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论文网! 识人者智,自知者明,通过生日认识自己! 生日公历:
网站地图 | Tags标签 | RSS
论文网 论文网8200余万篇毕业论文、各种论文格式和论文范文以及9千多种期刊杂志的论文征稿及论文投稿信息,是论文写作、论文投稿和论文发表的论文参考网站,也是科研人员论文检测和发表论文的理想平台。lunwenf@yeah.net。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社会科学 > 人文历史论文

《潘迪·克拉克哈哈哈》中潘迪的悲剧成长因素

时间:2015-10-20  作者:佚名

摘要:罗迪·多伊尔是爱尔兰当代最富盛名的小说家之一,他的作品极富创新与挑战,他以敏锐的目光,捕捉着当代爱尔兰存在的意义深远的问题。他声称自己是狄更斯式的“现实主义者”,在其关心的问题当中,有婚姻家庭暴力问题,更有孩子的教育问题。安·德芙琳就曾这样评价多伊尔,“多伊尔与不断增多的关心爱尔兰民族成长的作家,共同思考孩子的教育......”。其作品《潘迪·克拉克哈哈哈》,深刻描绘了十岁儿童潘迪·克拉克的悲剧成长。
论文关键词:多伊尔,悲剧成长,孩子的教育,原因分析

一 《潘迪·克拉克哈哈哈》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潘迪·克拉克哈哈哈》以一个十岁儿童的视角,来叙述他的所见所闻所感。他像大多数孩子一样,有着爱玩的天性,有着恶作剧的天性:1968年,十岁的潘迪是个典型的顽童,他火烧弟弟的嘴巴,入小店行窃,和同伙制造种种恶作剧,并喜欢伤害别人从中取乐。在潘迪的生活中,天主教、盖尔特语、民族历史和美国电视、英国足球共同充斥他的世界。与此同时,家庭的变故悄然而至。随着父母争吵的加剧,束手无策的潘迪日趋顽劣,暴力行为的升级从侧面反映出日渐崩溃的家庭。小说结尾,父亲离家出走,潘迪成为同伴的笑柄。小说书名《潘迪·克拉克哈哈哈》和结尾交相呼应,面对那来自同伴的令人窘迫的笑声,潘迪的应对的答案却是:“他们仅仅是孩子。”笑声在调侃中夹杂着潘迪的凄凉,他不仅要面对破碎的家庭,还要承受社会的压力。

小说出版于1993年,是罗迪·多伊尔目前为止最为成功的一部作品。截止2005年,小说《潘迪·克拉克哈哈哈》已经售出三百多万册,并被译成二十多种语言。国外评论界对《潘迪·克拉克哈哈哈》这部小说中多伊尔的写作技巧——以一个十岁孩童的口吻,详细地叙述了潘迪的生活,他与朋友、家庭之间的关系,以及开放的,充满乐趣的周边世界——给予了高度评价。当然在一些评论中,会评论其语言让小说的阅读变得乏味,甚至批评其小说因为缺乏情节而显得无趣。但作者的写作技巧和能力的确令人钦佩,让读者置身于一个孩子的世界,而不察觉是一个成人在叙说。另外,多伊尔在小说中采用的是口语化的叙述,被评论家评述为“都柏林语,一种典型的爱尔兰北方方言,朴素的土语,是一种很少登上小说叙述中的方言,令人信服”。

在中国,对这部小说的研究不算很多。学者钱冰对多伊尔的作品,曾作出过一些评述。针对该作品的评述有《新现实和后现代》(2004)。作者在这篇小说当中的写作技巧的高超是不容置疑的。但本文将从社会文化的角度对文本进行阐释,挖掘对教育问题的思考,探讨十岁孩童悲剧性成长的根源。

二.悲剧因素

孩子的成长在教育学上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身体、认知、情感、以及心理的成长。形成造就孩子成长的影响因素有很多,例如先天的基因。但是其他因素来自于外在,例如家庭因素,以及外在更广阔的街区环境和所处社会的文化影响。创伤性事件,例如虐待或是隔离,都可以导致孩子成长过程的背离与堕落。而由这些事件带来的连环影响也会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造成一系列的不良影响。

现在社会普遍认可,在不同的文化当中,孩子对相同事物作出的反应是不同的。例如在西方文化中,父母和孩子的联系注重地是眼神的交流以及身体的碰触,这是对孩子的关爱。但在其他的文化当中,例如在日本,孩子应避免和父母眼神的直视,这是对长辈的一种尊重。

所以,影响孩子成长的几大主要因素为:家庭、他所处的大家庭、学校、社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的文化形态。而潘迪成长的悲剧主要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

