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导读:反观当前体育教学中的师生关系,“教师中心”的印痕仍十分明显。下面,首先让我们明确一下游戏及游戏精神的内涵。”游戏精神关照下的师生关系呈现出如下特征。
关键词:游戏精神,关照,师生关系
反观当前体育教学中的师生关系,“教师中心”的印痕仍十分明显。“师道尊严”的文化传统及近代军事体育思想的影响,体育教师己习惯于站在队伍前发号指令,哄亮、短促的口令是体育教师的基本功,也是体育教师威严的象征;学生听话、服从、管理有序成了优秀课堂的模板;在教学实践中,那些不乖的、与众不同、调皮捣蛋的学生,屡屡遭到体育教师的训斥、惩罚,或者冷漠对待。学生己习惯于教师的支配与控制,习惯于机械的模仿;这样的课堂对学生而言是简单的,是不需用脑去思考的。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我们重新思考体育课的本质,体育课本来就是在欢声笑语中锻炼身体,在玩中强健体魄。下面,首先让我们明确一下游戏及游戏精神的内涵。
1游戏及游戏精神
1.1解读游戏
首先,趋乐性是游戏的本质特征。游戏是使人快乐的一种活动方式,人参与游戏的动机可能有多种,但追求快乐体验是基本的动机,即使有时并不一定表示出快乐,但游戏者仍然作出积极的评价,快乐是多方面的,有时候流汗、累也是一种快乐。比如,有人经常去打羽毛球,尽管技术不怎么好,但每次都大汗淋漓,有时还有一种虚脱的感觉,但体验到的是快乐。其次,游戏具有内在的目的性。游戏没有外在的目标,游戏的动机是内在的,对其它目的不起作用。人参与某种活动如果是为了自我娱乐、自我和谐、自我完善、自我平衡、自我实现,我们说他在游戏;生命体参与活动如果是为了自我以外的目标,如获取奖品、住房、个人荣誉等,我们说他是在工作或劳动,不是在游戏。最后,自由性与严肃性的统一也是游戏所具有的一个特点。游戏是自由的,不带有任何强制,游戏者参与游戏是自发自愿的,游戏方式可以自由选择;一旦进入游戏角色,游戏者又是严肃的,游戏规则在游戏前可以协调制定,但一时游戏开始,游戏者必须遵守共同的游戏规则,如果视游戏规则为儿戏,则不是真正的游戏或游戏无法进行。
1.2游戏精神
游戏的外在形式就是一种娱乐性活动,我们可以看到游戏者积极的活动,看到游戏规则、看到游戏的时空特征,观察到游戏者的表情等等,这些都是实体方面的游戏表征。除此之外,游戏还含有内在的精神价值,只有进入游戏状态的游戏者才能体会到。首先,游戏精神表现为自由性。游戏是游戏者自愿参加的活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选择何种游戏方式都是自愿的,游戏的目的就是游戏本身,游戏者不受任何外在的(物质、法律等)和内在的(道义等)强迫。而且,游戏者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随时中止游戏。其次,游戏精神还表现为一种体验精神。游戏的形式、内容、规则都是灵活的,游戏中充满了偶然性及不确定性,游戏者参与游戏是自由的,游戏是由内在目的、内在需要激发的一种活动,游戏是趋乐的,但这种快乐不是外在的,而是游戏者的内心体验,游戏的过程就是体验的过程,真正的游戏应引起游戏者积极的情感体验。
2游戏精神关照下的师生关系
如果把游戏真正地溶入体育课堂,让师生真切地体验游戏的精神,那么我们就应该对体育教学过程中的师生关系进行重新定位。游戏精神为新型师生关系的建构提供了一个新的平台,为走出师生对抗、冲突的困境提供了希望。对此有学者撰文指出:“作为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维系师生关系的力量理应来自于教师和学生自身的需要,而不是其它外在的压力。游戏的世界满足了师生关系的这种本质要求,游戏作为人类生命活动的显现,它沟通了现实和理想,平衡了感性和理性,凭借其内在的自由精神和某种原创性的力量满足了教师和学生对自我实现的追求。”游戏精神关照下的师生关系呈现出如下特征。
2.1超越功利
