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论文网! 识人者智,自知者明,通过生日认识自己! 生日公历:
网站地图 | Tags标签 | RSS
论文网 论文网8200余万篇毕业论文、各种论文格式和论文范文以及9千多种期刊杂志的论文征稿及论文投稿信息,是论文写作、论文投稿和论文发表的论文参考网站,也是科研人员论文检测和发表论文的理想平台。lunwenf@yeah.net。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社会科学 > 文学艺术论文

《红楼梦》的悲剧与王国维的解脱

时间:2016-01-08  作者:杨四代
然而,这能否做到?其实王国维自己陷入了一个矛盾之中。他的人生哲学就是要拒绝一切生活之欲,但是他却用毕生的精力来证明了其不可能。就算是自杀,也只是一种欲之而不可得的无奈罢了。在谈到这个问题时,他举了例子,“故金钏之坠井也,司棋之触墙也,尤三姐,潘又安之自刎也,非解脱也,求偿其欲而不得者也。”

 

关于绝欲的解脱方法,涛每先生有这样的话:

人生固然苦痛的多,快活的少,然而也看每个人的主观如何。并且苦痛与快活,明白说起来,也不过是神经受的一种强烈的刺激。而这种刺激之大小,完全视欲望大小为转移。若是把生活之欲完全拒绝,心如槁木死灰,则此时的痛苦固然消灭,然而快乐恐怕也无由感受。求解脱的目的,不过是避苦而就乐而已,乐即不能体贴,则解脱有何用处?

王国维是悲观哲学的实践者,有他的诗句为证:“人生过处惟存悔,知识多时只益疑”。所以用悲观的哲学去欣赏一部彻底的大悲剧,就难免过分陷入悲观的境地,这也是他个人的悲剧所在(关于此,后文见叙)。关于解脱之道,我们看看他的说法。“而解脱之中,又自有二种之别:一存于观他人之苦痛,一存于觉自己之苦痛。然前者之解脱,唯非常之人为能,其高于百倍于后者,而难亦百倍。但由其成功观之,则二者一也。通常之人,其解脱由于苦痛之阅历,而不由于苦痛之知识。唯非常之人,由非常之知力,而洞观宇宙人生之本质,始知生活与痛苦不能相离,由是求绝其生活之欲,而地解脱之道。”

当然,他是站在我们无法企及的高度去看待人生的悲剧的,由于知识和宇宙所带来的苦痛,这很可能是他从自己的境地出发而切身的感悟。对于两种解脱境界在《红楼梦》中的体现,我们可以略来陈述。第一种解脱,觉得自己的苦痛而求解脱,我想这是每个人的本能,也许是生活本身造就了苦痛。就我所看来,人生是痛苦的,而痛苦也就是整个人生。所以任何人都避免不了感受痛苦的恩惠。看书中的平儿,夹在贾琏和凤姐之间,感觉到自己的苦痛,而力求解脱;看赵姨娘,生活之中自觉处处不如意,故而设法力求解脱,只是解脱的法子是让别人比自己更苦痛。再看鸳鸯,有贾赦的威逼,其痛苦是不必多言的,她的解脱方式是死。我认为,在第一种解脱和第二种解脱之间,必然有一定的联系,只有在第一种解脱实现之后,或者是意识到第一种层次的解脱之后,才能产生第二种解脱,那就是观察别人的痛苦而感觉自己的痛苦再力求解脱。这在宝玉身上体现出来。宝玉的苦痛,在《红楼梦》中明显有体现,比如要面对经世致用的价值观的时候,就是一种很大的自我苦痛,而他也在力求解脱。我只能说他在这一解脱层次上只是意识到而已,他没有解脱,但是他已然上升到了第二种解脱,那就是他能够观他人之苦痛而觉自己之苦痛,然后力求解脱。这在书中也是体现得很多的,比如说当她眼见着大观园的姐妹们走的走,散的散,死的死,嫁的嫁的时候,他就将这种别人的苦痛移植到自我的意识思考之中,这个时候由别人的苦痛所引起的自己的苦痛和对于人生的思考,是深刻得很的。所以,要想有第二种解脱,我认为,必先有一颗博大的心,爱人的心,甚至是愁绪敏感的心。然而这也就是苦痛与解脱的难以描述的关系,因为只有越是博爱,越是愁绪敏感之人,他感到的苦痛才更多更深,而力求解脱的境界也就越高。但是正是因为他的这些天性使然的因素,他的这种解脱也就越不可能,这也是这些天才的不幸了。

四,解脱之道在于融化悲剧于和谐之中

由此得出观点,根本就没有王国维所探求的解脱之道。按照静庵先生的说法,如若拒绝了一切生活之欲,便能解脱,那么,犹如涛每先生所言,心如死灰,哪里还有苦痛和快乐之分?所以,悲剧和解脱,只是一种感悟和欲求而已。感悟悲剧,欲求解脱,只是一个过程,关键看能否被人这个主体很好的统一起来。

所以,所谓解脱,也就是力求免受苦痛之扰而已,而这种心态(我姑且这样称之),完全因人而异。与痛苦相对的是快乐,也即是他所说的美,但王国维没有能够这么想,他走入了一条探求解脱的不归路。尽管如此,他还是给我们指明了什么是美,“相互调和,以为全体使说明,不能增也,不能减也,能如此者,则谓之美。” 既然人生是痛苦的,而痛苦也就是整个人生(这一点王国维也承认),所以根本无从谈论将痛苦从人生之中除去,只能力求和谐,这才是解脱之道。于是我想到了一种解脱,“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这就是生命美学的终极关怀。由此看来,《红楼梦》的悲剧反而是一种和谐的美了,而王国维解脱悲剧的哲学也就是对于这部奇书的一种生命的诠释了。


参考文献:
王国维 《王国维文集》 第一卷 M 中国文史出版社1997版 23,8—11页。
《晚清最后一个文人》王国维卷 M 东方出版社1998版 133,132,139,152页。
潘知常《王国维独上高楼》 M,文津出版社2005版,104页。
《脂砚斋重评石头记》 M 天津古籍出版社2006版,424页。
《红楼梦研究稀见资料汇编》 J 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版,原载《清华文艺》第一卷第二期,1925年10月版,155页。
《论语》Z 述而第七,十六。

查看相关论文专题
加入收藏  打印本文
上一篇论文:“我本山水乡,看山常不足”——梅尧臣咏宣城诗研究
下一篇论文:漂泊者的困境—沈从文上海租界体验及其对创作的影响
社会科学分类
职称论文 政治论文
小学音乐论文 音乐论文
音乐鉴赏论文 美术论文
社会实践论文 军事论文
马克思主义论文 职业生涯规划论文
职业规划论文 人文历史论文
法律论文 文学艺术论文
企业文化论文 旅游论文
体育论文 哲学论文
邓小平理论论文
相关文学艺术论文
最新文学艺术论文
读者推荐的文学艺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