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论文网! 识人者智,自知者明,通过生日认识自己! 生日公历:
网站地图 | Tags标签 | RSS
论文网 论文网8200余万篇毕业论文、各种论文格式和论文范文以及9千多种期刊杂志的论文征稿及论文投稿信息,是论文写作、论文投稿和论文发表的论文参考网站,也是科研人员论文检测和发表论文的理想平台。lunwenf@yeah.net。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社会科学 > 文学艺术论文

认知语义学视角下短语动词的搭配机制

时间:2011-04-22  作者:秩名

论文导读:认知语义学以体验哲学为其哲学基础。短语动词的组成部分大多都是多义的。我们可以使用up的意象图式-垂直来表明射体(语法主语)向界标(介词宾语)接近度的增加和射体向活动或控制状态的过渡。
关键词:短语动词,认知语义,意象图式
 

一、引言

认知语义学以体验哲学为其哲学基础,主要从认知角度来深入探讨人类的思维,语言与身体经验与外部世界之间的种种辩证关系,研究语言与认知模式,知识结构等之间的关系。认知语义学最重要的观点就是意象图示论(image schema)和投射论(mappingtheory)。意象图示指“人类经验和理解中一种联系抽象关系和具体意象的组织结构,是反复出现的对知识的组织形式,是理解和认知更复杂概念的基本结构”。Langacker(1987)提出“射体”(Trajector/TR), “界标”(Landmark/LM)和“路径”(path)三个概念用语分析句内关系。射体是任何关系结构中最显著的部分或实体,具有动态性,界标是关系结构中作为空间方位参照物的其他部分或实体,路径是射体的运动轨迹或路线。

Palmer(1965)认为,动词与小品词的组合中,能组合的小品词是有限的,而一些动词与常用的小品词如:up,down,off,on,out,in等的搭配是自由的。当然,这些组合也并非完全是自由的,任意的。动词与小品词之间的搭配存在一定的搭配限制(collocational restrictions)。论文检测,意象图式。这种搭配限制在于动词与小品词之间的相互制约作用,体现在两个方面:词汇的决定作用和语义句法限制。

二﹑短语动词形成机制

短语动词的组成部分大多都是多义的,单个的意义并不能代表整个结构的意思,所以对短语动词的分析离不开对其组成部分的中心意义进行分析。然而,每个部分的中心意义为整个结构的意义提供了始源域,目标是我们正在面对和正要处理的问题,即一个抽象的域。易于理解的始源域(source domain)映射到一个不熟悉,较抽象或较难理解的目标域(target domain)的过程。其中这种映射来自于两个概念,即始源域和目标域之间的“相似(similarity)”,即相似原则:人们容易将相同或相似的东西用来互为比喻。

英语里面很多短语动词的意义很难推断的。一部分已经常规化了的概念隐喻使得短语动词成分意义的扩展,因而激发了整个结构的意义。论文检测,意象图式。也就是说,在整个结构背后发生了复杂的概念融合(concept blending)。本文将以隐喻方法与概念合成理论结合的模式来分析短语动词的语义关系。

三﹑小品词“up”的认知语义

介词“up”的原型意义来源于人类最基本的方位经验,“up”在物理空间里表示垂直的运动,从我们身体机能(重力)出发的,比如我们站,坐或走动时头和脚的相互关系。因而,垂直与醒着,行动,有意识之间存在一种概念关系,从而产生了一些我们熟知的概念隐喻,比如ACTIVE IS UP(get up),WELL-BEING IS UP(cheer up),RATIONAL IS UP(wake up),CONTROL IS UP。

空间概念up有两类意义:原型意义和隐喻拓展意义。up有两个原型意义:动态的up和静态的up。我们要关注的如何区分up的两类意义。例如:句子“when the doctor arrives, ask him up”中,动体为“thedoctor”,陆标是“my present location”,而路径是“the doctor”所走过的从楼下到楼上的过程,指的是高度。而以高度为纵坐标的拓展依然是一个空间概念,所以没有隐喻拓展,此处的up就是以原型意义出现的。而在另一个例子“you need a holiday to cheer you up”中,此时“you”是动体,“your present mood”是陆标,而路径是情绪沿着纵坐标的波动;由于“emotion”已不再是一个空间概念,因此这里的up是以其隐喻意义出现的,获得了了隐喻拓展。

四、带up的短语动词的语义分析

下面将以隐喻方法与概念合成理论结合的模式来分析face up to这个习语性短语动词的语义形成过程,以发现短语动词的搭配机制。

To face的意义来源于名词face,我们称头的一个部分为face。在face of a mountain, face of abuilding中,始源域为:人的脸一直在身体的最外层,最容易被注意;而目标域为:实体都有表面和各个侧面。可见,用人的“脸”映射为实体的表面。因此,face就有了“实体表面”的意义,概念隐喻的公式为:FACE IS SURFACE。论文检测,意象图式。从有生命向无生命的投射包含了方位的建立,动词face传统上同样指物体(被感知的)的前部,比如坐落于其他物体对面的楼房。E.g. All our setting room windows face the main street.认知语法概括为, 在这些及物的结构中, 主语指明了处于界标对面的射体的“活动地带”, 地标则是被直接宾语指明的。然而,以下face的中心意思才是其意义扩展的来源。E.g.Grandma was still facing the wall, not talkingto anybody.