教师为何而教?如果为了工资、奖金、职称,为了各种荣誉而教,这类教师是工具性教师,自身是物质的奴隶,是教学大纲、标准、教材的忠实执行者,学生只不过是实现其功利追求的一个工具而矣。这类教师关心的是自己的教学任务执行情况、各种各样的外在评价。为了得到领导及专家的赏识,公开课前会精心准备,反复演练,全然不去考虑学生的情绪感受;现代对教学质量的测量,日益看重学生的评价,学生的“上帝”身份逐渐彰显。为了获取学生的“高分”评价,教学中的批评日益减少,教师对学生的缺点、错误置若罔闻,有些教师为了讨好学生,违背原则地给学生“高分”:除了公开课之外,平时的体育课基本上“放羊”课,美其名曰给学生充分的“自由”。这些都是工具性教师的基本表现,在这类教师的眼中,师生关系是一种工具性关系,需要时动用一下,不用时互不干涉。
学生为何而学?为了体育考试过关,为了获取高分,为了评奖、评优,这类学生眼中,体育学习只不过是一个工具,不是为了完善身心,而是通过身体达到获取体育学分的目的,身体是达到外在目的的工具。体育教师当然也是其达到外在目的的一个工具。
功利基础上的师生关系是淡漠的,教与学只不过是实现自己短期目的的一个工具。“师生关系淡如水”就是一个鲜明写照,现在众多学生都有功利表现,在学期中间,在拿学分之前,“尊师重道”的传统体现得十分明显,见了教师毕恭毕敬,热情有加,在考试前或考试后,一些大学学子还会带一些礼物去和教师沟通,而一旦学期结束,达到“成绩”目的后,和教师再碰面,就会昂首挺胸,对教师的存在熟视无睹,如果达不到目的,有的甚至会怒目相加。
游戏精神内涵的精神品格是超越功利的。游戏的目的就是游戏本身,游戏中的人只为游戏而游戏,而不会考虑游戏之外的其它目的。如果从游戏的视角看待体育教学,师生都是游戏者,教学过程就是师生共同参与游戏的过程。教师只有从物欲的驱使中解放出来,摆脱外在功利目的的束缚,以游戏的心态,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教学中,才能完成其育人的使命,体验到其职业的幸福,成为一种自由自觉的存在,也才会得到学生内心深处的认可。苏格拉底从不为钱而教,他从来没有索取过金钱与报酬,粗茶淡饭、衣衫槛褛形同乞丐,但他却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教育家之一,他从未感觉到精神的空虚和生活的匾乏,他不仅为世界树立了不朽的学术丰碑,也树立了为师、为人的典范;孔子以其“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信念,以“饭疏食饮水,曲胧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的态度,无忧无惧、矢志不渝地追求其崇高的道德理想,成为万世师表。学生只有超越仅仅为了分数和学历而学的功利性目的,以游戏的心态来学习,才能体验到学习的乐趣,从而才能在无内外压力的环境中有所创造,也只有摆脱了这些外在的追求,才会从身心发展的角度理解体育,公正对体育教师的工作进行评价。
2.2走向教学自由
进行游戏状态的生命是自由的,不受任何外在的或内在的因素影响,游戏的目的在于游戏本身,只有当游戏者身心与游戏达到融合统一时他才是真正地在游戏。
教学自由指教师进入教的自由状态,学生进入学的自由状态。“自由不是狭隘地指自由主义,个人自由的内涵指一个人不受制于另一个人或另一些人因专断意志而产生的强制的状态”。体育教学的最终指向培养游戏人,体育教师就不必再机械地执行大纲、教材的标准,体育知识、技术都是为游戏服务的,体育教师可对其进行灵活选择、组合,体育教师即是游戏设计者,也是游戏参加者。发表论文。备课、上课都能进入游戏状态的教师是幸福的,这种幸福来自于自我满足感,得益于身心自由状态的达成;进入游戏心境的学生也是自由的,没有强制,师生共同设计、共同参与、共同体验游戏过程的得与失。
2.3平等、对话、协作的师生关系
游戏内含着平等的精神。发表论文。游戏中的师生是自由的,人格是独立的,游戏中的师生会承担不同的游戏角色,但这种游戏角色是游戏分工的需要,任何角色都没有特权,而且游戏角色是可以互换的,体育教师可以设计游戏、学生也可以对游戏提出质疑,师生可以协商制定游戏规则。
