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论文网! 识人者智,自知者明,通过生日认识自己! 生日公历:
网站地图 | Tags标签 | RSS
论文网 论文网8200余万篇毕业论文、各种论文格式和论文范文以及9千多种期刊杂志的论文征稿及论文投稿信息,是论文写作、论文投稿和论文发表的论文参考网站,也是科研人员论文检测和发表论文的理想平台。lunwenf@yeah.net。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科技论文 > 图书情报

从阅读方式的转变论图书馆的未来

时间:2011-04-22  作者:秩名

论文导读:本文所试图论述的“书”。都和蔡伦发明纸之后到电子图书出现之前主要使用的纸质文本有异。图书馆。
关键词:“书”,电子图书,图书馆
 

随着电脑的普及使用,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创生出一大批专门为人们提供电子图书的网站,在中国有像新浪的“爱问•共享资料”[1]、国学数典论坛[2]、超星数字图书馆[3]等。电子图书直接冲击纸质文本,尤其是公共的纸质文本的主要存放地——图书馆。当现代人的阅读方式从直接面对书籍过渡到纸质文本和电子书籍的并行时代,那么思考纸质图书及图书馆的未来就尤为必要。

一、“书”

本文所试图论述的“书”,之所以加引号,确实从其存在的历史考察,发生了多种形式的变化。考古证明在造纸术发明前,世界范围内的各文明古国都已经有了几千年的文字传承历史。埃及人用纸草,两河流域用泥版,印度人用贝叶,中国人则用竹木简牍。因为简牍兼具取材方便、制作简易、书写适宜、传递便捷、保存长久等特点,成为了公元前17世纪到公元前14世纪2000多年间主要使用的书写材料。

书,繁体字写作“書”,《说文解字》:“書,箸也。从聿,者声。”[4]在《汉语大字典》中,“书”有14种解释,与本文讨论相关的主要是,书籍;装订成册的著作。[5]从14种解释可知,“书”本身的意思就繁多且复杂,由此衍生出“读书”的解释也有多种。书籍或装订成册的著作,尤其是存在了1000多年的经典形式——纸质文本,是本文讨论的中心。

无论是纸草还是贝叶,都和蔡伦发明纸之后到电子图书出现之前主要使用的纸质文本有异,所以纯粹以纸质文本作为传统图书的评判标准,则出土的湖北郭店的楚简、马王堆汉墓的帛书都算不得图书。我们讨论读不读“书”,针对的也是在电子图书席卷而来的态势下,还读不读纸质的图书。因为纸质文本自身也是由其他形式演变而来,则它之后的电子文本也是称得上“书”的名称,至少在对人类的文化记忆和传承这一点上是共通的,只是我们的阅读对象、阅读形式发生了转变。可能像古人一样用竹简写书、用熟牛皮绳把写书的竹简编联起来的图书,不再成为今人的研读对象,孔子反复阅读《周易》,以致编联简册的绳子多次断开的历史情景再不会发生。论文参考。“韦编三绝”这个用来形容勤奋读书的成语会和人越来越疏离。

这样一种从纸质文本到电子图书的过渡,不仅是阅读方式、阅读对象的改变,更深层次的会有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的巨变。像今天已经从手写逐渐过渡到键盘数字输入的时代;因为电子邮件的普及,人们也不再手写书信,鸿雁传书的佳话再不会上演;因为电子期刊的不断完善,做学问研究的方式发生了根本改变,人们足不出户通过期刊网可以了解最新的资讯;读书的方法也有了很大变化,传统读书的方法之一就是要抄书,我们今天不仅不抄书,更多是的快餐式的阅读。“书非借不能读也”这句话会找不到适用的场景,人们没有书可以借给别人,也不用借别人的书,通过复制、粘贴、下载等方式基本上可以获得绝大多数的书籍,尤其在中国大陆。所以只要电脑的硬盘空间足够大,每个人都可以拥有几十G甚至上千G的书籍存储,只是会去阅读的数量极其有限,精读的作品更会少之又少。作读书笔记也会极少出现在生活中,即使做笔记也不会是手写的方式,而是用电子笔记录在电子书上。

