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论文网! 识人者智,自知者明,通过生日认识自己! 生日公历:
网站地图 | Tags标签 | RSS
论文网 论文网8200余万篇毕业论文、各种论文格式和论文范文以及9千多种期刊杂志的论文征稿及论文投稿信息,是论文写作、论文投稿和论文发表的论文参考网站,也是科研人员论文检测和发表论文的理想平台。lunwenf@yeah.net。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社会科学 > 哲学论文

自由之悖论—黑格尔悲剧观视域下的《伊甸园》_悲剧的本质-论文网

时间:2014-12-01  作者:佚名

论文摘要:自由是一个长期以来困扰人们的“原始问题”,同时也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感知自我的着力点之一。《圣经》是犹太民族以宗教方式掌握世界与探索自由的艺术结晶。而在黑格尔悲剧观视域下的《伊甸园》故事恰恰彰显了人类自由的悖论,并使我们对于她的理解不仅停留于宗教层面,而且更进一步地延伸至人类“自由”意义的思考维度上来。
论文关键词:自由悖论,伊甸园,黑格尔悲剧观,悲剧的本质

一、总论

生活中当人们遇到困惑无解时,便会提出自由与不自由的问题,那么,“自由”是什么?叔本华认为,自由独立于必然,人的自由在于行动不受必然规律的支配,“自由的意欲也就是不受原因、根据的决定”。[1]这正如康德所说“自由是一种凭自身、自动就可开始一系列变化的能力。”[1:8]在黑格尔看来,没有法律更遑论自由,自由是服从法律的权利,纵观“世界历史就是对人约束的天然意志的训练,使它服从于普遍的原则,并且赋予它主观自由。”[2]恩格斯指出“自由就在于根据对自然界的必然性的认识来支配我们自己和外部自然。”[3]从不同的角度对于“自由”的理解不胜枚举。可见自由是一个长期以来困扰人们的“母题”。但大体上我们可以说,自由是一种不受约束的生存况态,掌握客观规律并运用它以减少自身受制于外界的神奇状态。

《圣经》是希伯莱民族理解世界的精神载体,在庄严的神学思想下涌动着的是人类忍受苦难、质问人生、探索宇宙等终极意义的思考;是具有丰富感受力的灵魂寻求自由的尊严和意义的艺术表征。《伊甸园》恰恰是犹太人探索自由的生动故事。也正是这种“探索的精神遇到了诗歌的精神,悲剧就诞生了。”[4]用黑格尔的悲剧观来讲,悲剧即产生于两种合理精神力量在“冲突”中的“和解”的辩证过程。而悲剧恰恰由此而生,“确实没有比它再奇怪的东西了。”[4:165]它是痛苦和欢乐的神秘混合物,它非但不使人感到压抑,而使人在感受生活、触及人性中情绪激昂。

二、《圣经》:探寻自由的一把钥匙

从形式上讲,《圣经》不是有机的整体,这个问题从《圣经》的正典化过程、诸底本说及文本编修过程的考证等诸多角度论证是显而易见的。然而,从贯穿于《圣经》的精神潜流来看,它确实又是一个神圣的体系。这股潜流,用基督教基本教义形容就是一直处在“原罪”、“救赎”、“天国”等观念下的无尽循环之中。正如加拿大学者弗莱在谈到《士师记》的叙事结构时所说:“《士师记》记叙了以色列反复背叛与回归的神话情节,并以此为背景讲了一系列传统部族英雄的故事。”[5]他把《士师记》与《圣经》对比后提出:从整体视域下的《圣经》到单元篇章都自觉不自觉地遵循着“U”形的叙事结构,即人类“背叛之后是落入灾难与奴役,随之是悔悟,然后通过解救又上升到差不多相当于上一次开始下降时的高度。”[5:220]我们说,是基督教精神这只隐形的手把“U型结构”固化为《圣经》叙事的环形“套路”,它可视为《圣经》的隐含作者。弗莱进一步把《圣经》概括为一系列神话故事。“对我们来说,第一步是要认识到所有的盛和衰在隐喻的意义上是相互关联的。也就是说,伊甸园、应许之地、耶路撒冷和锡安山作为灵魂之归宿地都是可以来换的同义词。”[5:222]所以《圣经》故事的隐喻性是文本认识价值的核心,而隐喻“不应仅仅理解为修辞意义上的修饰,而应看成是一切文化产品最基本的符号组织方式”,[6]希伯莱人之所以借助于宗教方式思考宇宙,大抵由于“他们的思维语言是采用具象的形式,而不是采用概念的形式;是采用类比、联想、象征等形象的思维逻辑,而不是采用判断、推理、证明等抽象的思维逻辑。”[7]由此看来,故事表层结构下的文化属性更具认识价值。《伊甸园》即是《圣经》丰富隐喻的肇始。如果把《圣经》形容为一篇灵动的散文话,那么基督教精神是这篇散文形散而神不乱的灵魂。它是犹太民族以宗教的方式理解万物的精神载体,亦是人类对自由的追求、困惑与无限的思索。

马克斯认为,宗教是人类精神世界的重要方面。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他认为宗教是人类掌握世界的四种方式之一。“它在掌握世界的过程中,既包含着对世界的思维认知,也包含着对世界的感情体验,同时它本身还是一种具体的信仰活动。”[8]这就告诉我们,宗教既是信仰,深受信徒笃信和尊敬。另一方面它亦包含着对宇宙人生的认知,是人类特殊的知性能力的形象体现。只不过,“它力图从神的角度阐述人和世界的一些根本问题”。[8:260]“宗教力图以神的观念解释世界,解释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从而形成了一整套关于人与世界的观念和学说”。[8:261]因此我们说,《圣经》是犹太民族以宗教的形式对自身及宇宙奥秘探索的特殊方式,它以神学视角在思考着人及周边生存环境,以至于“自然在人眼中本来是—就是用宗教眼光去看它的时候—一个像人自己那样的对象,是被当成一个有人格的、活生生的、有感觉的东西。”[9]宗教是人以朴素的信仰把自然人格化,在理解世界的过程中来理解人本身。正所谓“人只有认识了自己,才能真正地认识世界”。[10]而“在这种信仰立场上,自然里实际上的确有一个精灵在作崇,但是这个精灵就是人的精神、人的幻想、人的心情;这种心情不由自主地潜入自然之中,把自然弄成了人的本质的一个表征和反映。”[9:9—10]这种近乎于泛神论的表述把人的情感、思想、意志、愿望对象化,使万事万物沾染上人的气息,李泽厚先生认为这种“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过程就是美产生的过程,而“美作为自由的形式,首先是指这种合目的性(善)与合规律性(真)相统一的实践活动和过程本身”[11]所以说,《圣经》是犹太民族撑握世界的认知方式,形而上探索的智慧结晶。

查看相关论文专题
加入收藏  打印本文
上一篇论文:《老子》无为思想与西方经济自由主义的比较_经济人假说-论文网
下一篇论文:在华传教士整体对“条约保护”权态度上的变化_条约保护权-论文网
社会科学分类
职称论文 政治论文
小学音乐论文 音乐论文
音乐鉴赏论文 美术论文
社会实践论文 军事论文
马克思主义论文 职业生涯规划论文
职业规划论文 人文历史论文
法律论文 文学艺术论文
企业文化论文 旅游论文
体育论文 哲学论文
邓小平理论论文
相关哲学论文
    无相关信息
最新哲学论文
读者推荐的哲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