一出生就会先认识自己身边的人,而不是自身。通过身边人的影响、反馈,自己的反思,觉悟,从而逐渐建构自己的身份。正如一句话所说的:人一生中最难的是认识自己。科学研究往往是先从了解自然规律,客观真理始,排除人的主观能动性,追求的是纯粹的真理,而后才逐渐研究人自身,因为很多答案就存在于自身的体验之中。古今中外,如中国的四大发明,《易经》,《本草纲目》等成就,以及西方几何学的产生,都和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正是生产生活的需要,以及带着对于客观世界的好奇,人们才不断地探寻自然规律,了解赖以生存的客观世界。然而西方的文艺复兴,中国的新文化运动以及现代哲学的迅猛发展,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过程中人的因素不能忽视。人的心智,思维,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人的因素是无法回避的。主客观是相互依存的,客观存在不能独立于人的意识,而是通过人的主观作用被认识。人类认识世界的过程,很显然是由外到内,由物及人,再推至对外部世界的描述和认识。

(二)认识世界由直观到抽象再到直观,循环往复

以语言符号的产生为例。Peirce将符号进行了三分,即象似符(icon)、标志符(index)和象征符(symbol)三种。但语言是一种特殊的、高级的符号。语言符号不可能是复制的、标志的、象征的,甚至不可能是简单信号的。巴甫洛夫认为语言符号是信号的信号,是第二信号。第一信号是现实的具体信号,它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具体刺激;第二信号是现实的抽象信号,是词语构成的刺激,它通过思维通过概念再达到现实。这种与人类思维紧密联系的语言符号已经从具体事物中抽象出来(王德春,2001)。由此,语言发展的过程可见一斑,即:“从具体事物中抽象出来”,源于具体事物。我们可以做出大胆的假设,语言产生之初,或许是象似性占多数,然后随着表达的需要,或者语言发展的规约化,这种理据逐渐变弱,然后,很难再追溯它理据的根源。再加上通过隐喻、转喻等手段,语言表达变得迂回复杂,表达和所指不再一一对应了,意义和所指之间的关系,变得逐渐模糊,动态化。1+1不再等于2,而是大于2。语言符号,信号的信号,经过一次次的投射,直观的意义变得很抽象,表现力增强了,但理据性变弱了。以汉语“皇冠”为例,这种事物本身是直观的,但通过人的心智体验,通过心智和现实的互动,结合实际的语用背景,和历史文化因素,“皇冠”被赋予了抽象的意义。发表论文,体验哲学。该词就带上了“权力”、“权威”、“尊严”等色彩。而这些意义显然比“皇冠”本身抽象多了,增强了它的表现力。另外我们还可以用抽象的词汇去描述具体的事物,从而加深对外部世界的认识。

 

查看相关论文专题
加入收藏  打印本文
上一篇论文:认知语言学对高职英语词汇教学的启示
下一篇论文:认知语言学中的概念隐喻
社会科学分类
职称论文 政治论文
小学音乐论文 音乐论文
音乐鉴赏论文 美术论文
社会实践论文 军事论文
马克思主义论文 职业生涯规划论文
职业规划论文 人文历史论文
法律论文 文学艺术论文
企业文化论文 旅游论文
体育论文 哲学论文
邓小平理论论文
相关文学艺术论文
    无相关信息
最新文学艺术论文
读者推荐的文学艺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