在事件结构隐喻中,活动被概念化为动作,目的则是要到达的地点。有目的的活动可以被看作是通过路径通往目的的运动。路上阻挡物是动作的妨碍,阻碍其进展。在方位隐喻中,抽象的事物都是具体的物体,困难和问题被理解成具体的障碍物。一旦事件结构隐喻里的复杂的概念背景被认为理所当然, 就不难理解人们以面对具体障碍物的方式去面对抽象的事物了,E.g. She has really faced a lot of seriousdifficulties lately.

下面我们来看短语动词从何而来,小品词对整个结构意义上的贡献,以解释为什么 to face up to a challenge蕴含了meeting a challenge的意思。论文检测,意象图式。to face upto(sth)中up的非字面意思可以被看作是基本意义的一种隐喻扩展:Climb up to the top。论文检测,意象图式。就基本意义来看,带to的介词短语指示空间中运动的目标,副词up则进一步指明运动是沿着垂直坐标进行的。在事件结构隐喻下,这个型态(topology)在短语动词的非字面意思中保留下来。既然隐喻框架使我们能够将困难等概念化成有形的障碍物,事件结构隐喻蕴含了障碍物的高度与困难度直接对应。障碍物越高,困难越难以克服,这也是英语中已经被常规化了的隐喻。相关的短语动词,比如stand up to(achallenge),own up to(a mistake)或live up to(expectation)都证实了这样的分析。所以,可以说facing up to a problem包含了一种隐喻的“往上方的凝视”,凝视的目标便是阻挡隐喻路径的隐喻物体。

小品词up在短语动词构建中的使用起源于多种概念隐喻。这种由多种隐喻同时引发的特性在短语动词中很常见。

首先,事件结构隐喻(方位隐喻)和它的蕴含意义解释了face非字面意义的用法,让我们能够将事件结构概念化为亲身经历,同时保留其字面意义的基本型态(topology)。论文检测,意象图式。它也可以解释小品词up作为方位标记的语法化的用法。

其次,通过CLOSE IS UP,ACTIVEIS UP,CONTROL IS UP的概念隐喻,我们可以使用up的意象图式-垂直来表明射体(语法主语)向界标(介词宾语)接近度的增加和射体向活动或控制状态的过渡。

最后,虽然这个结构(to actively confront an entity that poses adifficulty, danger etc)最终的解释并不能单纯通过对字面意思的简单综合来推断,但是结构的各个部分对整体的意义都是有影响的:动词为活动提供一个始源域,小品词在动词基础上勾画(profiling)一个意象图式域,这是单独使用一般动词无法表明的。所以,可以说短语动词的意义比一般动词的意义更确切,通过有效提供相关建构的线索,对意象图式的勾画(profiling)限制了对动词内容的隐喻性建构。从而,对up意象图式的勾画指导了在目标域中活动的建构。这样就避免了在单独使用动词时可能出现的歧义。

五、结语

本文以认知语义学对语义的认识为基础对短语动词的语义构成和搭配机制进行了分析。将概念隐喻理论和概念合成理论结合起来,通过对带up的动词短语的分析,揭示了短语动词的形成机制及其语义形成过程。通过分析表明,短语动词的语义构成经历了分别隐喻化过程,意义匹配过程,选择投射过程和意义合成过程,同时,通过对face up to这一短语动词的分析验证,认为这一模式能比较清楚的揭示短语动词的语义来源和形成过程,能帮助外语学习者对英语短语动词成语化意义的理解,从而有助于他们学习和掌握运用英语短语动词。


[参考文献]
[1]Evelyn,Hatch. Cheryl Brown.Vocabulary,Semantics and Language Education [M]. Pek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1.
[2]Lakoff, G., Johnson, M.Metaphors we live by [M].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0.
[3]Lindner,Sue. A Lexico-semantic Analysis of Verb-particleConstructions with Up and Out[D].IndianaUniversity Linguistics Club.1983.
[4]Morgan,Pamela S.Figuring out figure out:metaphor and the semantics of the English verb-particle Constructions [J].Cognitive Linguistics, 1997,8,(4): 327-357.
[5]Palmer,R.The English Verb [M].London:Longman Group Limited, 1965.
[6]陶文好.论up的空间和隐喻意义认知[J]. 外语学刊,2000,4.
[7]王朝培.英语短语动词语义构成的认知探索[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6,181.
 

 

查看相关论文专题
加入收藏  打印本文
上一篇论文:认知语言学中的概念隐喻
下一篇论文:日汉语拟声词的应用对比研究
社会科学分类
职称论文 政治论文
小学音乐论文 音乐论文
音乐鉴赏论文 美术论文
社会实践论文 军事论文
马克思主义论文 职业生涯规划论文
职业规划论文 人文历史论文
法律论文 文学艺术论文
企业文化论文 旅游论文
体育论文 哲学论文
邓小平理论论文
相关文学艺术论文
最新文学艺术论文
读者推荐的文学艺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