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论文网! 识人者智,自知者明,通过生日认识自己! 生日公历:
网站地图 | Tags标签 | RSS
论文网 论文网8200余万篇毕业论文、各种论文格式和论文范文以及9千多种期刊杂志的论文征稿及论文投稿信息,是论文写作、论文投稿和论文发表的论文参考网站,也是科研人员论文检测和发表论文的理想平台。lunwenf@yeah.net。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社会科学 > 文学艺术论文

唐代进士试诗中的谈理悟道诗

时间:2015-11-24  作者:王淑玲

内容摘要:唐代进士试诗一般是指由尚书省主试的诗歌,是唐代科举的常考之体。其谈理悟道诗,表达对天地人生的感悟,是进士试诗中较有特点的思想内容之一,具有较大的思想价值和文化价值。
论文关键词:唐代,进士试诗,谈理悟道

与常科不同,制举以考策为主,但其中的极少数科目也试诗,如辞藻宏丽科,《文苑英华》“省试诗”条就收有制科科目试诗。此外,还有州府馆监试诗,如《华州试月中桂》、《京兆府试残月如新月》、《监试夜雨滴空阶》等。唐代省试诗有广义和狭义之分。《文苑英华》所收集的“省试诗”包括进士试诗、制科试诗、州府馆监试诗等,是广义的省试诗。而狭义的省试诗则专指由尚书省主持考试的进士试诗。为与广义省试诗相区别,本文将狭义的省试诗即由尚书省主试的诗歌称为进士试诗,进行重点论述。

唐代进士试诗数量较多,描写对象也比较丰富,包括天象岁时、礼仪舞乐、山川草木、动物珍宝、宫室建筑、谈理言志等,其中一部分试诗是谈理悟道诗歌。

谈理悟道,表现对思想方法的理解,对哲理学术的趣味以及对天地人生的感悟。很多进士试诗的题目是取自于经史子集的,如《闰月定四时》出自《尚书》,《洛出书》出自《周易》,《七月流火》出自《诗经》,《亚父碎玉斗》出自《史记》,《周象得玄珠》出自《庄子》,《秋日悬清光》出自江淹《望荆山诗》,等等,经史子集,无所不涉。有些进士试诗,以圣人观点为题,让举子们对其进行解释,从中体味人生的哲理与情趣,如《至人无梦》、《言行相顾》、《行不由径》等都属于此类,现以王炎《行不由径》为例进行论述。

“邪径趋时捷,端心恶此名。长衢贵高步,大路自规行。且虑萦纡僻,将求坦荡情。讵问流俗好,方保立身贞。远迹如违险,修仁在履平。始知夫子道,从此得坚诚。”行不由径,谓行动光明正大,不走歪门邪道。《史记》记载孔子弟子澹台明灭:“既已受业,退而修行,行不由径,非公事不见卿大夫。”裴骃引包氏言曰:“言其公且方。”本诗首联点明反面观点,表明诗人的立场和态度。次联点明正面观点。三联写避忌萦纡之行而求坦荡之情。四联写不同流俗,方能保持自身贞洁高尚,五联表明“行不由径”的目的,是为“修仁”,尾联以夫子之道作结。全诗写行不由径的必要性和目的,表明诗人对立身修仁的理解与领悟。其他几首《行不由径》诗也表明了类似的观点。

但是,对同一道理,不同诗人的理解与领悟是深浅不一的。如王起、吕价、王损之三人各自的进士试诗《浊水求珠》。

王起诗:“行潦沉明月,光辉也不浮。识珍能洞鉴,精宝此来求。几被泥沙杂,常随污浊流。润川终自媚,照乘且何由。的烁终难掩,晶莹愿见收。蛇行无胫至,饮德已闻酬。”

吕价诗:“至宝诚难得,潜光在浊流。深沉当处晦,皎洁庶来求。缀履将还用,寒裳必更收。蚌胎应自别,鱼目岂能俦。目彩逢高鉴,星光讵暗投。不因今日取,泥滓出无由。”

王损之诗:“积水非澄澈,明珠不易求。依稀沉极浦,想像在中流。瞪目思清浅,褰裳恨暗投。徒看川色媚,空爱夜光浮。月入疑龙吐,星归似蚌游。终希识珍者,采掇冀冥搜。”

减岳引《抱朴子》曰:“识珍者必拾浊水之明珠,赏气者必采秽薮之芳惠。”前两首诗皆写珠虽沉于浊水而珠光难掩,终会为有洞鉴力的识珍者所求得之意,独王损之诗紧紧围绕“不易求”展开,首联点明不易求三字。次联之“极浦”、“中流”,写珠之难求之地。三联,“瞪目”“褰裳”写不得之憾。四联徒见川媚光浮,而求之不得也。五联只见光华射斗,却不见明珠,但见月入星掩,星月为之失色,知明珠在于浊水也,然不可得,亦难求之语。可见,前两首的思想见解流于一般,而王损之诗对浊水求珠领悟之深刻,见解之独到非前两诗可比。

前此论述的皆是举子们对儒家经典的理解和领悟,除此之外,有些进士试诗还写到了佛家与道家事,表达对佛理与道理的体味领悟。如《终南精舍月中闻磬》、《至人无梦》等,成鹗《登圣善寺阁望龙门》,虽写佛寺塔阁,然而“香境超三界,清流振陆浑。报慈弘孝理,行道得真源”句,却讲述佛理与佛性,表达诗人对佛法的理解体悟。

谈理悟道这一类进士试诗,主要考察应试举子们对经义熟悉程度和理解与体悟能力,是进士试诗较有特点的思想内容之一,具有较大的思想价值和文化价值。


参考文献
[l]李昉:《文苑英华》,北京,中华书局影印宋刊配明刊本,1966。
[2]减岳:《唐诗应试类释》(十九卷),三乐斋重镌本,清乾隆三十九年(1774)。
[3]叶忱、叶栋:《应试唐诗备体》(十卷补遗一卷),最古园刻本,清康熙乙未(1715)。
[4]杜佑:《通典》,北京,商务印书馆,1936。
[5]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北京,中华书局,1975。
[6]刘昫:《旧唐书》,北京,中华书局,1975。
[7]王钦若:《册府元龟》,北京,中华书局,1960。
[8]王溥:《唐会要》,苏州,江苏书局,清光绪甲申(1884)。
[9]徐松:《登科记考》,北京,中华书局,1984。
[10]王定保:《唐摭言》,北京,中华书局,1958。
[11]胡震亨:《唐诗谈丛》,北京,中华书局,1985。
[12]何文焕:《历代诗话》,北京,中华书局,1981。
[13]王夫之等:《清诗话》,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14]傅璇琮:《唐代科举与文学》,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6。

 

查看相关论文专题
加入收藏  打印本文
上一篇论文:实用与审美的完美结合—景德镇陶瓷路灯的设计探析
下一篇论文:说书漫谈
社会科学分类
职称论文 政治论文
小学音乐论文 音乐论文
音乐鉴赏论文 美术论文
社会实践论文 军事论文
马克思主义论文 职业生涯规划论文
职业规划论文 人文历史论文
法律论文 文学艺术论文
企业文化论文 旅游论文
体育论文 哲学论文
邓小平理论论文
相关文学艺术论文
最新文学艺术论文
读者推荐的文学艺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