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论文网! 识人者智,自知者明,通过生日认识自己! 生日公历:
网站地图 | Tags标签 | RSS
论文网 论文网8200余万篇毕业论文、各种论文格式和论文范文以及9千多种期刊杂志的论文征稿及论文投稿信息,是论文写作、论文投稿和论文发表的论文参考网站,也是科研人员论文检测和发表论文的理想平台。lunwenf@yeah.net。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社会科学 > 文学艺术论文

同唱生命的壮歌——《生命桥》一文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设定

时间:2016-03-14  作者:蒋阳成

论文摘要】《生命桥》一文的情感目标是非常丰富的,它的深度、厚度、广度都需要教者潜心体会,然后才能真正带领学生走进生命的旅程。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让学生进行情感的亲历,达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实现。一、细节的解读;二、形式的取舍;三、拓展延伸。
论文关键词:生命桥,情感,细节,形式,拓展

《生命桥》是小学语文课本中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也许,永远是旁观者清,我记得听了有位老师上过该课之后,留给我的不仅仅是子丑寅卯,更多的是我们该如何上好这堂课的思考。

一、细节的解读。

很多老师都给学生机会质疑,问题相对集中的是这些:

1、关于课题的质疑。

(1)生命桥是怎样的桥?

(2)这桥是有生命的吗?

(3)生命桥是怎样形成的?

(4)为什么交生命桥?

2、关于课文的质疑。

(1)那弧线为什么叫生命桥?

(2)猎人们为什么放下了猎枪?

乍一看,如果我们将这些问题能够体悟,也许我们的目标也就差不多实现了。但是,当下面的问题提出之后,我们也许就会有新的思考。

3、关于细节的质疑。

“几分钟以后,羚羊群分成了两队:老羚羊为一队,小羚羊为一队。”

“几分钟,时间很短,我认为羚羊们决断很快!”很多同学这样认为。

“不对,几分钟,时间很长,猎人们完全可以一一扫荡!”一名同学冲口提出异议。

教师里顿时乱成了一锅粥。但是,老师赞成第一种观点,说这个问题下课再讨论。我认为,很可惜,老师错过了让学生体验深层情感的机会。我想我们可以这样交流:

第一种观点:

(1)几分钟,时间确实很短,面对悬崖,羚羊们该作何想?它们会如何交流?

(坐以待毙,还是冲出一条生路?怎样才能有一条生路?能保全所有羚羊的生命吗?没有万全之策,只能退而求其次:付出生命,获得生命!也许老羚羊这样决断之后,小羚羊不能答应,就像为了相聚的离别一样,为了后生,必须先死,这里有自己的同胞,有自己至亲至爱的人,能够舍弃?但时间已不容许,哪怕是默默的道别,永别。他们将用,也只能用奔赴战场、获得重生的豪迈激情完全这一壮举,虽然凄婉的很。)

(2)此时如果要配乐,该选那种?(也许只能用那种揪心的悲壮的节奏很快的小提琴曲了。)

(3)如果要拍特写,镜头该对准哪儿?(眼睛,老羚羊的眼睛,炽热而严肃的;小羚羊的眼睛,眷恋而湿润的;猎人的眼睛,惊呆而不安的......)

(4)让我们把这部分读好,带着我们刚刚体验到的情感。

第二种观点:

几分钟相对于一个狩猎队的猎枪,多少只羚羊都可以倒下,时间相对于来说却又很长,为什么它们又没有倒下?(客观上,前面是悬崖,它们跑不了。主观上,“狩猎队想活捉它们”,一个文学名词“延宕”<老师应该想到>成就了羚羊们的壮举:分成两对的羚羊们,看你们能怎么样?)其实,那个提出异议的小朋友并没有错,它的思维正好可以激活顺着文章思路前行的绝大多数人(包括老师)情感与思维的沉睡部分。我们应该重重地鼓励才对。

显然,如果我们能够带领孩子进入文本深处,进入情境深处,进入人物内心深处,我们的收获将不仅仅是对于文本的认识。

“一只老羚羊走出羊群,朝年轻羚羊群叫了一声,一只年轻羚羊应声跟老羚羊走到了悬崖边。年轻羚羊后退了几步,突然奔跑着向悬崖对面跳过去,随即老羚羊紧跟后面也飞跃出去。只是老羚羊跃起的高度要低一些。”关于这一段,一些问题又产生了:

(1)老羚羊“叫了一声”是为了什么?

(2)年轻羚羊“应声”跟上,它是在说什么?

(3)年轻羚羊为什么要先跳出去,老羚羊为什么跃起的高度要低一些?

