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发展需要是人对充分发展自己的体力和智力的需要。社会发展需要包括经济、政治、科学技术、文化、教育、卫生、体育、国防等各个方面的发展需要。其中,政治发展是保证,经济发展是基础,科学技术发展是关键。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既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身的需要,也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需要,同时还是推动世界社会主义发展进程的需要,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中国社会发展的需要。这一命题是建设富裕型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客观需要;是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健康发展的客观需要;是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的客观需要。同时这一命题还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需要。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既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也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世界性与民族性的统一。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有利于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从而为确保党和国家社会主义性质提供强有利的思想基础;有利于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从而为推动党和国家各项事业不断发展提供行动指南;有利于践行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好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从而为实现党在现阶段的奋斗目标提供根本保证。
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需要。马克思主义不是僵化的、凝固的、封闭的,不是“一经发现就只要熟读死记的教条”,它总是随着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不仅在实践中产生,而且必须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向人民群众展现了光明的前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代表着当代中国社会意识形态主旋律的音符,同时也凝结着马克思主义大众实践的成果,传递着执政党政策的价值取向。因此,在文化多元化背景下统一全国人民思想,坚持和实现公民信仰与国家主导意识形态和谐统一的要求,不断赋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的有效途径。应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也是统一思想、凝聚力量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必然要求。
参考文献
1 摩莱里.自然法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21.
2 邓小平文选(第2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28.
3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1.
4 列宁全集(第3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
5 王让新,吴满意.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战略意义和实现方式[J].毛泽东思想研究, 2009,(6).
6 约翰·费斯克.理解大众文化[M].王晓珏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30.
7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3 首页 上一页 1 2 3 |