二、电子图书

E-book是英文Electronic book的缩写,可直译为“电子图书”或“数字图书”,指通过计算机网络传播,并借助计算机或其他电子设备进行下载阅读的数字化图书。[6] E-book主要由电子文本(数字图像、数字多媒体等)与阅读器(或阅读软件程序)两部分组成。电子文本是一系列字节结构,可以存储在光盘和其他载体上或通过网络传输,并通过电脑终端、个人电脑的网页浏览器或是电子图书阅读器查看和阅读。电子图书,首先它是一本书,只不过书的载体形式发生了变革,就像从原始的石刻岩画到龟甲兽骨,从竹简丝帛到造纸印刷一样,只是这一次它彻底的消除了所有的物理实有形态。

电子图书的最初构想来源于上世纪40年代的一本科幻小说。书中描写了当时人们能想见到在未来社会在某种特制的电子设备上就可以阅读书籍。1971 Michae Hart提出了“古腾堡计划”,E-book出现把这一构想变成了现实。它专门收录没有版权经典文学作品,将其输入电脑供人们网上阅读和下载,第一次使纸质图书规模化地转化为电子图书。1998年Rocket book和Soft book的问世,标志着电子图书进入了高速发展阶段。国内的电子图书产品是在20世纪80年代,最早由一些拥有计算机技术和设备的单位和个人自发组织起来,建立了软磁盘(FD)数据库。2001年,全球第一部命名为“新华E-book”的中文电子图书在海峡两岸同时上市,标志着中国进入了中文电子图书阅读的新时代。

电子图书的优势极其明显。第一,可以简化出版程序、降低出版成本,不需要纸张印刷,不会污染环境;不需要大量的管理人员,只需要几台服务器和网络即可;通过备份避免损坏和丢失,更不会因为物质的变质给图书带来损毁。第二,传统纸质图书只是一种静态的视觉作品,而电子图书则把多媒体技术引入其中。它具有可听、可看(活动图像)的强大功能,可进行互动操作,并且操作简单。可以满足部分特殊人群,如老人、幼儿、残疾人士。第三点,电子图书还有一个很大的优势,即容量大,重量轻,携带方便。第四,对古籍的整理和保护,电子图书可以发挥优势。可以加快古籍的传播速度,大大提高使用效率,古籍数字化是古籍整理发展的必然方向。[7]

不过电子图书在诸多优势凸现的同时,很多问题也亟待解决。首先,和传统图书相比,其阅读器价格偏高,电子图书的价格很大部分是指电子图书阅读器的价格。专用的电子阅读器目前的价格大多在2000人民币左右,并且阅读软件版本更新换代,阅读器也必须有所更新,并且现在更新速度越来越快,给生产和购买阅读器造成了极大的浪费。其次,阅读器的随身携带也是一个问题。目前大多数的电子图书的阅读主要依靠电脑,因为阅读器的版式设置还达不到普通书籍长度和宽度。像汉王的全球首款学生版D21电纸书新品上市,其显示屏:8阶灰度5寸电子纸显示屏(EPD),比例为4:3;600×800分辨率。[8]5寸的显示屏看电子图书,必须将页面或者缩放比例,或者左右拖动,当然不及手持一本纸质图书方便。第三,由于电子图书是在网上下载、浏览,因此其版权问题要比纸质图书的版权问题难解决得多。最后,各阅读器之间格式各异,互不兼容。格式标准问题在电子图书中也颇为凸显,格式数量越庞大,需要互相转换的几率就越大。论文参考。这些格式之间互不兼容,致使读者购买某一家的电子图书,就必须使用相应的阅读软硬件,必然给读者造成不必要的麻烦和经济上的负担。电子图书最大的缺陷就是人类虽然已经进入信息社会,但人类的生活恰恰不是一切都可以虚拟化的。

 

查看相关论文专题
加入收藏  打印本文
上一篇论文:从网络谣言看网民的态度及其心理
下一篇论文:当代大学生信息素质现状与图书馆培养途径
科技论文分类
科技小论文 数学建模论文
数学论文 节能减排论文
数学小论文 低碳生活论文
物理论文 建筑工程论文
网站设计论文 农业论文
图书情报 环境保护论文
计算机论文 化学论文
机电一体化论文 生物论文
网络安全论文 机械论文
水利论文 地质论文
交通论文
相关图书情报
最新图书情报
读者推荐的图书情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