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在楚雄彝族山区自发组织参与占主导地位,政府行为低;在城区政府行为为主导。地缘关系的生活风情;经济式的活动场所所需;点缀民族节日的时间安排;民族风情浓郁的活动项目等是楚雄彝族群众参与传统体育活动的行为特征。
4.群众对开展传统体育活动希望得到政府重视,可具体视为增加传统体育活动经费,改善传统体育活动锻炼的环境,提高开展传统体育活动的条件,保证参与的时间。
5.制定开展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的政策法规是楚雄彝族群众参与传统体育活动的首选因素,投入一定的资金用于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开展,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进行整理、改造、规范,优选有价值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成立开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的专门机构,加强民族体育人才的培养,这种建设性要求与愿望,对今后民族体育工作的不断发展与提高极具参考价值。
4.2建议
1.充分利用西部大开发的大好时机,运用新闻媒体、社会舆论宣传民族传统体育对民族文化积极的影响,发挥优秀传统文化对提高民族人口素质的重要作用,唤醒广大民族群众对民族体育文化的需求。
2.强化理论科学引证工作,加强对民族传统体育活动项目的历史源流,哲学思想、文化内涵、健身价值、审美情趣、锻炼方法及其竞赛规则等方面的配套研究,为楚雄彝族地区传统体育发展对策提供理论依据。
3.在保留民族特色的基础上,逐步对现有的传统体育活动项目进行评估、筛选、改造、重组。对一些有代表性的项目进行统一场地、器材,完善规则,使其全民接受,走出楚雄,推向全国。
4.结合地域资源,利用生产生活方式,开展自愿、小型、多样,因时因人因地制宜,推广不同的易于普及的传统体育活动项目;结合学校体育教育、旅游、民族节日,开展各具特色、喜闻乐见和健康文明的民族传统体育表演与竞赛,为走向产业化打下基础。
5.楚雄彝族地区很多传统体育活动项目如“打陀螺”“射弩”等,经过长期的发展,已成为全国、云南省及楚雄彝族自治州、县、乡村的体育竞技项目,并制定了系统的竞赛规则。其项目在学校体育课中开展,有一定的可实施性、价值、意义等。首先,它具有存在的必要条件――规范性;其次它有一定的锻炼价值和教育意义;更重要的是这些项目有着不同层次、不同规模的游戏活动方式,适合不同年龄的人群。在学校这些传统体育活动项目能够丰富体育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它们对场地,器材的要求不高,极易普及和提高。
6、当前在学校中西方体育文化教育所占比重过大民族传统体育教育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因此,难以完成培养增强爱国主义意识和培养民族情感的任务,以至于造成学生文明行为不足,爱国意识薄弱,民族情感淡漠和生活方式西方化的现象。对此,应大力加强学校民族传统体育教育比重,使爱国主义教育,民族情感培养得到有效落实。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存在着浓郁的地方特色,有着丰富的感召力和吸引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被这些生动的内容、新颖的形式所吸引,在肢体运动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民族文化的熏陶,萌发积极的民族团结意识。
参考文献:
[1] 白兴发 《彝族文化史》云南民族出版社
[2] 《云南彝族文化大观》云南民族出版社
[3] 饶 远 《生命语力的进放》――云南民族体育云南民族出版社 2000.12.(1)
[4]曲宗湖 《学校民族传统体育》 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2.12(1)
3/3 首页 上一页 1 2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