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导读:因此,沿循历史的轨迹,从社会环境、价值观、思想基础等文化学的角度审视中西方体育观念的差异,无疑会为我们深入研究体育的发展规律、把握其未来走向提供有益的启示。中国体育是在独特的社会环境中孕育和发展起来的。中国体育的思想基础根植于东方朴素的唯物主义在生产力低下、科学尚不发达的时代。
关键词:中国体育,西方体育,社会环境,价值观,思想基础
体育作为一种文化现象, 它的形成和发展与人类文化的进步有着密切的联系, 不同地域, 不同民族体育发展的形态是其文化内在规定性的必然结果。因此, 沿循历史的轨迹, 从社会环境、价值观、思想基础等文化学的角度审视中西方体育观念的差异, 无疑会为我们深入研究体育的发展规律、把握其未来走向提供有益的启示。论文检测,价值观。。
1.两种不同的体育体系的比较
数千年的封建制农业社会, 给了中华民族体育文化以充分发展的条件和时间,形成了内容丰富、层次较高的体育活动形式,为人类体育文化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从人类发展的社会形态来看,中国传统体育深深地烙有农业社会的多种印记。伴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西方体育逐步进入了兴旺发达的历史阶段, 它从生产、军事和宗教等社会活动中分离出来,成为一个独立而完整的社会文化现象,在近代自然科学的支撑下,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速度在全球范围内发展起来。论文检测,价值观。。
2.中西方体育文化价值观的差异
在“天地人合一”、“认知合一”等哲学观的引导下, 中国传统体育注重以整体的概念描述人体运动过程中形体、机能、意念、精神诸多方面的活动以及这些状态与外部世界的联系。反映了追求身与心、机体与自然协调发展之健身价值观。此外, 在儒家“性善论”教化要以礼仪为主, 在道德先行的伦理观的影响下, 中国传统体育洋溢着浓郁的泛道德色彩,“中庸为本”、“不偏不倚,无过不及”、“温、良、恭、俭、让”的谦谦君子人格是传统体育精神的主旋律, 如中国武术讲究武德、武道、武技。武术大师们更是将德与武技的追求作为其终身的目标, 即使在技击实践中, 也讲究点到为止。这些都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体育追求德与力的统一,注重精神修炼的价值取向。西方哲学的科学理性主义严格区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自我与他人、物质与精神的思维模式和注重个体与局部深入探究的认识方法, 使身与心, 灵与肉彼此分属于两个世界, 以至于西方体育文化把“力”视为其文化的核心, 把外在的力量作为生命的基本要素。如古希腊人把“培养完美有力的身体作为人生的主要目的”。在这一目标的指引下, 体育被作为最有效的教育手段应用于人的培养教育中。在西方辨证法思想的影响下, 西方体育强调激烈竞争的动态平衡, 那些参加者在竞技场上尽情宣泄自己的情感, 充分体现生命的力量, 使人类生存竞争的原始本能再现于竟技场, 展现人之形态美, 力量美, 同时也表现出对妥协、退让的否定。当然, 这些竞争对抗必须捧着“公平竞争”的原则。体现出西方体育崇拜力量, 强调个性发展和人体单项机能发展的
价值取向。论文检测,价值观。。
3.中西方体育所依存的社会环境的差异
3.1 中国体育依存的社会环境
中国体育是在独特的社会环境中孕育和发展起来的,优越的地理环境使中国自古就是以农立国,自给自足是中国社会的特色。中国以儒教为正统的传统文化,在世界文化的潮流中是一个独立发展、自成体系的文化系统,具有一定的封闭性。中国社会文化背景具有极强的稳定性和鲜明的独特性, 其文化传统由于具有久远的发展渊源和宽厚的社会存在基础,而呈现出巨大的惯性和社会裹挟力。在这种社会文化背景下产生的中国传统体育带有明显的农业社会烙印。
3.2 西方体育所依存的社会环境
随着资本主义社会弊端的相继出现,人们需要寻求新的体育形式来调节生活压力;同时,自然科学的发展也促使人们努力寻求理想的体育活动方式。在这种社会文化背景下诞生的西方体育是人类文明进一步发展、人们对自身有了科学认识后的产物,它与资本主义的市场竞争机制和发达的科学技术紧密结合,其多元化、多层次的体育文化结构和以竞争性为主导的体育运动形式,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和个人身心发展的需要,具有明显的世界性、竞争性、科学性和商品性等特色。
4.中西方体育形式的思想基础的差异
4.1 中国体育的思想基础根植于东方朴素的唯物主义在生产力低下、科学尚不发达的时代,中国劳动人民对生命本质的认识是难能可贵的, 这种认识曾指导我国古代体育的发展达到了一个很高的程度。论文检测,价值观。。中国传统体育表现出典型的整体观特征,始终将人的整体性作为健身练习的出发点和归宿。论文检测,价值观。。在传统体育中,随处可见整体生命观的影响,它强调的是人与自然的统一和人的心理与生理的统一,从而建立了性命双修、心身并育的整体优化生命的养生体育体系。
4.2 西方体育的思想基础是建立在近代自然科学基础上的。19 世纪后,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又使西方对体育的认识登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人们对人体生命活动的本质和规律,对人体机能的变化和运动能力的强弱有了更精确、更深刻的认识,使近代西方体育的发展有了牢固的科学依据。在逐渐发达的诸多学科理论与实践的基础上,人们以分析和实验的认知方式去揭示体育的奥秘,使体育活动向着严格的针对性和专门性的方向发展。西方体育采用的是由分到合的策略,突出的是个体向整体的合成关系,将人体局部的练习效果综合起来达到整体健身的目的。
5.构建体育教育观念的对策
5.1 拓新体育教育观念拓新体育教育观念的主旨就是进一步唤起我国教育主管部门对体育教育的高度重视和优先发展。让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和谐发展等教育思想真正落实到素质教育中来,从而使我国学校体育教育长期、稳定和健康的发展。
5.2 深化体育教学改革
首先是培养每个学生的身心全面发展, 并适应现代社会变革; 其次是改革落后的教学内容和方法等, 重视学生体育文化修养的培养, 扩大学生学习的自主权和自由度, 构建多元化的体育教学评价方式。
5.3 体育教师必须与时俱进
体育教师要具备新世纪社会和教育发展所必须的基本条件, 不断更新教育观念, 并具备相关学科的基本知识, 以及较高的文化艺术欣赏水平, 从而引导学生通过体育锻炼分享体育的乐趣。论文检测,价值观。。
运动的魅力。
参考文献:
[1]武思莲.世界体育史.沈阳体育学院出版社,沈阳,1987.
[2]扬文学,万彩英.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当代体育与奥林匹克运动之关系[J].体育文史,1998(4).
[3]吴忠义.中国与希腊传统体育文化的比较[J].中国学校体育1994,(2).
[4]孙维国.中西方传统体育文化背景的比较研究[J].青年文学家,2009(8).
[5]李玢.世界教育改革的走向[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6]秦华.中西方体育文化之比较研究[J].搏击.武术科学,2007(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