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说明至少在康熙年代已经很兴盛了,陕北说书是流行于陕西北部的一种说唱文学形式,其就是运用陕北特有的语言来说唱的,通俗易懂,道具、乐器简单,场地随意,很适合普通大众听,所以,在旧社会,人们在没有其他娱乐媒介的情况下,说书成为他们喜爱的娱乐形式,因此,说书在陕北民间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即使到了今天,说书还广泛存在。清代还出现了会书。清末各家各派说书艺人为博得群众的赞赏,往往选择自己最擅长、最精彩的一段说书内容,在同一场合集合许多艺人轮流献上,比如具有悠久历史的天桥就是各种文娱活动演出的场所,不过,这种会书形式实际上已经带有竞争性质。此外,明末清初,还出现了民间说书大家柳敬亭,关于柳敬亭的传奇历史众所周知,笔者在这不做过多的赘述。以上所述,表明清代说书曲艺曲种有所增加,为现代流行的各种说唱艺术奠定了基础。
说书是民间曲艺中的一种,其来源于民间生活之中,又在民间广泛流传,可以说是来之于民,受之于民吧,所以,深受人民的喜爱。有人说说书这种曲艺是民间叙事文学的活化石,的确,它所反映的内容是人民大众生活的写实以及参杂着劳动群众对生活的看法,可以说与人民大众血肉相连。对此,周恩来在1949年7月第一次全国文艺工作大会上曾说:“曲艺和劳动人民的关系最密切,它在民间流传了几百年,说明劳动人民喜欢它”,[8](p264)说书艺人在其中充当了传播媒介的角色,他们运用精致细腻的艺术手法,把故事渲染的淋漓尽致,使人民如闻其声如见其人,把人民大众欲吐未吐的思想、感情和他们的斗争生活惟妙惟肖刻画出来,所以说,说书艺人是人民大众表达情感心声的代言人。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说书作为民间演艺的一种,它所携带的思想含量、历史含量、文学价值是非常丰富的。当然,我们不能一概而论,其实,说书曲艺当中亦有一些糟粕,这是在所难免的。由于说书艺人因谋生的需要而迎合市民趣味或由于说书艺人多活动在人烟较稠密的城镇,易受到统治阶级的控制而被迫去宣传封建道德和迷信思想等原因,致使说书曲艺中参杂了不少庸俗、低级的东西。即使如此,我们必须肯定它的艺术价值,这是它的主流。但是,长期以来,得不到人们的重视,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各类娱乐媒介如广播、电视、电脑及各种各样的新型性娱乐形式的出现,清一色的电信化,现代化,既快又方便,符合现代社会的要求,亦符合现代人的心理要求,诱惑力极强,大多数人们沉溺于灯红酒绿的现代世界是在所难免的事,而传统的演艺,比如说书,采取的还是传统的演艺方法,没有什么新的创新发展,而且还存在学艺不精的现象,尤其是在现代社会,年轻的一代眼高手低不说外,心浮气躁成为他们的主要特征,没有几个人能认认真真地学习某一技艺,更何况是,说书这种在古代就被认为是卑贱的职业,所以,传统的说书演艺正处在濒临着被失传的危机之中,虽然国家在2006年将其列为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但是实际上,它还处于自生自灭的状态之中。我的意思并不是要回到传统演艺,只是希望有更多的人起来关注我们的民间文化,因为我们的民间曲艺就像一个阔大无比的海洋,在海里,有不少的珍珠、玛瑙、珊瑚,正在等着我们去发掘。
参考文献
【1】 辞海 上海辞书出版 ,1979年版
【2】 陈汝衡.说书史话[M].作家出版社编辑部 ,1958年2月第1版
【3】 陈汝衡.说书小史[M]中华书局 1936年影印,1936年2月第1版
【4】 孟元老. 东京梦华录[M] .1998年8月第1版
【5】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M].东方出版社,1973年8月第1版
【6】 倪钟之.中国民俗通志·演艺志[M].山东教育出版社
【7】 狄马. 陕北说书[J].寻根,2009年2月
【8】 段宝林.中国民间文学概要[M] .北京大学出版社,1981年1月第1版
【9】 元稹. 元稹诗全集[M] .1992年8月第1版
【10】 刘向.古列女传[M] .1985年第1版
【11】 朱越利校点.墨子[M].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年3月
2/2 首页 上一页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