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只说了这么一句话后,就一言不发地拿起一本小说坐在椅子上看去了.
于是,教室里的小朋友们拿起石板开始计算:“1加2等于3,3加3等于6,6加4等于10……”一些小朋友加到一个数后就擦掉石板上的结果,再加下去,数越来越大,很不好算.
不到一会儿,小高斯就拿起了他的石板走上前去:“老师,答案是不是这样?”
老师头也不抬,挥着那肥厚的手,说:“去,回去再算!错了.”他想,小孩子们不可能这么快就算出答案了.
可是高斯却站着不动,把石板伸到老师面前:“老师!我想这个答案是对的.”
数学老师一看石板上整整齐齐写了这样的数:5050.他惊奇起来,因为他自己曾经算过,得到的数就是5050.
那么小高斯怎么这样快就算出了得数呢?于是就产生一种渴望的心理去研究,此时他们的学习不用老师强迫,他们是自愿的、自发的,也容易接受老师讲的每一点新知识.
2、设计新授知识问题教学
中职学生由于数学基础不扎实,学习数学一向是被动学习、缺乏主动性,因此,他们在接受新知识时也是被动接受、缺乏主动性,在概念的理解、公式的记忆上出现盲目性和随意性,表现出不能完全记住概念和公式,总会缺少或记错.为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学中有意识地设计新授知识问题教学,帮助学生完全理解和掌握新授知识.例如,在《正弦定理》教学中,我特地安排这样的问题:①正弦定理有几个等式?(,,)
②在每个等式中,有四个量,如何运用?(若知道三个可以求出第四个)
③判断:
1); 2);
3); 4)a●sinB=b●sinA;
5); 6)a =.
学生已有一定的知识,有自己的思维,有一定的学习方式.学生对问题都有自己的想法,对问题都能不同程度加以分析,对没有接触过的知识,当问题呈现时,他们也可以根据已有知识,依靠自己的认知能力,加以分析,这种认识能力是有科学道理的.因此,我在教学中没有忽略学生的这种思维,而是要把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要引导学生从已有知识和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和经验.
3、巩固新知的问题教学
学习新知识,并不仅仅是理解这个新知识,更重要的是运用新知识.对我们的中职学生来说,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是一大难点,教学中,教师要侧重知识的运用.采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条主线,把提出问题和问题探索作为教学的出发点,以“问题”为明线组织教学,形成以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相互并进的方法,使学生真正成为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主体,成为知识的“发现者”和“创设者”,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主动获取知识、体验数学和发展能力的过程.
例如,在《两角和与差的三角函数》教学中解决例题:不查表,求 的值.我安排这样的问题:我们本节课所学内容是什么?(强调两角:1050=450=600)通过这样安排,学生自然想到公式,本题迎刃而解.
四、中职数学问题教学模式的关键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数学问题设计的好坏直接影响问题教学的成功与失败;课堂提问是优化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一个适当、准确的提问可以为学生指引正确的思考方向,启发学生的思维,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善教者,必善问.”提问的效果取决于教师发问的技巧.因此,数学问题教学的关键在以下两点:
1、在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维能力基础上提问
在数学教学方面,教师提问最忌讳问:“是不是?”“对不对?”这样的提问只能说是哗众取宠,在课堂形式搞的热热闹闹,但效果却是全无.问题的设计要有铺垫,有程序、有轻有重.如在《正弦定理》的教学中,设计这样的问题.
(1)直角三角形ABC的边角关系有哪些?
(2)观察,你能得到什么结论?
(3)再观察:能化为?
(4)在任意三角形中,都成立吗?
这种问题的提问从简单到复杂,从特殊到一般,从层层设问的过程中使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提高自己的各种能力,得到相应的知识.
2.数学问题提问要把握时机
一个合适的提问,可以使学生思维清晰;一个巧妙的点拨可以使学生豁然开朗.两者都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益.因此,要精心把握好提问的时机.
(1)在关键点上点拨.在学习中,当学生对一个问题进行思考,遇到困难时,教师及时切中要害点拨,学生就会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从而激起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
(2)在重点难点处追问.教师必须深入研究教材,全面了解学生,结合可能出现的问题,及时给予提问,使学生通过问题的回答,对所学的知识增加理解;把握好提问的时机,有层次、有步骤地提出问题,帮助学生掌握重点、突破难点.
在课堂教学中,我尽可能地设计各种问题情境,设计出高质量的问题,巧妙地提问,根据知识的情况、课型情况和学生已有的知识情况,结合教师自身的特点,合理地进行数学问题教学,使数学课堂真正形成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氛围,更好地达到课堂效果和完成教学目标.
五、中职数学问题教学模式的效果
经过一年多的教学实践发现,中职数学问题教学模式的采用,确实能够提高中职学生的数学成绩,并且能端正他们的学习态度.
1、教学过程中,教师能充分研究学情,认真备课,对中职数学教材能根据学情进行合理的安排,使之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2、以问题为基础,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亲身经历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识记和应用的全过程,使学生成为知识的“发现者”,感受发现的乐趣,充分落实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立足于培养学生的能力.
3、教学中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反思应用”为主线组织教学活动,以学生作为提出问题的主体,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在教学中,注重创设合适的数学问题情境,并转变对学生提问的态度,提高引导水平,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在教学中,我不仅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关注学生学习的水平,更关注学生在学习中的情感;关注学生学习的经历,更关注学生学习的能力和兴趣,把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作为目的和终结点.
参考文献:
1、徐斌艳,《数学教育中的建构主义》,2003年4月,广西教育出版社;
2、《中学数学教与学》,2008年4月,中国人民大学主办;
3、《中学数学月刊》,2008年2月,中学数学月刊编辑部. 2/2 首页 上一页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