不安的社区环境

根据多伊尔早期的小说《巴利镇三部曲》,这个镇上的人们生活闭塞,完全封闭在自己的小环境里。在多伊尔早期的小说当中,北爱尔兰冲突,爱尔兰共和军,北爱尔兰志愿军,以及其他的一些重要事件,例如欧洲联盟,财政丑闻,几乎不曾提到,在这个闭塞的小镇,这些重大事件几乎对镇上的人们没有影响。多伊尔的小说人物经常是处在工人阶级和中产阶级的交界地带。有一些很贫穷,没有受过教育;也有很多是失业者。所以这些因素,导致他们挣扎着生活,生活也显得灰暗。来自社会群体,朋友,特别是来自家庭的帮助是微乎其微的,能帮助他们改变的有利因素几乎不存在。这也就是,家庭的破裂,以及朋友关系的终止,让潘迪觉得如此不安的重要因素。

《潘迪·克拉克哈哈哈》发生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在这个郊区,房屋被不断地建造,旧的土地被清理,新的街区不断地在形成。多伊尔成长于六十年代,亲身经历了爱尔兰的转型。在小说当中,我们能明显的感受到社会处于转型期呈现出的动荡与不安。在这个故事的进行当中,潘迪周遭的环境一直处在一个不安的状态,自然,他对人生风景的体验,也就像一个不断建造又不断摧毁的过程,不断地行进着,不断地改变着,他与他人的关系也在不断地失去与重新建立当中循环。

2.破碎的家庭环境

小说结尾,父亲离家出走了。当父亲在圣诞节带着礼物来看望他时,潘迪是麻木的,这时的父亲,对于潘迪来说,就像是一个陌路人,像是一个远房亲戚,父亲和潘迪只是握了握手,没有拥抱。在作品中,这样描写到“他的手又大又冷, 又干又硬”,这是潘迪形容父亲的手。这样给我们的感受更直接的结构便是,我父亲的手像一块石头一样,没有丝毫温暖,自己在一个大而冷的环境里,感觉到悲哀。潘迪对父亲问候的回应也只有“很好,谢谢”。礼貌而又疏远的回答,让我们很难将他们的关系跟父子关系联系起来。

在教育学上,孩子跟谁住在一起,其实不是那么重要,重要的是,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一定要有充分被保护与被爱的稳定感与安全感。生长环境的骤变、或者突然失去亲近的家人,都会使孩子的一生难逃对生命的恐惧与不信任。就算日后环境转变了,也会对未知的一切怀着极大的恐惧,随时担心周遭即将要发生对自己不利的事情。稳定的成长环境是安全感建立的重要条件。这时的潘迪,与父亲保持着距离,选择了一种他认为更为安全的办法与父亲相处,来保护自己。这也其实会在以后的人生中,对潘迪造成不利的影响,一种选择被动逃避的人生态度。

文化形态下父母日益恶化的婚姻关系

罗迪·多伊尔在一次采访中曾说:“这个国家(爱尔兰)大部分民众信奉天主教。这一点贯穿于我的作品始终·······”。整个小说,以天主教作为整个文化氛围。罗迪父母的关系日趋恶劣,可是在浑厚的宗教气氛下,婚姻是神圣的,而家庭破裂是可耻的,也是不被允许的。他们只能无奈地在一起,维持着破碎的婚姻关系。可是,没有感情的婚姻,是一个悲剧,维持没有感情的婚姻,也只能将这么一个悲剧进行延伸到一个更加悲剧的状态,家庭暴力便是这个悲剧的最好证明。

爱尔兰是一个男权社会,20世纪初的爱尔兰女性没有真正的政治权利,她们只是在社会所辖定的家庭领域从事一种让家人和社会满意的侍夫和生儿育女的工作。在潘迪处于社会中低阶层的家庭,父亲处于绝对的主导,而母亲却长期以来,是受压制的对象,潘迪面对着日益加俱的家庭暴力,他小心、敏感,原来他和其他孩童打闹的世界,只剩下夜里对责骂、痛打、哭泣的仔细倾听。

作品这样描述着潘迪的内心世界“我要离家出走,吓唬他们一下,让他们觉得内疚,这样让他们再重新在一起。”但是在故事的最终,潘迪却是回忆到“我太晚了,他先我一步作出了离开。

查看相关论文专题
加入收藏  打印本文
上一篇论文:浅释“三教”
下一篇论文:浅析《占有》中神话故事的女性主义内涵
社会科学分类
职称论文 政治论文
小学音乐论文 音乐论文
音乐鉴赏论文 美术论文
社会实践论文 军事论文
马克思主义论文 职业生涯规划论文
职业规划论文 人文历史论文
法律论文 文学艺术论文
企业文化论文 旅游论文
体育论文 哲学论文
邓小平理论论文
相关人文历史论文
最新人文历史论文
读者推荐的人文历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