我以为这些问题应该由学生们自己读懂,或者自己提出才对。当然要孩子们能够发现这些细小的问题很不容易,但是这段空白如果由学生来补好,小时所能体验的情感就丰富多了,而情感的深刻体验必然能拉动语感的迅速形成。因而关键是要带领孩子养成读书思考触摸文本深处灵魂的习惯。

如果我们要加深对这部分情感的体验,我们还可以讨论:你觉得第一组老羚羊与小羚羊怎么样?(在试跳的那一刻心里会怎么想?它们想过会失败吗?为什么又冲出去?)

二、形式的取舍。

1、黑板简笔画。

简笔画在这一课是绝大多数老师选取的方法,简洁明了。但如果为了强调让学生自主学习,首先让大家自己画,甚至小组合作,也许就不太适合。一是本身很简单,二是很费时,三是把积累较强的情感一下子松散了。可以采用师生边读边写在黑板上共同完成的方式。

2、感情朗读课文。

一位老师采用同桌互读、表演读的方式,很是让人吃惊。文章其实并补难理解,难的是文章重流淌的感情的内化。如果将它外化成形式的表演,严肃和悲壮便很容易被搞笑冲得无影无踪,一段很又分量的文字便突然显得苍白和滑稽。

其实,教无定法,因文而异。我以为,朗读这一课,应随文而定,就像一首曲子:平静——波澜——激荡(悲壮)——平静(戛然而止,其实意味深长)。伴随着问题的产生,我们边读课文边思考,边学会朗读。当然读书的方法是多样的,但很多时候不需讲解,自读自悟便可以了。

比如“试跳成功!”短短4个字,很多课堂上的很多同学都很激动、高昂地读着。是该这么读吗?表面上是对的,但是成功的代价是什么?(老羚羊的死亡)因此,这4个字饱含的情感更多的是悲怆、敬仰、怀念。

老师应该引导,当然首先教者钻研教材应该具有这个深度。

继续读:“顿时,山涧上空划出了一道道令人眼花缭乱的弧线,那弧线是一座以老羚羊的死亡作桥墩的生命桥。”弧线从何而来,一组4字词的铺排,使得这一部分内容的情感层层积聚,激越至沉重的顶点——生命桥。我们可以让学生自己读、自己悟,反过来、情感的积聚会加深学生对于文本内涵的理解。

“那情景是何等得神圣?!”其实,原文仅用一个句号。我想,如果读成“?!”情感应该是非常强烈而炽热的,但是,神圣已无须言语,留给我们是长长的思考:为什么会有此神圣的抉择?因此,我以为,在此,一个“!”足以,也就是情感积聚了。直至末句“猎人们个个惊的目瞪口呆,不由自主地放下了猎枪。”乐声戛然而止,言轻但意重,就如江心的一轮明月被击破重又晃悠成圆月,但四野的风儿都曾目睹刚才的涟漪乍起与惊涛拍岸。不能淡去的是羚羊给我们带来的震撼何思考:是什么使得羚羊作出如此惊人的举动?这个问题答案的获得则是带领孩子感悟生命真谛的过程。

三、拓展延伸。

在课堂结束前,老师们都喜欢提出这样一些问题:

1、你觉得年轻羚羊会对老羚羊说些什么?

2、老羚羊又会对年轻羚羊说些什么呢?

3、(能说的很多吗?那就用一两句话吧。我以为这个问题应该添上。)

4、你想对羚羊们说点什么?

但是有位老师提出:你还看到过这样的事情或故事吗?

一个孩子站起来说,他曾看到报道:一只年轻的狗拦在汽车前坚持不走,因为车前一只老狗被撞的鲜血淋漓。(教室一片沉默。)

一位老师讲了发生在雅典残奥会上的故事:几个大学生为了观看残奥会结伴前往,淡不幸途中遇难。组委会得知这一事件取消了准备好的文艺演出。这是对生命的尊重。

......

这些故事的出现将孩子们的思路打开了:

原来生命是这样值得尊重。

我们要好好珍爱我们拥有的生命。

如果别人的生命遇险,我们能够相救决不能袖手旁观——即使需要我们付出生命的代价也是值得的,因为我们的生命会因为别人的尊重而显出新的价值。

我感到,我们的长辈就像老羚羊一样为我们会奋不顾身,我觉得我们要爱我们的长辈。

原来,生命是这样可敬,无论是人,还是动物,我们真的要善待生命......

《生命桥》一文的情感目标是非常丰富的,它的深度、厚度、广度都需要教者潜心体会,然后才能真正带领学生走进生命的旅程。

 

查看相关论文专题
加入收藏  打印本文
上一篇论文:唐传奇中的龙女
下一篇论文:解读《天光》的神秘色彩
社会科学分类
职称论文 政治论文
小学音乐论文 音乐论文
音乐鉴赏论文 美术论文
社会实践论文 军事论文
马克思主义论文 职业生涯规划论文
职业规划论文 人文历史论文
法律论文 文学艺术论文
企业文化论文 旅游论文
体育论文 哲学论文
邓小平理论论文
相关文学艺术论文
最新文学艺术论文
读者推荐的文学艺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