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普通高校体育教学与和谐社会的构建 |
时间:2011-04-23 作者:秩名 |
|
|
另外,教学主体的和谐最主要应该体现在教师和学生关系的和谐。良好的师生关系要求教师要尊重和信任学生,要尊重他们的人格,唤起他们的成功欲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发挥民主,善于发现和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学生也要尊重和信赖教师。。为了营造一种积极向上、和谐的师生关系,应对学生一视同仁,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少指责、多鼓励。在体育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而不能造成学生的失败心理,更不能侮辱学生的人格。因此,新型的师生关系即建立一种相互尊重的关系。教师对学生不再只是领导、指挥,而更多的应是指导、帮助,并使学生逐渐学会自评、自律,成为体育教学或训练中主动与能动的主体。作为教师主要责任在于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在学习过程中充分肯定学生,对不同基础的学生有不同的要求,加以充分的肯定,在学生的心里产生积极、肯定的情感体验,提高锻炼的自信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成功中认识和肯定自己,发现自己的闪光点,真正达到“教学相长”、“教为不教”的目的。
3.3 体育教师自身素质方面
教师是教学过程中的主导者,是教学计划和教学意图的具体执行者,教师自身素质直接影响教学质量。教师素质包括教学态度和教学能力。教师的教学态度决定于他的教学思想。只要热爱教育事业,关心爱护学生,真正想把课教好,就会把精力投入到教学中去,钻研教材、教法,认真备课、上课。教学能力包括示范能力、语言能力、组织能力。示范能力是体育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功,示范动作准确优美,能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教师示范动作的表演艺术性越强,教学效果越佳;语言是教师与学生传递信息的重要工具,教学中要做到“精讲多练”,就要求教师有良好的发音、明晰的声调、严谨的语法,如果用词不当或重复罗嗦,势必浪费时间,影响教学效果;组织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一起进行的,是课时计划的具体实施过程,要求教师能够采用新颖多样的组织手段,集中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达到最佳教学效果。教师教学态度认真,但教学能力差,有心无力不能搞好教学;教师教学能力强,但教学态度差,有力无心同样也不能教好学生。只有两方面和谐一致,才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3.4 体育教学内容方面
首先,体育教学内容要打破过去以竞技运动项目为主线的教学内容分类方法,选择内容时要以适应现代社会生活方式变化和满足学生健身、健美、娱乐为宗旨,安排有丰富文化内涵的运动项目,并为学生的终身体育做准备。体育教学目标则不仅要使学生掌握必要的体育知识、技术、技能,还要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全面发展。因此,学校一方面可选择方便开展、学生感兴趣、负荷适当、便于进入工作单位继续开展的体育健身项目;另一方面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还可选择有现代气息的“天人合一”的新兴的体育健身运动项目。。
其次,对体育教学中运动量和强度的掌握和合理把握。不要过分强调体育教学效果的显性指标。如:速度、距离、时间等,而忽视了一些体育知识的传授、个性的发展、锻炼习惯的养成、体育能力的贮备以及终身体育思想的形成。所以高校体育课应根据学生身体素质和身体健康状况合理安排;也要根据不同年龄不同性别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发育特点和课的时间多少合理安排,一般以中等强度为宜。中等强度的运动负荷正是最大心输出量和氧摄取量的适宜强度,一般活动心率为130―140次/分的运动状态时,心搏量最大,有利于增进心肌力量和心血管系统的功能。运动量和强度处“中和”状态时,学生活动兴趣增加,情绪高涨,运动气氛浓,学生始终保持热烈而兴奋的体育审美情趣。这就是运动量和强度的“中和”美,同样也体现体育教学内容和谐美。
3.5 体育教学方法方面
常言道:“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所谓“教学有法”,是指任何教学都必须遵循教学的规律和原则;“教无定法”是指讲授同一内容不可能按一个模式、同一种方法来教,“贵在得法”是指教师要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特点,在课堂上灵活地变换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体育教学中,教法的选择与运用是否正确,对能否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有重要意义。选择体育教学方法,既要看它能否保证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还要看教学过程效率高低。教学目标及教学效率对于选择教法具有决定性作用,因为教学方法的选择和创造必须保证实现教学目标与完成教学任务,并提高教学效率。因而,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任务、学生的运动技能水平以及场地、器材、气候等因素来考虑教学方法,力求教师与教法相和谐。
3.6 体育教学环境方面
学校各项体育设施布局要合理。体育教学的设施布置要符合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调动队伍的需要,体现出线路简捷,便于布置队形,便于教师示范位置和示范面的选择。而且体育教学环境要与学校整体教学环境和谐。所以,作为体育教学来说应主动适应学校教学的总体环境。当然学校体育教学环境还要与社会体育环境和谐。陶行知先生曾提出:“生活即教育”,他的观点就是我们的教育要贴近社会,贴近生活,强调的是教育的开放性。高校体育教学应与本地区的各项竞赛和传统体育项目相适应,应抓住国内外各类大型体育竞赛的契机适时安排体育教学的内容,从而不断与社会体育大环境相和谐。
3.7 体育教学评价方面
体育教学就评价对象而言,包括教师、学生、课程建设等。评价学生的学是评价的主要方面。对学生学习的评价应是对学习效果和过程的评价。既要评价学生所获得的知识,又要评价学生掌握的技术、能力;既要评价学习结果,又要评价学习过程;既要主观评价,又要客观评价;既要定性评价,又要定量评价。通过教师自评、学生评价、同行专家评议等方式对教师的业务素养和课堂教学进行评价。评价结果要重视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反应,重视社会有关方面的评价意见。如此,方可实现教学评价过程中“教”与“学”的统一和谐。
4 结束语
高校体育教学的和谐是素质教育的反映,是以人为本重要思想的具体落实,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一个组成部分。作为高校体育教师应从和谐体育教学的层次上把握教学的实质,根据《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精神,积极构建和谐的高校体育教学,从而进一步加快和参考文献 2/3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