当前体育教学中的“假”游戏非常多,教师设计、学生参与,教师监督、学生执行,教学形式上是在游戏,却不具备游戏的内涵,师生都没有真正进入游戏状态,师生是不平等的关系。
绝对意义上的师生平等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存在的。教师和学生在年龄、知识积累、价值观等方面存在天然差异,即使从游戏角度分析,教师也往往是游戏设计的主角,游戏中的领导角色也往往由教师来担任,教师的职责是将学生引领到游戏状态,体验运动的乐趣。但在人格上,师生是平等的。师生间的平等,是指教师与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处于同等的人格地位,享有相同的权利。所谓师生关系的民主平等性,是指在师生交往活动过程中形成浓厚厚的民主氛围,双方具有强烈的民主意识,享有同等的地位和相同的权利,且以主体性人格自居,平等地参与各项活动;师生之间能够相互理解与尊重,相互信任与接纳,相互关心与帮助。
游戏状态的体育教师和学生是平等的,平等为师生对话提供了可能。发表论文。从游戏角度考虑,就不再存在绝对的知识、技术权威,多年积累起来的竞技技术、竞技规则及民间传统体育运动形式相对于体育教学来说,都是活的、丰富的资源,教师和学生都可以对教材内容提出质疑、批判,都可以对其重新组合,都可以根据自己的体验建构新的体育活动形式。
自由、平等也意味着相互尊重。传统体育教学过分强调学生对教师的敬畏,教师大都以体育知识、技术的专家权威身分自居,学生是被塑造的对象,学生的智慧、经验往往被忽视,统一要求、统一规范地要求每一个学生,缺乏对学生个性的关注与尊重。游戏化的体育教学使体育知识、技术、技能成了被利用、改造的对象,学生会对教师展示的体育技术、技能提出质疑、反思,也可能会通过一些“滑稽”的动作展示自己对动作的理解,这其实是更大的尊重,证明学生在思考、领悟教师的劳动,如果不假思索的机械模仿,实质是对教师劳动价值的漠视;体育教师也要尊重学生,鼓励学生质疑、反思与批判,对学生的奇思妙想要给予鼓励,并进行有理、有据的引导,不能靠“教师权威”压制学生。
游戏的存在是以游戏规则的建立为前提的。师生可以平等协商制定游戏规则,但游戏规则一旦建立,师生都应该绝对遵守,游戏中的人是不允许破坏游戏规则的。在游戏规则面前师生是平等的,对游戏规则的尊重也是对师生最基本的要求,对于肆意破坏游戏规则的学生,教师绝不能一味地放纵,要给予严厉的批评、教育。游戏培养的是一种人生态度,儿嬉游戏规则的实质就是儿嬉人生,这种态度是绝不允许的。
体育教学中的游戏大多是群体游戏,需要游戏参加者协作来进行。以培养游戏人为目标的体育教学,体育教师既要使学生掌握参与游戏的基本技能,学会设计游戏的基本技巧,还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与人协作,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分配不同的游戏角色,在游戏中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协调能力。
3结语
游戏是一种自由的活动,是生的活动,是生命力的一种自我表现,它更多地表现为趋乐性、内在的目的性以及自由性和严肃性的完美统一。而游戏精神是一种自由的精神,一种“过程即结果”的超功利精神。如果我们能真正把游戏引入我们的课堂,让游戏精神沐浴我们的师生,那么我们的师生关系将会是超功利的,自由的师生关系,我们的师生将会走向真正的平等、对话和协作。
参考文献:
[1]杨文轩,等,著,《体育原理导论》,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6年
[2]毛振明等,论体育教学中游戏的作用与善用,中国学校体育,2006年第2期
[3]李力研,透析西方主要游戏理论的体育观,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5年第3期
[4]翁伟炯,论体育游戏在体育教学中的两大价值,浙江体育科学,2003年第2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